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雕塑的类型、设置及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述,对雕塑在园林景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园林雕塑应用成败的关键是要与园林的主题密切相关、与环境的协调及最佳观赏效果。

  • 标签: 雕塑 园林设计 应用 园林雕塑
  • 简介:摘要:伴随着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陶瓷雕刻艺术的文化和价值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在对其进行分析的时候,将会将颜色因素在陶瓷雕刻艺术设计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加以考量,并将其自身的特性加以考量,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将其与设计要求、所要表达的设计思想、传统文化等因素相结合,将其巧妙地应用到设计中,从而提高其艺术性,并在其色彩的装饰下使其更具“生命力”。

  • 标签: 色彩 陶瓷雕塑 表现形式 手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范围和大容量脂肪抽吸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单次抽吸范围超过15%总体表面积和(或)抽吸量达5 L及以上的脂肪抽吸塑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联合0.025 2%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液分次注射,手术方式为系列脂肪抽吸形体雕塑术。对肿胀液注射量、抽吸总量、抽吸脂肪量、抽吸液体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统计,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共纳入313例患者,男5例,女308例,年龄(30.6±8.2)岁,体质量指数(23.9±3.5) kg/m2。其中271例行1次手术,37例行2次手术,5例行3次手术,共进行了360例次手术。术中肿胀液注射量为(8 741.6±1 559.8) ml;利多卡因最大注射量为3 200 mg;抽吸总量为(6 582.4± 1 515.0) ml,其中抽吸脂肪量为(3 662.1±1 230.8) ml,抽吸液体量为(2 936.0±765.4) ml;注射量/抽吸总量比率为1.37±0.23。抽吸总量≥10.00 L者共13例次(3.61%),7.50~9.99 L者73例次(20.28%),5.00~7.49 L者259例次(71.94%),<5.00 L者15例次(4.17%)。1例患者(0.28%)因术后贫血需输入红细胞悬液纠正,其余患者均无大量失血导致的贫血,亦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10例(2.78%),主要包括术区凹凸不平(5例)、局部血清肿(2例)、切口愈合不良或瘢痕增生(2例)、射频紧肤术中烫伤导致轻度色素沉着(1例)。术后患者满意率为97.2%(350/360)。结论大容量和(或)大范围脂肪抽吸术安全而有效,患者满意度高;使用0.025 2%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液分次注入皮下脂肪行肿胀麻醉可以有效减少利多卡因中毒风险。

  • 标签: 脂肪组织 脂肪抽吸术 肿胀麻醉 大容量吸脂 安全性评价
  • 简介: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是西方现代雕塑蓬勃发展的时期,罗丹、布德尔、马约尔等写实雕塑大师为从古典雕塑向现代雕塑的嬗变创造了途径,而杜尚、贾科梅蒂及亨利·摩尔等这些伟大的雕塑家则构成了20世纪雕塑艺术的主流。挪威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GustavVigeland,1869——1943)恰恰身处这个艺术潮流的变革时期,虽然在近代雕塑史中似乎鲜有他的踪迹,但维格兰的雕塑艺术却动人心魄,极具艺术魅力。

  • 标签: 现代雕塑 生命之歌 20世纪中叶 札记 公园 雕塑艺术
  • 简介:工艺大师毛关福携嫡传弟子张永千、潘向阳举办的迎春雕塑联展日前和大家见面了。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师徒三人曾经同在上海遗珠阁紫砂艺术公司共事,并先后进入艺术院校深造、进修,打下了扎实的传统雕塑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当地媒体和专业杂志纷纷作过报道,

  • 标签: 紫砂艺术 三人行 工艺美术大师 专业杂志 名家名作 嫡传弟子
  • 简介:EdouardMartinet,1963年1月16日出生于法国,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囤积各式各样的材料,如木头、纸板和塑料等,以便他可以创造出一个物体,当时主要是船只。20岁之后,他开始用找到的废旧材料制作雕塑。与此同时,他开始学习艺术,于1983年到1988年在巴黎高等图形艺术学院主修平面设计。之后他开始担任自由平面设计师,渐渐地,雕塑成为他明显的兴趣取向,并于1990年开始制作昆虫。

  • 标签: 平面设计师 小学老师
  • 简介:大学校园雕塑是校园环境的灵魂,它不仅能够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空间,而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独特的教育环境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雕塑的审美功能,使其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和激励作用。此外,大学校园雕塑还作为各个大学标志性的象征物,集中反映了这个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和办学理念。

  • 标签: 大学校园雕塑 环境美化 教育功能 形象标志
  • 简介:创新对艺术来说,既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目前,艺术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并没有发展成熟。本文主要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分析了他们在雕塑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地从不同角度探索在雕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和方法。

  • 标签: 学生 雕塑教学 创新能力
  • 简介:摘要城市景观雕塑对于城市的美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景观雕塑的艺术特点,然后分析了其文化象征,最后对城市景观雕塑与城市形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阐明城市景观雕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简而言之,城市景观雕塑不仅仅是独立的艺术行为,还必须要考虑到多种文化艺术氛围的城市环境,并服从于这个公共环境,迎合公众的审美情趣。

  • 标签: 城市景观雕塑 艺术特点 文化象征 城市形象
  • 简介:去印度旅行一定要去卡基拉浩,尽管交通不便(除非坐飞机),但其历史与艺术价值确实值得一去.来印度看的就是这些地方。我们一行3人从早上5点钟从新德里出发,由印度司机开车.经过近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于傍晚6点才到达这里。目前600公里在中国已不算太远.因为有了高速公路.但印度的高速公路里程还很少.五六十公里确实有长途跋涉的感觉。所以到达的当天晚上哪儿都没去.找了个旅店便休息了。别看印度卫生状况并不好.但旅店里似乎还可以.五六百鲁比一天(合一百元人民币)的旅店还住得过去。其实这里是一个很小的

  • 标签: 印度 卡基拉浩 雕塑艺术 艺术形式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 简介:群雕《拉奥孔》是古希腊雕塑艺术——希腊化时期末期的作品,它在主题表现和雕刻手法上都不同于古风、古典时期的作品。群雕以拉奥孔父子3人的厄运和抗争为主题,在雕刻手法上表现出了强烈写实倾向,这也构成了群雕独特的"和谐"模式。对优美和静穆的审美理想的放弃,是《拉奥孔》群雕对古希腊雕塑传统的背叛。然而,其对雕塑素材本身的忠实,却暗示了一个新的雕刻艺术时代的降临。

  • 标签: 雕刻艺术 古希腊雕塑 《拉奥孔》
  • 简介:现代雕塑发展的两条路:抽象的、结构的、包豪斯建筑形的雕塑形式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形式。构成是现代雕塑的基础。现代雕塑的几个重要元素就是雕塑的造型、色彩和材质,是构成的综合体。

  • 标签: 构成 抽象 造型 装饰 材质
  • 简介:美国雕塑家李·伊蒙恩的雕塑多采用略微加工的木材,将纪念碑式的不朽性与个性相结合,既有广泛的文化性又富有独特性,并且还借鉴了丰富的艺术史因素。这使伊蒙恩超越了通常定义的公共艺术的限制。他近来创作的《桑普》与《大渔梁》是富有戏剧性的大型公共雕塑,这两件作品具有浓郁的西北太平洋区地域色彩,不仅涉及到自然、建筑、技术和神话因素,还涉及到有责任感的公共雕塑创作者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 标签: 李·伊蒙恩 公共雕塑 自然 技术 神话
  • 简介:记:我曾经和一位非常了解中国的意大利雕塑家聊起国内的雕塑教育,他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到中国考察时,就发现从北到南的美术学院,在教学模式和创作风格上都非常接近,现在看起来,虽然丰富了不少,但各个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从根本上仍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请问,您是否认可这种关于"美术教育同质化"的判断?您认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学与其他美院相比,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

  • 标签: 雕塑教学 现代主义 鲁迅美术学院 艺术教育 80年代 创作风格
  • 简介:本文结合让·穆克具有典型意义的雕塑作品,分析其雕塑艺术所蕴含的"超现实主义"特征,并分析其艺术表象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而探寻让·穆克雕塑作品对雕塑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 标签: 超现实主义 雕塑 让·穆克
  • 简介:摘要本文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剖析了云南地域文化的特色,分析了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产业文化在景观雕塑中的体现,阐述了广场景观、公园景观、道路景观和校园景观中的雕塑如何从内容题材的选择、形式的塑造和材料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设计,以体现云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性。

  • 标签: 地域文化 云南 景观 雕塑
  • 简介:绿色雕塑是园林科技创新产品,是绿化行业的全新概念,为人们营造文明、健康、舒适、新奇、有趣的园林景观提供了新元素,使人们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绿色雕塑利用植物可塑性与亲和性等生物学特性,创造性地将生态、环保、低碳、艺术、情趣及永续利用等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园林景观和林业产业化中不可多得的题材,品位高,特色鲜明,被人们称为“无笔的画”、“无言的诗”。

  • 标签: 绿色雕塑 景观建设 艺术 园林景观 永续利用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本文以川美雕塑系跨媒介雕塑工作室的实践项目为例,从“身体、物质、空间、时间”雕塑的四个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在互联网时代,新科技、新媒体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介入与改变。

  • 标签: 跨媒介 雕塑 当代艺术
  • 简介:波普雕塑的教主─—乔治·西格尔访谈录周青译或许相对于任何其他20世纪的艺术家而言,70岁的乔治·西格尔更能捕捉到深深渗透于20世纪现代人类社会的那种隔阂与异化的感觉。他那些从单个人物外形上直接翻制的塑像给人以长久的深刻印象。最近,诺兰·哈根伯格在位于...

  • 标签: 西格尔 雕塑 波普艺术 作品 工作室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