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互联网技术引发新一轮媒介形态的嬗变,引发了学界、业界对媒介形态研究的关注。本研究以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近30年间(1988-2018)CNKI数据库中关于媒介形态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共现分析和历时分析发现,我国媒介形态研究正在实现由“媒介形态理论”到“媒介融合”研究范式的转变:从共词分析看,“媒介融合”是学者们关注较多的议题;从历时分析看,早期的研究范式以“媒介形态理论”为主,受到技术和政策双重因素影响后,出现了以“媒介融合”为主的研究范式,呈现出“范式转换”的趋势。

  • 标签: 媒介形态 文献计量学 知识图谱 媒介融合 范式转换
  • 简介:近年来,传媒经济学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2013—2017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关于传媒经济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文献梳理,对新闻传播学类核心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编辑之友》《当代传播》和《新闻界》的期刊栏目和论文作者进行统计,对论文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归纳出传媒经济研究的主要议题。研究发现,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推动了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朝着数字化、移动化与平台化的方向发展,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与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了融合创新;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在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搭建起参与式、互动性与沉浸式的传播渠道与传播路径,颠覆了传媒产业的发展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传媒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技术偏向,但是学界更应该客观地、冷静地看待技术力量,避免过度依赖技术。

  • 标签: 传媒经济 技术驱动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 简介:以国外六大传播学期刊的论文为数据来源,对其2007至2016年刊发的所有论文进行逐篇检阅,从总计2112篇期刊论文中筛选出950篇属于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的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尝试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热点等层面,勾勒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这十年间媒介效果研究领域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首先,期刊论文统计数据显示,媒介效果研究依然是西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发文数量在美国学者主编的传播学期刊中甚至可以占据近半壁江山,在欧洲学者主编的期刊中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共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样本来自《传播学理论》和《传播学期刊》。其次,在研究对象上,媒介形态的飞速变化为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从互联网到在线媒介,再到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新媒体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同时传统媒介在媒介效果研究中依旧占据一席之地。再次,根据对研究关键词的分析,效果研究呈现出两大自然聚类。一类主要从新媒介层面研究媒介效果,集中探讨身份认同、性别问题和新式新闻生产;另一类则从心理学路径入手聚焦传统媒体产生的效果,偏重于测度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两者交集于社会参与和民意研究等议题上。最后,从研究主体看,美国在媒介效果研究中的霸主地位暂时难以撼动,密歇根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普渡大学发文量显著提升,成为媒介效果研究的新高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德国的曼海姆大学、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跻身发文量前15的研究机构中;作为后起之秀的亚洲和中东也在奋起直追,试图融入媒介效果研究的主流话语中。

  • 标签: 媒介效果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法 西方传播学
  • 简介:从事电视教学46年,我一直关注着电视屏幕。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从电影胶片时代、模拟再现时代,到现在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其间我感受过那些渐变的过程,也迎接过突变的震撼。电视屏幕可以看作是一个流动的生命体,它总是在前进和变化之中,让我这个始终关注着电视的人,真是感慨颇多。

  • 标签: 历史记忆 长江 感悟 现代 电视新闻传播 电视教学
  • 简介:当信息脱离纸质媒介被数字化之后,个人的信息,包括一个人不光彩的过去,很可能在网络上留下了持久的数字化印迹,可随时随地通过搜索引擎被检索出来。近年来在一些国家,有公民要求对有关自己过去的信息享有"被遗忘的权利",要求网络媒体和搜索引擎删除网络上有关他的过去的信息。鉴于此,本文将对被遗忘权从法理、社会价值、成本效益与相关权利的冲突和协调四个方面来进行讨论,为实践中处理公民要求删除网络上的信息的问题提供参考。

  • 标签: 被遗忘权 隐私 成本效益 清白历史 言论自由 知情权
  • 简介:中国历史电视剧是富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必然肩负传播历史经验、历史知识的使命,对之进行较为规范的定位、分类,将其提升到审美价值的高度进行观照,这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社会转型期重铸民族精神,无疑有着深远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历史电视剧 历史题材电视剧 定位 类型 美学价值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中华民国新闻事业的起点应该溯源到孙中山参与《镜海丛报》的发行活动""中华民国新闻史是以‘中华民国政府’为存在前提的断代新闻史"和"中华民国新闻史是应予以更加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的断代新闻史"等主要观点,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有关思考的整体性阐述。

  • 标签: 中国新闻史 民国新闻史 断代新闻史 民国新闻事业
  • 简介:“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2006年元旦,打开《华商报》当天的报纸,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用一个多小时读完全天28版,总体感觉是:《华商报》在字体上悄悄变脸,却似乎在刷新历史中行走,又是那样稳健大方,充满活力。

  • 标签: 《华商报》 元旦 字体 编排风格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村宣传工作的历史进程中,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实践探索,在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媒体建设和方法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开展对党领导农村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农村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农村宣传 历史经验
  • 简介: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种外部历史条件变化给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将新闻传播学放置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40年的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分析主流知识界现代化方案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可以发现,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转型,特别是中国发展模式合法性的显著提升和西方社会政治境遇的转变,中国知识界从外部理想政治蓝图出发的转型方案遇到了明显困境。面对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一轮调整,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面临着价值定位和理论框架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新闻传播学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后金融危机时代
  • 简介:中国电影市场每年的贺岁档都会有一部国产大片在中国观众的期待中诞生,2012年由冯小刚导演历经19年的沉淀之作——《一九四二》重磅上映,讲述的是一段渐渐被人淡忘的河南灾民逃荒史,试图以电影的形式立体生动地再现我们民族面对天灾和人祸时的生存态度。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以电影《一九四二》作为分析的文本,探析国产大片在创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国产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若干的思考和建议。

  • 标签: 国产大片 《一九四二》 叙事文本 叙事问题
  • 简介:2016年7~8月,三秦都市报全媒体首发的《一颗糖苦了两个家——陕西娃被拐24年后竟在湖北监狱找到》[1]系列报道,冲上热搜榜,不仅引发陕鄂豫三地媒体联动,全国几十家媒体跟进,而且创造性地开创了陕西省传统纸媒进行移动视频直播的记录,60万人收看在线直播。传统报纸媒体“玩”移动直播,为探索其背后的故事,本文从具体实践案例说开去。

  • 标签: 纸媒移动直播 “一颗糖” 创造历史
  • 简介:《寻找潘德明》是一部时长52分钟的历史纪录片。我们通过探寻、还原“徒步环球第一人”潘德明80多年前的足迹,力图重现潘德明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在创作此片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以往历史纪录片四平八稳、单调沉闷的风格,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其次,采用新颖自然的结构;再次,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最后。“情景再现”的合理采用。

  • 标签: 潘德明 前期调研 讲故事 情景再现
  • 简介: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探索了传媒艺术自这盖尔摄影术发展至今的历史沿革、研究路径和学科谱系。在过去近180年的历程中,传媒艺术经历了机械时代、电子时代和数字网络时代社会文化与技术革新的推动,逐渐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媒介性、现代性、科技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态;近50年,它不仅渐进形成了技术导向、艺术实践导向和文化批判导向的理论研究路径,也在欧美的传媒高等教育领域中发展出一种跨学科的艺术教育模式和文化视野。

  • 标签: 传媒艺术 历史沿革 研究路径 跨学科
  • 简介:2016年8月19日,在第十一届中国传媒年会上,由传媒杂志社主办,建投华文传媒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投传媒”)承办的传媒资本论坛暨《中国传媒投资发展报告(2016)》新书发布会在广州举行。该论坛的主题是“资本助力传媒产业创新发展”,旨在构建起开放性的跨界创新平台,为传媒投资破解难题、梳理战略和选择路径提供智力支持,

  • 标签: 传媒投资 传媒资本 产业创新 历史 文化 中国传媒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怎样的特征?如何历史地、审慎地讨论这些特征产生的语境和发展脉络,以及主导研究范式所共享的研究假设和其中潜藏的偏差?从上述问题意识出发,基于对代表性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学界围绕'中国新闻史该如何研究'的主导话语进行症候式的阅读,梳理了近40年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者寻找学术主体性的基本方向与主要思路,即恢复被遮蔽的'报刊自身的历史'。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既有研究成果中业已达成共识的历史叙述视为一套需要加以反思的话语体系,同时将未被学术共同体给予充分重视的一些批判性思考并置于聚光灯下,尝试揭示研究者们在重建学术主体性的探索过程中潜藏的认知盲区和理论误区,即中国新闻史研究中的'政治无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几个典型阐释框架——'跨文化交流论''西方文明论''告别革命论''告别民族国家论'——给予理论反思,旨在剖析知识结构中未经充分检视的'西方主义'心态对历史认知的遮蔽效果。从文化去殖民化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研究者如何在重新认识'东方'同时也是重新认识'西方'的基础上,对知识结构和研究视野进行重校,即沿着'人的解放'和'全球正义'这一主题,在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与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的交相辉映中,找回新闻史研究的学术主体性。

  • 标签: 新闻史研究 政治无意识 文化去殖民化
  • 简介:作为历史精神与主流价值体系的载体,红色历史意象对转型期下的中国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其独特的政治与历史意义使得围绕该主题而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成为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其传播形态特征出发,以庆祝活动中“红歌”这种代表性意象的构建作为案例,论述了大众对红色历史意象解读模式的演变,并从管理模式、内容监督以及媒介创新三个方面对红色历史意象的当代传播提出了策略建议。

  • 标签: 社会转型 红色历史意象 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