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将干热风三要素换算成干热风危害指数,用其作为预报量,选用海温与环流因子作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预报河套灌区干热风发生强度,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好,易于推广.

  • 标签: 干热风危害指数 大气环流因子 海温 干热风强度
  • 简介:利用环渤海地区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各季节雾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运用天气学基本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研究环渤海地区春夏季和秋冬季雾出现的天气形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次数的年际变化呈小幅波动且略减少的趋势;雾出现次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冬季和夏季为雾的高发季节;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雾出现的次数最多,河北省南部和辽宁省中部地区雾出现的次数多于其他内陆地区。环渤海地区雾发生时高空环流形势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低槽型、高压脊型、平直西风型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而地面天气形势类型较复杂,主要包括均压场型、高压前部型、锋面气旋型、弱高压型、东高西低型、地形槽型和西南倒槽型等7种。环渤海雾发生时近地面逆温温差(T925-T)维持在2.5℃左右,温度露点差(T-Td)全部小于3.0℃,地面风速以微风为主(1—3m·s-1),风速较大时也有雾出现,但风速不超过8m·s-1。通过对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时高低空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结合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为环渤海地区雾的分析和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高空环流形势 地面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 简介:利用2006—2013年湖南省不同县市多块油茶样地的产量资料和同时段近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温、光照及降水等资料,在对油茶产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不同样地油茶树龄、品种和土壤等对产量影响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油茶不同物候期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并利用气象因子建立了油茶产量模型。结果表明:湖南省油茶开花期的平均气温、果实膨大高峰期的降水日数、油脂转化期和积累高峰期的日照时数及花芽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是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利用气象因子构建的油茶产量预测模型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的适用

  • 标签: 油茶 物候期 气象因子 产量模型
  • 简介:以辽宁原油消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EKC曲线模型和IPAT模型对辽宁石油资源消耗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处于石油资源消耗的高增长阶段,其极大程度是受经济发展所驱动的。科学技术进步对石油资源消耗有一定程度上的减缓作用,而人口的平稳增长对石油资源退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一段时期内,辽宁石油资源消耗还将呈现增长趋势。将2种模型模拟分析方法综合使用,可找出能源可持续变化的科学依据,为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辽宁 石油资源消耗 变化 影响因子 EKC曲线模型 IPAT模型
  • 简介:利用1955~2005年黄河源区玛多气象站和黄河沿水文站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水资源、气候及冻土演变规律,揭示了地表水资源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近51a黄河源流量丰枯转化频繁,但在总体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流量呈减少趋势,流量年内分配表现为单峰型;降水量对流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持续;黄河源区气温的显著升高对于加大流域蒸发量导致流量补给的减少作用要大于其升高致使冰雪融水的补给作用,其中春季气温回升的这一效应更为显著;黄河源区冻土呈现出显著的退化趋势,冻土厚度与流量总体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不断减小削弱了自身天然隔水层的作用;黄河源区蒸发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大趋势,并导致流量的减少;气候变化导致流量的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70%,其余30%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气候及冻土因子对流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冻土、降水、蒸发和气温,显然多年冻土对于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地表水资源 气候变化 冻土 黄河源区
  • 简介:基于广西罗城气象站1958—2011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a—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罗城日照时数年际和四季变化、突变分析以及周期变化特征,并对影响Et照的气象、非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罗城年日照时数有下降趋势,下降倾向率为31.98h/10a,变化幅度较大,峰值和谷值相差786.4h;日照时数还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季变化较明显,秋、冬季次之;年日照时数在1991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54a日照时数存在多个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在25a、15a尺度上,显示出强周期位相结构;同时,罗城全年、四季的日照时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存在差异。

  • 标签: 日照变化特征 线性趋势 Manna—Kendall法 小波分析 广西罗城
  • 简介:利用CART方法对造成北京PM10重污染的气象条件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的湿度条件和前期的污染状况是造成北京PM10重污染的必要条件,其他条件,如大气稳定度、边界层高度、持续小风以及气压,是造成PM10重污染的重要条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湿度作为必要条件的出现,可能蕴涵着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将对北京大气污染的控制和预报有所裨益。

  • 标签: 空气污染预报 PM10重污染 气象条件 北京
  • 简介:针对2012年7月23日云南腾冲的一次混合型层状云降水过程,联合35GHz多普勒偏振云雷达、雨滴谱仪和探空仪进行联合观测与分析,根据Z—qr(雷达反射率因子—雨水含量)的关系式,反演雨水含量(qr)、云水含量(qc)以及空气垂直速度(w)。结果表明:在较强回波区,云水含量为0.5-0.8g·kg^-1,雨水含量为0.2g·kg^-1,空气垂直速度为0.6-1.0m·s^-1,对应时段的小时雨量较大;通过云水含量与雨水含量、雨水含量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散点图,分别得到各自的拟合公式。当云水含量〈0.8g·kg^-1时,直接通过拟合公式得到的云宏观参量的精度较好。

  • 标签: 联合观测 云雷达 云宏观参量
  • 简介:趋势面分析(TSA)在地质学研究中,用于处理野外观测结果和室内分析化验结果,用平面图或立体图表达地质特征等值线在空间的变化。这与气象学上分析要素的空间变化很相似。本文引用TSA来计算“82.8”丹东连续大暴雨过程中,局地因子对暴雨分布的影响。

  • 标签: TSA 趋势面分析 大暴雨过程 地质学研究 中小尺度系统 地质特征
  • 简介:1引言辽西地区的气候概况以十年九旱而著称,其中以春旱机率最大。据统计,春旱(3~5月)机率为78%,夏旱(6~8月)机率为52%。由于辽西地区多山,自然水源不足,因此自然降水的主宰尤为严重。极为突出的是春雨少、土壤湿

  • 标签: 土壤湿度 辽西地区 气候因子 夏旱 气候概况 积累期
  • 简介:1前言近年来,本省冬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偏少,形成冬暖,夏季炎热,春季早来的气候特征,这种气候现象破坏了生物生成发展的自然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正当世人对此焦虑之际,去冬今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此后又出现了拉尼娜现象,它的效应与之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使东太平洋沿赤道附近海域表面海水的温度,仅从5月初到6月初的一个月时间里下降了8.3℃,这突如其来的降温过程前景对全球气温或本省的气候环境又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暂

  • 标签: 气候变化 环境因子 生物多样性 厄尔尼诺现象 九十年代 生态环境
  • 简介:利用2008~2012年太原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大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对主要天气形势、典型气象要素以及空气污染状况下灰霾天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太原地区灰霾出现频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灰霾出现天数占全年的65.7%;一天中08:00(北京时间,下同)至13:00发生灰霾的频率较高。2)霾日静风频率较高,主导风向为偏东南风;重度灰霾天气出现时相对湿度较高。3)霾日的大气稳定度主要表现为稳定类;霾日平均混合层高度比非霾日低约100m;08:00逆温出现次数高于20:00,霾时平均逆温强度和厚度高于非霾时。4)高压类型天气形势对灰霾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低压天气形势下较少出现灰霾天气。5)可吸入颗粒物、SO2和NO2浓度在非霾日比霾日分别下降32.6%、48.6%、21.7%;随着灰霾等级的增加,SO2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有显著的增加。6)灰霾天气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明显减弱,日照时数明显减少。

  • 标签: 灰霾 天气形势 典型气象要素 污染物
  • 简介: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4—2001年暖季(5~9月)20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法分析发现,就整个地区平均而言,暖季蒸发皿蒸发量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区域内富蕴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吉木乃和布尔津站变化不显著,与全区不同步。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整个地区平均而言,低云量、平均风速、气温日较差与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相关,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但各站有所不同。低云量及气溶胶等污染物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减少,而引起气温日较差减少,最终导致蒸发量减少;平均风速减小则主要与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导致我国平均风速减小有关。

  • 标签: 蒸发皿蒸发 低云量 平均风速 日较差 气象因子 变化特征
  • 简介:以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2007—2015年的蒸发皿蒸发量与气象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下影响蒸发皿蒸发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年尺度下,温度、水汽压、气压和日照时数是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因子;季节尺度下,影响蒸发皿蒸发的主要因素表现为:春季受日照时数和温度的影响,夏季受温度和气压的影响,秋季和冬季受日照时数和水汽压的影响;月尺度下,温度、日照时数、气压是影响蒸发皿蒸发的重要因子。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蒸发皿蒸发的预测公式,预测的相对误差为0.45%~90%,均方根误差为5.56mm。

  • 标签: 长武塬区 蒸发皿蒸发量 关联度 主成分分析 影响因子
  • 简介:本文介绍微机自动挑选组合因子的方法。根据逐步回归的思路,在组合选点过程中,引进、对比、剔除试验交替进行,最后在有限区域格点要素场内分别得到相关“最好”的“关键区”块状因子和梯度(锋区)因子

  • 标签: 锋区 基准点 点过程 模式预报 预报模式 相关系数
  • 简介: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对盘锦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于2004年7月-2005年12月进行连续野外观测。结果表明:非淹水状态下,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淹水状态下,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接近于0。2005年潮汐造成的洪水减少了2/3的土壤呼吸作用。2004年和2005年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最大值都出现于洪水退去后。影响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异质的主导因子是生物因子,而在同一时间影响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作用的主导因子是温度和水分。

  • 标签: 湿地 芦苇群落 土壤呼吸 动态 影响因子
  • 简介:利用C++Builder对激光降水粒子谱仪的原始雨滴谱数据进行解码,应用M-P分布对2008年6月8—9日庐山的一次降雨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M-P分布的拟合曲线与雨强有关,但不利于对比分析雨滴谱。以无量纲粒子直径和无量纲粒子密度分布的自然对数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建立M-P分布、线性最小二乘拟合、Γ分布的雨滴谱拟合关系式,通过误差分析得到Γ分布相对最优。比较雨滴谱反演的回波强度和南昌雷达观测取样点上的回波强度,发现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反演的回波强度略大于雷达观测。按平均直径、中数体积直径对降雨进行分类,分别建立层状云和对流云降雨的反射率因子和雨强之间的关系式(Z-I关系式),2种降雨类型关系式的系数存在明显的不同。

  • 标签: 雨滴谱 无量纲化 Γ分布 Z-I关系式
  • 简介:1引言水的短缺问题已在我国乃至全球日益突出,进入70年代后由于我国连续少雨,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发生水荒,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水已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同能源一样,甚至更严重地出现了危机。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我省特别是东部地区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为此,本文主要从降水、蒸发和气温等气象因子的角度出发,讨论分析我省东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解决此地区春季干旱的对策,即实施人工增雨的

  • 标签: 东部地区 水资源状况 人工增雨 相对变率 青海省 立方米
  • 简介:利用应用气候经验公式,分别计算内蒙古地区各代表站与旅游活动有关的风寒指数、温湿指数和避暑旅游气候指数,分析主要气候因子气温、相对湿度、日照与客流量的关系,找出各地适宜旅游季节,计算结果表明自治区适宜旅游季节在夏季,是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地区.

  • 标签: 内蒙古 旅游活动 风寒指数 避暑旅游气候指数 气温 相对湿度
  • 简介:利用1976—201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8个气象站的冬季最大冻土深度、气温、地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蒸发、积雪资料,分析了近37年甘南高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进而采用相关系数法进一步探讨了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甘南高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分布与本地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甘南高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梯度呈西北—东南走向,最大值出现在西北部夏河,最小值出现在东南部舟曲。时间变化上,近37年,甘南高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呈下降趋势,西北部高海拔区较东南部低海拔区下降更为明显,甘南高原不同地区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在不同时段内存在明显的3—5年和6—7年的周期反映,除合作、玛曲外,在20世纪80到90年代都发生了减小突变。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影响甘南高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的气象因子主要是热力因子,热力因子中关联最强的是地温和气温,水分因子中与甘南高原大部分站关联最强的是积雪日数。

  • 标签: 甘南高原 冻土深度 时空演变 气象因子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