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作为对照组,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的PLT、MPV、PDW、PCT、P-LCR等血小板相关参数,并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组的MPV、PDW、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PC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血小板功能增强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可快速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 血细胞分析仪 检测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份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保障献血者安全。方法研究人员按照研究要求从2017年6月—2018年6月接收单份、双份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各50名,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100名献血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使用血细胞计数仪监测采集前血常规主要参数水平,设为对照组,采用血细胞计数仪监测采后血常规主要参数水平,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捐献者的血常规变化。结果对比两组献血者的采集前后的血常规指标,WBC、Hb、RBC、Hct、Ph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采集单份或双份血小板,对捐献者而言安全有效,可有效的提升血小板采集率,且对捐献者的血常规各项参数无影响。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采集前后 献血者 血常规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本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病患,都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按照用药的差异把病患分成治疗组A与治疗组B各42例,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A的总有效率是76.2%,治疗组B是92.9%,治疗组B比治疗组A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B病患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降低幅度均比治疗组A低,对比差异显著义(P<0.05);治疗组A的不良反应诱发率是9.5%,治疗组B是2.4%,治疗组B比治疗组A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可明显降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且不良反应诱发率低,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 普拉格雷
  • 简介:血小板治疗是ACS必不可少的基本治疗,但也有其局限性。多国多中心的GRACE注册临床研究显示,ACS患者1年后死亡率约为15%,3年后升高至25%,4年后可达39%。在目前的治疗方法中,因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问题,导致有些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或低反应,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在东亚人群中,该比例还高于西方人群,对于这部分药物抵抗人群,目前尚缺乏肯定有效的办法。

  • 标签: 抗血小板治疗 疗效观察 CYP2C19 氯吡格雷抵抗 基因多态性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EDTA-K2对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影响小,抑制血小板在体外聚集诸多优点,作为抗凝剂已被广泛应用于血细胞计数,但引起血小板异常的粘附、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极易对检验结果错误理解、误诊,应引起高度的注意。

  • 标签: 血小板 抗凝剂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假性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并制定相应改进手段。方法收集改进前机采血小板数据、改进后机采血小板数据。汇总失败案例,探究原因。结果(1)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因素有血肿、穿刺失败、血常规计数异常、献血不良反应、乳糜血及其其他,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率是0.9%。(2)实施改进措施后,较比改进前,血常规计数异常、血肿及其乳糜血显著改善,组间比较统计学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而剩余的各项因素,较比改进前,组间比较统计学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因素往往与献血者和操作人员息息相关。因此,强化对献血者和操作人员的管理,可有效规避采集失败的发生。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改进措施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各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论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提高疗效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疗效 影响因素
  • 简介:脑卒中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是对神经科临床的巨大挑战,进一步规范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各项诊治措施,是神经科大夫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7年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更新了2005年版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进行了总结。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中,卒中单元和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推广应用,我国机采血小板用量逐渐上升,而手工血小板的用量逐步下降,造成现有血液资源的浪费。为此本站自2007年3月开始开展手工汇集滤除白细胞新鲜血小板,并在此基础上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冷冻保护剂制备手工汇集滤除白细胞冰冻血小板。手工汇集滤除白细胞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应用于临床1年多后,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小板 输血 冰冻保存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期饮酒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通过半年来我区治疗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267例,从年龄分布、饮酒年限对肝损伤的程度及血小板减少程度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血小板计数并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确诊血小板减少症。结论饮酒者血小板在肝中破坏和清除。饮酒者血小板减少发病为慢性型。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通过“升血小板胶囊”治疗有效。

  • 标签: 饮酒 血小板减少 肝损伤 &ldquo 升血小板胶囊&rdquo 治疗
  • 简介:二甲基亚砜(DMSO)冰冻血小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制备冰冻血小板时手托板的振幅难以掌握,手工加样DMSO速度、时间难以掌握,容易出现絮状凝聚物,虽然黄丽红、张洁等做了新的探索和应用,取得一定效果,但单纯应用振荡仪或微量注射泵,则另外需要配合的方面仍用人工操作,不利于标准化和规范化,马海峰等虽然同时应用微量注射泵和振荡器,但在制备冰冻血小板时两者之间仍存在相对运动,注射器针头结合部和血小板袋连接管结合部极易松脱和渗漏,

  • 标签: 冰冻血小板 加样振荡仪 二甲基亚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PLT)参数在手足口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对本院2012年2月至9月入住的手足口病儿童在入院和治愈出院前分别取血样用SySmexXS-2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做外周血检查,另随机取我院门诊健康儿童体检的血常规作为对照组。将三组血样结果分别进行评估分析。结果将手足口患儿入院初期和治愈出院前分别取血样与对照组健康儿童的白细胞(WBC)以及血小板(PLT)各参数比较。在本次对手足口病的分析中,入院时患儿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比较本次分析中手足口患儿治愈出院前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比较手足口病患儿的中白细胞(WBC)与血小板参数,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通过对手足口病患儿的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分析,为手足口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 标签: 手足口病 血小板参数 白细胞 增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患者巨核细胞、血小板变化状况。方法将107例IDA患者与其他贫血组、正常对照组进行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及巨核细胞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DA患者血小板数与另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巨核细胞数与其它贫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血小板巨核细胞与其它贫血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颗粒巨核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裸核巨核细胞百分比与其它贫血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A患者血小板数、产血小板巨核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及其它贫血组;骨髓巨核细胞数高于其它贫血组;颗粒巨核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裸核巨细胞低于其它贫血组。血小板、巨核细胞增多尤是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增多可作为诊断IDA的参考条件。

  • 标签: 巨核细胞 缺铁性贫血 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