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6月28日重庆市綦江区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具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以及造成的危害性特别大的特点。綦江区2016年6月28日主要呈2槽1脊型,有一大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华北——重庆一带。暴雨过程主要是在500hPa高空槽和中低层区域的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綦江区较为强盛的西南气流,同时处在西南急流出口区域的前方区域,为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綦江区处在水汽通量附近,为綦江区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綦江区在6月28日的K指数特别大,非常有利于暴雨过程的形成。

  • 标签: 綦江区 暴雨 天气形势 物理量场
  • 简介:分析1996年7月1日~3日产生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指出直接造成该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是低涡切变、长江横切变和低空西南急流,并结合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物理机制.

  • 标签: 暴雨 阻塞高压 低涡切变 低空急流
  • 简介:用常规观测资料、实时探空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0年5月25~26日发生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春末初夏的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由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及西南急流、地面倒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局地暴雨由混合性降水回波产生,持续时间长,降水效率高;同时,暴雨量场及V-3θ图在暴雨的起报、结束及落区上有很好的预报能力。

  • 标签: 春末初夏暴雨 不稳定参数 暴雨量场 V-3Θ图 雷达
  • 简介: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内涝灾害作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进一步控制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我国随之提出了暴雨洪水管理模型。该模型虽然能给城市内涝灾害处理给予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实际实施中我们仍可发现,该模型无法模拟城市地表淹没的过程。对此,为改善该模型存在的不足,本文将提出一种改进后的SWMM内涝灾害模拟方式。经研究结果表明可知,SWMM模拟方式能够模拟出城市地表的淹没深度与淹没范围,并且能给予城市内涝防治一定参考。

  • 标签: 暴雨洪水管理模型 城市内涝淹没 模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前汛期大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总结出福建前汛期大暴雨的影响系统主要有切变线、台风和热带云团三类,并分别建立其大暴雨概念模型。同时还对北京T106产品中诸多物理量场与历史个例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福建省前汛期大暴雨的热、动力条件。在此基础上,应用天气系统‘自动识别技术,建立天气分型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福建省前汛期大暴雨客观预报方法。经历史资料回代和试运行表明,该方法预报效果良好。

  • 标签: 大暴雨 概念模型 天气型自动识别
  • 简介:本文对新余市十七年来连续暴雨的成因,从天气形势基本特征,卫星云图,大气稳定度以及单站综合要素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新余市连续暴雨预报着眼点。

  • 标签: 暴雨 环流特征 成因分析
  • 简介:应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2003年7月4~5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24h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中β尺度暴雨系统的发展过程.进而利用时空分辨率较高的模式输出资料,对与这次暴雨过程相伴随的中β尺度系统的结构、生消变化状况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梅雨带上强烈发展并东移的多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这次江淮暴雨最直接的影响系统.在对流系统发展初期,锋生强迫下的次级环流加强了锋生区附近大气低层的风向风速辐合,它与对流活动有正反馈作用.对称不稳定可能是中β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在中β尺度系统发生的弱对流不稳定区,湿位涡的斜压项mpv2起了主导作用.

  • 标签: 梅雨锋暴雨 数值模拟 中β尺度系统 对称不稳定 次级环流.
  • 简介:摘要河北省坡底水文站属于国家水文基准站,目前积累了40多年的水文测验资料。本文对该小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进行了分析,推求了该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流域下渗系数及流域汇流系数等指标,为区域水利工程规划提高了宝贵数据。

  • 标签: 小流域 降雨径流关系 下渗系数 汇流系数
  • 简介:受科技部委托,2003年12月3日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主持对科技部攀登计划专项"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已按计划完成了预期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 标签: 海峡两岸 项目 预期目标 科技部 计划 委托
  • 简介:通过对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柳沟流域发生的2018年7月1日暴雨洪水调查分析,总结该地区暴雨洪水特性,提出合理性建议,为当地防洪减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红柳沟 暴雨洪水 调查 防洪减灾
  • 简介:根据历史资料分析,绍兴市7—9月出现的暴雨—大暴雨大多由台风、台风倒槽或东风波等东向影响系统造成,统称为“东向暴雨”。此类暴雨往往来势较猛,加之海上资料缺乏,给分析预报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对这类暴雨的预报能力仍比较低。日本数值预报图对大量级降水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在梅汛期大—暴雨预报中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

  • 标签: 暴雨预报 东风波 数值预报 预报能力 历史资料分析 锋区
  • 简介:根据在野外调查研究工作基础上,对巴东县城信陡镇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本区泥石流有暴雨坡面型泥石流和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两类。其形成主要受地质地貌条件、松散固体物质来源条件,水源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并进行了发展趋势的初步预测,提出了防治原则及建议。

  • 标签: 暴雨坡面型泥石流 暴雨沟谷型泥石流 防治原则
  • 简介:本文使用原始方程双重双向七层模式,对一次发生在高原东部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况非常相似。发现了影响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低空急流并对该急流的时空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 标签: 数值模拟 低空急流 暴雨
  • 简介: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等方面对2001年4月19~20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这次暴雨的地面和850hPa一些特性.

  • 标签: 大暴雨 形势 分析
  • 简介:趋势面分析(TSA)在地质学研究中,用于处理野外观测结果和室内分析化验结果,用平面图或立体图表达地质特征等值线在空间的变化。这与气象学上分析要素的空间变化很相似。本文引用TSA来计算“82.8”丹东连续大暴雨过程中,局地因子对暴雨分布的影响。

  • 标签: TSA 趋势面分析 大暴雨过程 地质学研究 中小尺度系统 地质特征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7年6月21-24日出现在河北省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50hPa处的低空急流强度增加,同时有出口区在河北中部地区形成,地面场上的低压不断向东移动发展,再加上有利的天气形势,对于河北省持续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北省南部的比湿梯度场方向与风向相反,有利于水汽输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4日,在850hPa低空处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比湿值均超过了12g/kg,特别是河北省东北地区的比湿值最大,也是导致降雨强度较大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运动强度开始下降,尤其是在850hPa低空处上升运动基本停止,说明影响河北省的暴雨天气逐渐趋于结束。

  • 标签: 暴雨天气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河北省
  • 简介:2008-2009年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从2008年5月1日起在广东、湖北、上海、安徽等14个省市展开。该试验由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出任野外试验总指挥兼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和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研究员任副总指挥兼领导小组副组长。倪允琪教授任SCHeREX计划实施课题组组长,周秀骥院士、陈联寿

  • 标签: 科学试验 暴雨 南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 野外试验
  • 简介:利用内蒙古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监测资料,对2012年7月20-21日河套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贝加尔湖冷涡、低空切变线及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形成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异常偏西偏北,其外围偏南气流为河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高空急流的加强东移为地面倒槽加强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副热带高压特征线与500hPa槽线、低空切变线的位置关系与暴雨开始、结束时间的关系密切,而雨带的分布则与切变线及低空最大风速带之间关系密切.

  • 标签: 副热带高压 高低空耦合 上升运动 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