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马克《博士论文》附录中对普鲁塔克的宗教论战,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2—3中有更加具体而详尽的展现。马克对普鲁塔克的批驳与他对伊壁鸠鲁反宗教立场的肯定相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笔记》的研读,弄清楚马克如何就普鲁塔克的相关文本,有针对性地驳斥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学说尤其宗教观的反驳,如何借此突显哲学与宗教的对立及其反对和战胜宗教的合理根据。

  • 标签: 马克思 普鲁塔克 宗教论战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 简介: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国际马克大会组织者雅克·比岱教授应邀于11月1-5日访问了中山大学马克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并做了《马克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由问题》的学术报告,徐俊忠教授和叶汝贤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在报告中,比岱从分析自己的一般理论(generaltheory)入手,介绍了目前西方马克主义者正在讨论的问题。他认为,从马克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这个意义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自由主义 雅克·比岱 教授 学术报告会
  • 简介:在纪念马克逝世120周年的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代西方,马克主义以“后现代马克主义”和“后马克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认识论 科学社会主义 主体中心主义 自我意识
  • 简介:回顾新世纪以来的国内马克哲学研究,方法论自觉与范式创新成为其突出特征,随之而来的是学术品位的提升、话语的个性化以及国际对话的加强。文本学研究、中国“马克学”、马克的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等热点研讨,使马克哲学的意义与性质得到重新审理,马克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批判理论得到富有时代感的发掘。从研究动向看,基于原文语境的思想考古将再度启程,同时跨学科视角和国际化视野下对中国问题的进一步聚焦,将推动学界实现中国特色的马克哲学建构。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范式创新 文本学 历史唯物主义 思想考古
  • 简介:1857年,马克应邀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关于玻利瓦尔的词条。在该词条中,马克基本否定了玻利瓦尔所领导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讨论为什么马克会如此贬低拉丁美洲。通常的解释是:在马克写作的时候,关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资料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接触到的都是贬低拉丁美洲的资料,马克不自觉地接受了对拉丁美洲的偏见。但这个解释具有很大的缺陷,不符合以批判表象为基本职责的马克的思想。其原因可能在于,在马克那里还残留着来自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立场。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马克认为拉丁美洲独立进程没有发挥释放革命潜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职能。

  • 标签: 马克思 玻利瓦尔 拉丁美洲
  • 简介:浪漫反讽与马克的反讽虽然都共同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主体性,但马克的反讽不是审美反讽,而是实践反讽。这种反讽虽然告别了意识的内在性,却仍然明显保留着另一种内在性——价值内在性。由此,应该防止日益兴盛的把马克实证主义化和世俗主义化的倾向。

  • 标签: 主体性 反讽 内在性 价值内在性
  • 简介:1883年3月14日,马克在伦敦溘然长逝。三天后,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的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这个演讲非常精短,在沉痛宣告马克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简要概述马克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指证马克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

  • 标签: 马克思 海格特公墓 学术思想 社会主义 现代性理论
  • 简介:在当下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中,“物象化”和“物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说明其真实含义,对“物象”和“物”的探讨十分必要。回到马克的文本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语境,“物象”在财产关系中与“人格”相对应;虽然“物”本身有不同层次的用法,但从根本上延续了理论划界的作用。然而,从本文证据和逻辑分析出发,无论是“物象化”还是“物化”都尚不足以构成对马克哲学方法的科学界定。

  • 标签: 物象 私有财产 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费尔巴哈感性哲学革命从对理性主义传统的改革与颠覆开始,坚持“感性第一性”原则,希望通过“感性”与“感性直观”回归感性的生活世界。但这一革命很少受到学界严肃而认真的对待,“感性第一性”原则及“感性直观”的积极意义为“感性活动”所遮蔽。实际上,马克的感性革命就是将他的“感性第一性”原则扩充、发展为“感性活动”即实践原则。此外,作为感性哲学出发点的“人”也不是抽象的“一般人”,而是感性个体,不过费尔巴哈对其历史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阐释,马克则在感性与历史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 标签: 感性 感性直观 思辨哲学 感性活动 现实的人
  • 简介:伍德重申他先前论文的观点——“对马克来说,经济交易或社会制度中的正义与否依赖于其与既定的生产方式的关系”,认为胡萨米将“正义不仅受生产方式所决定且受阶级立场所决定”的观点归于马克是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是从一种资本主义之后的正义标准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更是对马克文本的误读。在他看来,马克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基于对社会生产分析的总体批判,其批判是基于自由、共同体和自我实现等非道德的善的批判,而不是基于权利或正义的道德的善的批判。

  • 标签: 马克思 权利 正义 胡萨米
  • 简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位于德国波恩,是德国境内研究德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最大的专业图书馆。该图书馆馆藏包括设立在特里尔市卡尔·马克故居的前研究中心图书馆。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不得不关闭该研究中心之后,该图书馆馆藏中有关卡尔·马克生活和著作的大量珍贵研究资料在本馆(位于波恩)找到了新的储藏之所。而位于卡尔·马克出生地特里尔的卡尔·马克故居博物馆,依然是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该研究图书馆的历史,它不仅是许多马克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收藏了卡尔·马克自有藏书的稀有珍本。

  • 标签: 马克思故居 图书馆藏 卡尔 德国历史 专业图书馆 中心图书馆
  • 简介:马克人化自然观在自然观的演进中具有革命性意义,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根基,借助马克人化自然观的视角正确看待我国绿色发展的目的、途径、原则及境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制度诠释及实践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人化自然观 绿色发展
  • 简介:主持人语:这个专栏的意图在于,通过几位作者、译者的努力,提醒人们对马克与浪漫主义关系的重,对古典反讽、浪漫反讽和马克的反讽异同关系的重。这个问题在国内学界很不受重视,或者被当作马克不成熟的表现,把浪漫主义视为负面的、招致马克思想不成熟的东西。维塞尔在《马克、浪漫派的反讽、无产阶级》一书中力图纠正这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传统看法,陈开华特意节译了该书第五章,以凸现“反讽”在马克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我也提供了小文一篇,力图阐明马克试图扼制虚无主义时从浪漫主义处寻求的思想资源,并在告别了意识内在性之后仍保留和改造了另一种内在性:价值内在性;而它与浪漫派的反讽存在密切关系。罗晓颖的论文则针对马克的博士论文为了理解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而对苏格拉底反讽广泛涉猎的事实,以《游叙弗伦》篇为例对苏格拉底的反讽作出自己的分析,这对理解马克的反讽,理解古典反讽与现代反讽的关系与区别,会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很值得阅读。

  • 标签: 马克思思想 无产阶级 反讽 浪漫主义 专题 苏格拉底
  • 简介:在现存的卡尔·马克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手稿中,约有三分之二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荷兰)。这些手稿在抵达阿姆斯特丹之前,曾流落于西欧各地,并受到各种政治态势的影响。故事要从卡尔·马克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身开始讲起。马克和恩格斯都出生于德国,尔后游历欧洲各地。1850年左右,他们才在英格兰定居。马克被德国、法国和比利时驱逐后,来到了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的家人在那里有一家纺织工厂。1870年之前,马克及其家人在伦敦经常搬家,经济窘迫。随后,恩格斯搬到伦敦,他抽出大部分时间和大量金钱,来支持卡尔·马克。此后,马克一家终于住进了一所体面的房子,马克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来保存自己的著作和笔记,其中包括他多年来一直在欧洲多地转移迁徙时带着的文件。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卡尔 里德 著作 阿姆斯特丹
  • 简介:马克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本土化的政治议题始终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视域。从传入之初,马克思想就作为一种陌生化的思维冲击着中国旧有的语言体系,与其他国外思潮共同构成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基础。同时,翻译也是多种差异性共存的场域,其中既包括本土文化与陌生文化的相互冲撞,又包括多种话语方式的权力争夺。最后,面对马克充满激情与卓越文采的原文,翻译不仅需要忠实原文的意图,更需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作为一种政治的修辞学,翻译其实是一种面对读者的再创作过程。

  • 标签: 翻译 政治性 本土文化 陌生文化 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