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铝电解电容器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之对电极箔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铝电解电容器与电极箔的发展技术是息息相关的,铝电解电容器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电极箔制造技术产生相应的作用。我国在前些年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铝电解电容器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现如今的铝电解电容器生产规模已经持续在扩大,而我国的电极箔发展速度也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但与国外的技术相比,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的技术水平与电极箔的制造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想追赶上国外的先进水平,就必须要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国内外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的发展现状,对电极箔的发展前景和需求做出了预测,可以对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铝电解电容器 电极箔 发展现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中,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就意味着相关行业发展,对于电解电容器的需求,也呈现出一种不断提升的特点,而在相应电子产品的研制、生产中,对于比电容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将针对高比容电极箔,制备方法及铝电解电容器,进行深入、有效的剖析,以推进相关行业领域的可持续化发展。

  • 标签: 高比容电极箔 制备方法 电解电容器
  • 简介:摘要:铝电解电极废渣中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氟化物和氰化物,其浸出浓度远远超过GB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中无机氟化物限值100mg∕L、氰化物限值5mg∕L的规定,2016年被《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为危险固体废弃物。同时,铝电解电极废渣中的主要组成还包括炭及冰晶石等电解质成分,它们都是铝电解工业所需的宝贵原料。因此,除了属于危废外,铝电解电极废渣还是一种可综合回收利用的有价二次资源。当前对铝电解电极废渣的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焚烧、海洋丢弃等,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同时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基于此,对铝电解电极废渣的无害化与资源化研究进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电解铝 电极废渣 无害化 资源化 综合利用
  • 简介:摘要:电池属于化学电源,能够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其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对能量进行高效转化,并且能量的密度较高,可以随意组合与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以锌—银电池为例,先分析其性能,再研究不同化成制度对银电极性能产生的影响,为今后锌—银电池性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锌—银电池 化成制度 银电极性能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干粉混合与球磨方式制得不同混合比例的活性炭/钴酸锂复合电极,对比研究不同的活性炭占比对复合电极的电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占比增加会导致浆料出现分层现象,同时活性炭占比越高,电池循环性能越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2021年我国原铝产量达到3850.3万t,主要采用Hall-Heroult电解法(冰晶石-氧化铝熔盐法)生产,在此过程中,因电解槽阴极内衬和阳极碳素材料长期被高温熔体侵蚀而会产生大量阴极大修渣和阳极炭渣(统称电极废渣)。有数据显示,每生产1t电解铝大约产生40~70kg的电极废渣,我国每年产生的铝电解电极废渣高达150万t以上。铝电解电极废渣中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氟化物和氰化物,其浸出浓度远远超过GB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中无机氟化物限值100mg∕L、氰化物限值5mg∕L的规定,2016年被《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为危险固体废弃物。同时,铝电解电极废渣中的主要组成还包括炭及冰晶石等电解质成分,它们都是铝电解工业所需的宝贵原料。

  • 标签: 电解铝 电极废渣 无害化 资源化 综合利用
  • 简介:摘要: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以钒为活性物质呈循环流动液态的氧化还原电池,其中电极是其关键组成部分。各种类型的碳基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电极材料。本文对多孔碳电极在全钒液流电池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多孔电极 液流电池 碳基材料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光伏硅废料的电极材料制备方法,并评估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储锂性能。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成功合成出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硅基电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为光伏硅废料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 标签: 光伏硅废料 电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储锂性能 高值化利用
  • 简介: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当今最常用的电源设备,其性能优化备受瞩目。本研究主要关注电极厚度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不同厚度的电极片,并通过电化学实验分析了其对电池首次放电容量、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极厚度增加,首次放电容量有所提高,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电极厚度特别是阳极厚度对电池性能影响尤其显著。电极厚度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改变电极的结构对电化学反应的影响,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本研究结果为优化现有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以实现更高的电池性能和更长的工作寿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电极厚度 电化学性能 优化方案。
  • 简介:摘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PrES)是一组以头痛、意识障碍等为主要症状,病灶以对称性累及脑后部白质为主,积极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可逆的临床神经影像综合征。PrES病因复杂,有研究认为其与肿瘤关系密切。本文报道了1例合并颅内肿瘤的PrES,具体如下。

  • 标签: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颅内肿瘤
  • 简介:可逆性痉挛性脑血管病,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血管病。可逆性痉挛性脑血管病主要指一组脑血管可逆性收缩的疾患综合征,以多灶性、可逆性的脑血管痉挛为特征,有时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常伴有严重反复发作的头痛,该疾病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炎相鉴别。国内外对该疾病目前报道较少,现将1例可疑的可逆性痉挛性脑血管病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 标签: 脑血管病 可逆性 痉挛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 缺血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相关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0年8月),收集贝伐珠单抗相关PRES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贝伐珠单抗应用情况(用法用量、单用或联用、联用方案等)、PRES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干预措施与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5例(来自21篇文献),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6~72岁,中位年龄52岁;原发疾病为结直肠癌者13例,乳腺癌4例,肺腺癌2例,胆管癌、肝癌、卵巢癌、肾癌、肝母细胞瘤和脑胶质母细胞瘤各1例;7例有高血压病史;21例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4例采用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PRES发生时间为使用贝伐珠单抗后16 h~196 d,多发生于末次用药后21 d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血压升高(21例),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17例),持续性头痛、头晕(12例),昏迷(11例),视觉障碍或视力减退(8例),恶心、呕吐(7例),语言障碍或失语(5例)等;24例患者行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提示枕叶、顶叶、额叶、颞叶皮质或小脑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1例行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小脑后部轻度萎缩。诊断PRES后,25例患者均停用贝伐珠单抗并接受对症治疗,23例在2~13 d后血压降至参考值范围,有关症状缓解,9 d~10周后影像学复查示脑部病变消失,其中2例症状缓解后因PRES病情再次恶化死亡;2例对症治疗后PRES症状未缓解死亡。2例患者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病变完全消失后重启贝伐珠单抗治疗,未再发生PRES。结论应用贝伐珠单抗至发生PRES的时间跨度较大,多发生于末次用药后21 d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PRES相似。停用贝伐珠单抗并给予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转归良好,应警惕病情恶化导致死亡。

  • 标签: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贝伐珠单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轻微脑炎脑病(MERS)伴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RESLES)的MRI诊断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4月放射科收治确诊的12例RESLES患者,均经MRI影像确诊,通过临床资料和相关检查记录整理,回顾性分析该12患者MRI影像学特点。结果MRI影像显示RESLES病灶部位均局限分布于胼胝体压部,T1WI上多呈稍低信号;DWI序列可见明显高信号;ADC上12例均呈低信号;短期对症治疗后病灶异常信号均恢复正常,T1WI和DMI显示病灶消失,异常信号均恢复正常。结论MRI可为MERS伴RESLES临床确诊的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轻微脑炎脑病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