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莺歌海盆地在近年来勘探中钻遇了异于常规地震响应特征气层,通过研究含气储层及盖层纵波速度变化,分析了含气储层新型地震响应特征产生原因。相对于常规"两红夹一黑"含气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上黑下红"及"上红下黑"新型含气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丰富了该盆地气藏组合地震响应特征,为下一步寻找有利目标拓宽了思路。另外,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发现,储层相对于盖层不同纵波速度及横波速度其曲线形态与储层顶界AVO类型存在着一定对应关系。在叠前AVO研究中可直接根据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及波阻抗曲线形态大致判断储层AVO类型。

  • 标签: 波阻抗 地震响应特征 AVO类型 纵波速度 横波速度 模型正演
  • 简介:在辽河曙68井区开展大井距井间地震试验中,通过井间纵、横波层析成像和反射波偏移成像,得到井间砂泥岩互层展布,解释出两井之间主力储层连通情况和流体分布情况。在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在辽河曙光油田部署了3口开发井,均获得工业油流。本次试验,是首次在大于800m井距上尝试井间地震技术。

  • 标签: 井间地震技术 岩性 油藏开发 有效储层 剩余油检测 辽河曙光油田
  • 简介:AY地区构造位置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平缓构造区中部,为一南东一北西向倾斜单斜..综合地质、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展开了地震层序地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同相轴上超方向、层序等T0厚度、下切河谷走向等信息指示了物源区可能位于研究区南部或东南部..据薄片资料岩屑成分排除了紧邻研究区东南部泸州古隆起作为物源区可能性。推测研究区须家河组物源区位于研究区南部或东南部“黔中古陆”或“江南古陆”。该项研究成果对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地震层序 物源分析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 简介:针对三湖地区第四系疏松砂泥岩薄互层,着重分析了该区生物气"有储层、谁控藏"勘探难点,并认为,在有利于岩性气藏发育八大斜坡区寻找低饱和度岩性气藏,关键在于定量预测气藏成藏单元及其主控因素非均质性。文中以地震资料为核心,以测井、地质、测试动态资料为约束条件,将二维地震道网格化,并通过变差函数分析、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岩石物理三维随机模型,从而获得对含气异常较敏感岩石物理属性体。分析该属性体产气、产水阈值区间以建立气水识别模式,进而对岩石物理属性三维模型进行流体置换,得到网格化气水单元分布模型及地震成藏单元,最终得到生物气藏可能三维空间分布特征。钻探结果表明:应用地震成藏学指导下横波岩石物理模拟技术预测天然气藏三维分布,效果明显,适用性强,其创新思路值得推广。

  • 标签: 地震成藏学 低饱和度岩性气藏 地震成藏单元 岩石物理模拟
  • 简介: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区块间能量不均、子波差异、空面元等突出问题,提出采用基于覆盖次数能量优化调整技术、时差计算和调整技术、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加剩余静校正技术以及叠后插值、叠后时间偏移技术等,来确保区块间振幅能量分布和子波特征分布均匀,无闭合差存在。结果表明,采用这些技术在深、浅层均能得到较好处理效果,偏移剖面无空间假频存在,且信噪比得到提高。

  • 标签: 三维地震资料 连片处理 一致性处理 互相关计算 插值 叠后时间偏移
  • 简介:针对叠后地震预测技术在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洞缝型储层精细刻画及流体识别等方面存在不足,开展了叠前地震预测与描述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并在4个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进展:①在叠前反演方面,通过测井岩石物理分析,优选储层敏感参数,指导叠前弹性参数反演,进而预测储层物性;②在“串珠”反射有效性识别方面,主要利用AVO属性进行流体等充填物识别,对叠后剖面上“串珠”反射去伪存真;③在裂缝储层识别方面。利用叠后/叠前多尺度裂缝预测技术研究裂缝分布规律,提高储层识别精度;④在洞缝型储层空间雕刻方面,对有效洞缝储层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缝、洞空间配置关系。通过连续4年叠前地震预测与描述技术攻关,叠前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较好,为洞缝型储层高效井组建立提供了可靠依据。

  • 标签: 洞缝型储层 弹性参数反演 AVO分析 流体识别 塔里木盆地
  • 简介:苏里格地区是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地区。该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储层为陆相沉积,横向变化大。近几年来,针对该区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和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目标,开展了以全数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为代表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形成了以长排列、小道距、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高次覆盖采集技术;以保持叠前动力学特征为核心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叠前反演与叠后综合解释相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取得了丰硕地震地质成果,满足了叠前有效储层预测需要,为苏里格地区快速、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 标签: 全数字地震勘探 叠前 有效储层 高密度 低降速带 苏里格地区
  • 简介:该文以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以塔中I号断裂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体为目标,结合缝洞储集体主控因素,针对性地选用印模法古地貌恢复技术、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地震相波形分类组合技术、多属性约束井-震联合孔隙度反演技术以及叠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分层次、分类型、分级别对缝洞储集体进行刻画,满足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需求。

  • 标签: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 生物礁滩复合体 储层预测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应用地震储层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二叠系火山岩进行了研究。首先,明确了此类火山岩(熔结角砾凝灰岩)是裂隙式火山喷发产物,其分布主要受早期火山口和火山喷发前古地貌控制,储集空间以气孔为主;其次,采用本征值相干分析和古地貌恢复技术明确了火山口及喷发前古地貌特征;最后,综合利用测井、物探技术,对火山岩有利岩性进行预测,形成了裂隙式喷发火山岩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并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火山岩 裂隙式喷发模式 正演模型 储层预测 乌夏地区
  • 简介:地震储层学理论为指导,围绕该区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应用火山岩地震储层学研究思路和方法,针对性地选用三维岩性识别、三维可视化、高分辨率本征值相干、Emerge多属性密度反演、多属性融合、FRACA裂缝预测等多种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推动了该区油气勘探,生产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火山岩地震储层学 火山岩 储层预测 红车断裂带 准噶尔盆地
  • 简介:准噶尔盆地中拐—玛南地区上乌尔禾组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砾岩,具有厚度大、横向变化快、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低特点。砂砾岩储层关键控制因素为泥质含量,根据泥质含量对上乌尔禾组砂砾岩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含泥砂砾岩和富泥砂砾岩。利用单一测井曲线难以有效识别研究区泥质含量,根据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利用中子测井曲线和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幅度差来拟合砂砾岩储层泥质含量曲线,再经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来预测砂砾岩优质储层平面展布,实现了砂砾岩储层定量化预测。经过钻井证实,这一方法预测结果符合率较高,油气显示良好,展示了本区良好勘探前景。

  • 标签: 扇三角洲前缘 砂砾岩 泥质含量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 上乌尔禾组 准噶尔盆地
  • 简介:深部热液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并成为深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新方向。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实验、扫描电镜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及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热液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奥陶系白云岩具有明显硅化且发育溶蚀孔、洞特征,溶蚀孔、洞中见石英晶簇与白云石等,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下可见具波状消光白云石、鞍形白云石以及白云石晶间孔中充填重晶石与黄铁矿等热液矿物。与普通白云岩相比,研究区硅质白云岩Ce与Eu含量相对较富集,Ba与Zn含量相对较高,而Sr含量相对较低;从碳、氧同位素上看,硅质白云岩δ18OPDB明显偏负和具有较高n(87Sr)/n(86Sr)值;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均一温度和盐度。结合研究区区域上发育基底深大断裂构造,认为该区奥陶系深部存在热液活动,并且碳酸盐岩经过热液改造后形成了良好储集空间,这种改造对奥陶系深部白云岩勘探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 标签: 热液白云岩 深部热液 储层改造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在对板桥凹陷钱圈三维工区沙三段、沙二段、沙一下段、沙一中段、沙一上段和东营组底界6个层面断层系统解释基础之上,分析了钱圈地区断层平面分布特征,并综合运用生长指数、活动速率和古落差3种指标定量研究断层活动性。结果表明:钱圈地区主要发育2组走向为NE和NW近似于垂直正断层及3级断裂,其中沧东断裂为一级断裂,大张坨断裂和G39断层为二级断裂,其余为三级断裂,倾角大多为55°~70°。3种活动性指标揭示了研究区内主干断层大多为长期活动控制沉积断层,断层发育经历了2幕演化,而且每一幕都经历了由弱到强再到弱变化过程。

  • 标签: 古落差 活动速率 生长指数 断层活动性 钱圈地区
  • 简介:研究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地层油气藏分布特征,明确勘探方向,有必要建立火山岩岩相与地震相响应关系并进行火山岩识别和预测。从钻井岩心和铸体薄片研究入手,在明确研究区火山岩岩性和岩相特征基础上,通过详细井震标定,结合目的层地震反射特征,归纳出岩相与地震响应关系,进而开展了火山岩储层预测。研究表明: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岩相以溢流相、火山岩沉积相为主;地震反射主要表现为弱振幅空白透镜状反射相、中—弱振幅弱连续丘状反射相、中—强振幅中连续层状反射相;岩相识别和预测认为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具中心式喷发特征,火山体呈层状或锥状,且具陆上和水下喷发并存特征。结合成藏条件,认为中距火山口杏仁状熔岩分布区是有利勘探区带。

  • 标签: 火山岩 岩相 地震相 溢流相 三塘湖盆地
  • 简介:南海西部涠12-1油田为近海复杂断块型油田,具有目的层段断层复杂、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和连通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另外因地震成像不清,给前期勘探和后期油藏开发带来极大困难。针对以上难点,从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技术、解释性成像处理技术和油藏地质建模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叠前成像处理及目标成像处理研究思路,利用叠前各向异性深度偏移、优势道叠加与叠后分频成像及扩散滤波等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较好成像效果,形成了复杂断块油田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系列。该研究成果不仅对涠12—1油田下一步开发部署与调整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复杂断块型油气田勘探开发也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复杂断块 地震处理 地震分频 扩散滤波 地震融合
  • 简介:依据前人对构造变换带研究,其可分为变换带和调节带2种,二者在应力机制、构造样式、发育部位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本次研究针对乌尔逊凹陷铜钵庙构造带、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这3个较大变换构造带,并运用其基本理论,结合地震解释资料,分析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认为铜钵庙构造带与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在剖面特征、平面断裂特征和剖面演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铜钵庙构造带为构造调节带,巴彦塔拉构造带和苏仁诺尔构造带为构造变换带。

  • 标签: 构造变换带 变换带 调节带 乌尔逊凹陷
  • 简介: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油气不均一分布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 标签: 油气不均一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岩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
  • 简介:勘探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勘探工作者具有较好整体素质。整体素质由科学知识技术器具层面和文化层面构成。提高整体素质,就要同时重视这2个层面素质提高,特别要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系统整合能力培养。为此就要建立与之相呼应价值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克服层级文化影响.提高哲学素质、思维素质和人文修养,改变传统工作方式,给人素质提高留出空间。

  • 标签: 器具层面 文化层面 哲学素质 思维素质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 简介:由于某些稠油油藏没有明显泥岩盖层,导致有学者提出了顶水油藏这个概念,但该概念违背了科学原理,容易使油藏工程领域产生混乱。为了纠正这一认识,分析了盖层封堵机理,认为盖层不一定非得是泥岩,物性较差岩石也可做盖层。顶水油藏并非没有盖层,只是没有泥岩做盖层而已,其有物性盖层封堵油气,并且油藏中油水正常分布。因此,建议今后不要再使用顶水油藏这个概念。

  • 标签: 盖层 毛管压力 物性圈闭 底水油藏 顶水油藏 稠油
  • 简介:生长断层往往作为沉积盆地边界断层控制和影响着盆地演化。国外学者通过对野外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观测与分析,指出了断层生长表现为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增加:断层生长和连接有2种方式;单条断层生长表现为断层最大位移量与断层长度之间呈比例关系常规生长模型.以及先进行断层长度生长再进行断层位移量生长补充生长模型。断层生长后期在断层端相互作用下发生断层连接是形成大型断层重要方式。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断层生长研究主要模型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层生长连接特点。

  • 标签: 生长断层 断层长度 断层位移 断层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