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梢和静脉检验血常规的差异。方法将我院检验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进行常规血液检查的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两组各64例,A组肘静脉采血,B组指尖采血,对比观察两组受检者检验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静脉采血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白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低于末梢采血组,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高于末梢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常规检验取静脉和末梢进行检测后各项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静脉血样的检测指标更趋于实际值,更值得在检验科临床使用。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和末梢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血常规检验患者120例,以2015.8~2016.8为样本选取时段,以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分组,60例采用静脉进行检验的患者为实验组,而60例采用末梢进行检验的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较,实验组在T1时段,血小板计数明显较高、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较高,2组比较差异P<0.05,2组中间细胞比较P>0.05;实验组患者检测指标在T1和T2比较P>0.05;相较于T1时段,实验组患者T3时段中间细胞明显提升、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比较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相较于末梢,静脉检验准确性更高,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的原因、防控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作为成分离心时袋破损防控措施管理阶段,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作为未实施阶段,分析两个阶段内血浆报废情况,以及两个阶段内医务人员(35例,无工作变动),对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观察阶段共制备血液8544袋,离心时袋破损血浆报废39袋(0.46%),对照阶段共制备血液8130袋,报废69袋(0.85%);观察阶段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34±4.96)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3.45±4.77)分(<0.05)。结论掌握制备成分离心时袋破损防控措施,并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降低血浆报废率,节约医疗资源。

  • 标签: 成分血 离心 血袋破损 原因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静脉与末梢在血常规检测中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血液检测患者,收治时间均集中在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并对此次研究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末梢,观察组采取静脉。结果观察组患者在0分钟、10分钟、30分钟检测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0分钟时检测的血小板指标和白细胞指标低于10分钟、30分钟检测的血小板指标和白细胞指标(P<0.05)。结论静脉在血常规检测中准确率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末梢与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分析。方法将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志愿者均于同一时间完成同一部位3次末梢、静脉的血样采集,使用同一仪器于取样后0、3、6h时检测血常规;统计血样采集时间,分别对比末梢、静脉3次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末梢3次采集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平均值与静脉3次采集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的平均值间的差异性;末梢、静脉3、6h检测结果与同一采血方式即刻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末梢采集时间为52s,短于静脉的120s(P<0.01)。静脉血常规各指标3次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采集时间短,但血样稳定性差,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差;静脉采集时间长,血样稳定性强,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高;对于血常规的检测应以静脉为首选,并于采集后的3h内完成检测,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末梢和静脉在血常规检验当中的临床价值对比。方法从2017.5月~2018.5月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当中按照盲选的方法从中选择50例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方法和平均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集末梢进行检验,而观察组则采集静脉进行检验,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验结果。结果通过对比发现,对照组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白细胞等相关的检测指标要高于观察组,而血小板的计数值则要低于观察组(P小于0.05);从时间的对比上,两组血液样本在两小时后各项指标的检验数值和最开始的检验数值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大于0.05),在经过6小时候进行检验,跟经过2小时进行检验的结果相比,其白细胞、红细胞以及中间细胞的数值都呈现明显的升高,而血小板的计数值则有所降低(P小于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的检测结果会更加准确,并且能够进行重复性的检测。而人体的血常规检测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误差,应该在3个小时之内进行检测。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末梢和静脉血常规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健康藏族居民190例,采集其末梢和静脉标本,分别于采集后0h,8h,24h,48h以及72h开展血液检测。结果采集后立即开展检测时,末梢同静脉之间的血常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末梢同静脉具有高度相关性;采集后48h的MCHC、MCV以及采集后72h的MCV、MCHC、HCT、MCH、PLT结果和立即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各时段RBC、WBC、HGB结果和立即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由于高原环境较为特殊,因此末梢检查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因此应以静脉检查为主,同时为了使血液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应在采集后48h内开展检测。

  • 标签: 血常规 高原环境 静脉血 末梢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中的末梢与静脉检验结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2015年4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8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6例患者均实施静脉、末梢采集工作,综合对比2项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本研究86例患者的静脉及末梢检验结果对比可知,除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不具明显差异外,末梢检验组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TC)、血小板(PLC)、平均红细胞体积(HCV)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静脉检验结果,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静脉检验结果相对末梢检验结果较稳定,且检验数值也较精确,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合理参考,值得综合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验 结果差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孕期自体储备在合并前置胎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究前置胎盘合并以及为合并胎盘植入产妇的最佳备血量。方法研究和分析本院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前置胎盘产妇临床信息,按照此次实验标准选出96例患者纳入研究作为实验对象根据产妇在手术前是否进行备,将其分为未备组(n=32)、备300ml组(n=32)、备400ml组(n=32)。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在分娩后及产后出血量以及同种异体红细胞以及血浆的使用状况,探究孕期自体备血量适宜度。结果未备组中,产妇的异体输注率为17(53.13%),备300ml组异体输注率为9(28.13%),与备组差异显著(P<0.05);备400ml组异体输注率为8(25.00%),其数据与备300ml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孕期进行自体储备,能够有助于降低前置胎盘产妇的异体输注率,对于产妇的健康分娩以及医疗安全的提高来说有积极意义,但自体储备量选择为300ml即可,过多备不能有效降低异体输注率。

  • 标签: 孕期自体血储备 前置胎盘 备血量 异体血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末梢与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进行体检并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受检者各40例。对照组受检者采取末梢进行血常规检验,实验组采取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把两组受检者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受检者Hb、WBC等检验指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组PLT、RBC指标明显高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对比发现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优势多于末梢,可明显提升检测的精确性,且可多次检验,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静脉和末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检验患者静脉、末梢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的含量,观察比较二者检验的临床效果。结果静脉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的含量明显少于末梢,血小板含量明显高于末梢,二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末梢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为了更加客观、真实的体现患者情况,应尽量采用静脉予以血常规检验。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静脉血 末梢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末梢和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甄选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72例。根据门诊就诊的单双号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n=42)和常规组(n=30),实验组采取采用静脉的采血方法,常规组的采血方式为末梢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两组采血方法的指标。结果:实验组的RBC和HCT数值,以及PLT数值和MCHC数值,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BC数值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使用血常规进行检测时,静脉检测的方式接近于参数值,其抽血结果优于末梢抽血的方式,可提升临床血常规的检测时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中的静脉检验和末梢检验结果进行对比。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8月~2020.8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病患,选择的例数为70例,根据不同的检验血液对病患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在血常规的检验中主要使用末梢进行检验,观察组在血常规的检验中主要使用静脉进行检验,对比两组不同的检验数值。结果:在血小板、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平均血红蛋白总量数值的对比上,两组数据的对比无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在血红细胞、血细胞比容以及白细胞数值的对比上,两组病患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病患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采用静脉进行检验得到的检测准确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静脉血检验 末梢血检验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检验和末梢检验的结果比较情况。方法选取9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予以对照组末梢检验,予以研究组静脉检验,比较观察实施不同检验方式患者的检验结果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MCHC和Hb、RBC和PLT等指标检验结果低于研究组,MCV和WBC指标检验结果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检验结果和静脉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末梢检验,给予患者静脉检验,既能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而且还能提高该检验准确度和稳定性。

  • 标签: 末梢血检验 静脉血检验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检查中抽取静脉与末梢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临床选取采血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例体检自愿者,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别抽取每个自愿者的静脉及末梢,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观察两种血液的血小板(PL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血色素(HG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等血常规数据差异。结果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两种血液血常规结果显示,WBC、HGB、HCT等3项指标检测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BC、MCV、MCH、MCHC、PLT等5项指标检测结果(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采集静脉和末梢对于血常规检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静脉采血人为干扰因素小,所以血常规检查建议使用静脉

  • 标签: 血常规检测 静脉血 末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末梢和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方法选择于我院体检的受检者,随机分组,A组采集其末梢、B组采集其静脉,于2h内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两组受检血样中除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外各项指标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末梢的稳定性显著低于静脉,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建议临床上应尽量采取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