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脑梗死再灌注患者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糖分解烯醇酶(NSE)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肥城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和溶栓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2)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n=52)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血清NSE及s-100β蛋白水平。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10.27±1.32)分、(10.28±1.3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8,P>0.05);溶栓后24 h、7 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下降,观察组评分分别为(8.32±1.37)分、(4.25±1.5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4±1.40)分、(9.50±1.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6、19.147,均P<0.05)。溶栓前两组患者血清NSE水平分别为(22.56±5.78)U/mL、(22.58±5.77)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7,P>0.05);溶栓后24 h、7 d两组患者血清NSE水平均下降,观察组分别为(15.08±9.35)U/mL、(13.25±6.47)U/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96±10.14)U/mL、(16.98±7.11)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8、2.798,均P<0.05)。溶栓前两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分别为(1.26±0.71)μg/L、(1.27±0.70)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2,P>0.05);溶栓后24 h、7 d两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下降,观察组分别为(1.13±0.62)μg/L、(0.53±0.48)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0.64)μg/L、(0.87±0.3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5、4.250,均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脑梗死再灌注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有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梗塞,大脑中动脉 再灌注 血清s-100β蛋白 NSE 神经功能缺损 丁苯酞
  • 简介:神经衰弱是一种精神易兴奋又易疲劳的疾病。有关调查表明,神经衰弱的患病率为1%左右。尤其多见于中青年脑力劳动者。神经衰弱存哪些表现神经衰弱患者经常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不适症状,大致可归纳为脑功能衰弱症状群、情绪症状群和心理生理症状群3个方面。

  • 标签: 神经衰弱 易疲劳 兴奋 脑力劳动者 症状群 不适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减轻七氟烷诱发新生大鼠中枢神经毒性的机制与脑红蛋白(Ngb)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4只,7日龄,体重12~16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1):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七氟烷+右美托咪定组(SD组)和七氟烷+右美托咪定+育亨宾组(SDY组)。七氟烷麻醉方法:吸入8%七氟烷麻醉诱导,3%七氟烷麻醉维持4 h。于麻醉结束时,SD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SDY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后立即腹腔注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育亨宾0.5 mg/kg。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于麻醉结束后24 h时处死,取脑组织,采用HE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区Ngb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gb、细胞色素c(Cyt c)和caspase-3表达水平;剩余大鼠在28日龄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C组比较,S组Ngb、Cyt c和caspase-3表达上调,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加重,Ngb荧光强度增强;与S组比较,SD组Ngb表达上调,Cyt c和caspase-3表达下调,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减轻,Ngb荧光强度增强;与SD组比较,SDY组Ngb表达下调,Cyt c和caspase-3表达上调,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加重,Ngb荧光强度减弱。结论右美托咪定减轻七氟烷诱发新生大鼠中枢神经毒性的机制可能与激活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上调Ngb表达有关。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麻醉药,吸入 脑红蛋白 药物毒性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由于化疗药物难以穿过血脑屏障(BBB),并且放疗不良反应严重,患者通常预后较差。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免疫疗法。该疗法通过将患者或健康供者体内分离出的T细胞进行体外基因修饰,使其表达靶向肿瘤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已有相关临床试验结果证明,CAR-T免疫疗法治疗CNSL患者安全、可行,但是目前临床治疗病例数较少,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拟就CNSL的临床治疗,以及CAR-T免疫疗法治疗CNSL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应用CAR-T免疫疗法临床治疗CNSL提供参考。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免疫疗法 血脑屏障 化学疗法 放射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天坛医院急救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按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的危重症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56.9±11.1)岁(范围:29~77岁)。入院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40分(范围:20~60分);浅昏迷3例,嗜睡3例,清醒12例;脑中线平均偏移0.7 cm(范围:0~1.8 cm)。患者入院后均按快速活检、快速病理学诊断和快速抢救性化疗的方案进行救治。收集患者救治情况、化疗后临床和影像学缓解率、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完成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入院至活检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5 d),活检至常规病理学诊断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1~4 d),常规病理学诊断至化疗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4 d)。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1例为双打击淋巴瘤。化疗后临床好转17例,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不全),抢救成功率为17/18;影像学疗效评估,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例。出院时,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60分(范围:30~80分)。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血常规和肝功能异常。结论应用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治疗PCNSL快速有效,值得进一步推行与改进。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非霍奇金 急危重症 急救方案 影像学
  • 简介:摘要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仍遵循组织病理学与分子检测相结合的分层整合诊断原则,其主要变化之一是首次将弥漫性胶质瘤分为成人型及儿童型的低级别和高级别组,旨在更精准的指导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和复发风险评估。其中儿童型低级别组包括:MYB或MYBL1变异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血管中心型胶质瘤、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MAPK通路变异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本文对这4种肿瘤作一简要解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NKTCL)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病例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结果。方法从2010——2021年于我院治疗的1019例NKTCL患者中纳入中枢侵犯患者14例进行分析。结果NKTCL中枢侵犯发病率1.37%。5例初诊时出现中枢侵犯,9例进展时出现中枢侵犯。治疗后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例。患者达完全缓解时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5例、培门冬酶方案4例、PD-1单抗方案3例、西达苯胺方案2例。诊断中枢侵犯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未达到。结论本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较既往研究有所提升,提示甲氨蝶呤及培门冬酶等化疗药物常规应用于NKTCL中枢侵犯的价值,而抗PD-1单抗及西达本胺等新型药物的应用可能进一步提升了患者预后。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侵犯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磁共振诊断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32例为观察对象,32例患者均接受磁共振诊断。以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诊断效果。结果 磁共振诊断准确率与综合诊断结果对比(P〉0.05)。结论 磁共振诊断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效果理想,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磁共振诊断 诊断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病毒性脑炎28例,细菌性脑膜炎24例的病人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在急性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菌性脑膜炎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01).在恢复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ICAM-1和TNF-α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过程,与病程密切相关,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指标.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细菌性脑膜炎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和传统细菌培养联合荧光定量PCR(qPCR)两种检测方法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性疾病诊治方面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考虑CNS感染性疾病的55例患儿为观察组,进行脑脊液mNGS检测,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疑似CNS感染并进行了脑脊液常规培养和qPCR检测的51例患儿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5个月~9岁,对照组年龄1个月~11岁。对比两组病原检测阳性率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中24例患儿脑脊液标本的高通量测序结果为阳性,灵敏度为43.6%,其中11例(20.0%)检测为细菌,2例(3.6%)检测为真菌,9例(16.4%)检测为病毒,2例(3.6%)检测为分枝杆菌;在总阳性率上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7.19±13.3)d,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24.90±1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P=0.006)。结论mNGS在脑脊液病原菌检测方面优于传统细菌培养联合qPCR,可以缩短CNS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住院时间。

  • 标签: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儿童 病原菌
  • 简介:肥胖症在全球广泛流行,是世界共同的健康问题。近期研究表明,除基因、免疫系统等因素,游离脂肪酸等代谢物质引起的外周及中枢神经的胰岛素抵抗也参与到了肥胖症的发病过程中。代谢物信号可引起中枢及外周的神经冲动变化并调节代谢。最近的研究还发现,饱和脂肪酸会干扰下丘脑参与能量代谢平衡神经元的神经冲动。胃肠道旁路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病态肥胖症的治疗手段,对肥胖合并的糖尿病的疗效显著优于内科治疗。本文将对Roux-en-Y式胃旁路术改变外周信号并改变中枢系统调节能量代谢平衡功能的机制。

  • 标签: 胃肠道旁路术 肥胖症 中枢神经系统 下丘脑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检测在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临床价值。方法:在我地区市级医院进修学习时,借鉴了该院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期间病毒性脑膜炎患儿 10例作为 A组,取同期收治的化脓性脑膜炎 10例为 B组,对 2组患儿的 CRP、 PCT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比结果。结果: B组患儿的 CRP、 PCT表达水平与 A组相比均明显更高, P< 0.05。结论: CRP与 PCT检测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可以依据此 2项指标对患儿的疾病类型进行鉴别,为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C- 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简介:随着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及重组技术的发展,由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的特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为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静脉血栓形成及脊髓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对预测脑出血后血肿的再扩大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CTA在这些疾病中的技术优势、技术特点以及临床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 标签: 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庆地区AID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感染病原菌分布、药敏结果及不同病原菌脑脊液相关指标结果,为AIDS患者CNS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将CNS感染的AIDS患者173例分为真菌组、革兰阳性杆菌组、革兰阳性球菌组、革兰阴性杆菌组,同一时期非CNS感染的AIDS患者198例为对照组。采集患者脑脊液和血液进行培养,分析其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同时进行脑脊液生化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NS感染的AIDS患者脑脊液共分离出病原菌173株,其中真菌101株(58.38%),革兰阳性杆菌39株(22.54%),革兰阳性球菌24株(13.87%),革兰阴性杆菌9株(5.20%)。非CNS感染AIDS患者血液分离病原菌共198株,其中真菌107株(54.04%),革兰阳性球菌65株(32.83%),革兰阴性杆菌26株(13.13%)。新型隐球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除氟康唑外)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均≤1 μg/ml,氟康唑≤8 μg/ml,两性霉素B MIC≤4 μg/ml及氟胞嘧啶MIC≤32 μg/ml。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率7.69%。CNS感染和非CNS感染患者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药敏结果比较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抗生素结果差异比较大。与对照组相比,真菌组、革兰阳性杆菌组、革兰阳性球菌组和革兰阴性杆菌组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氯化物和葡萄糖水平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8~9.249,均P<0.011)。与真菌组、革兰阳性球菌组、革兰阴性杆菌组和对照组相比,革兰阳性杆菌组蛋白、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6~7.686,均P<0.037)。结论AIDS患者CNS感染和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广泛,以真菌主。病原菌不同患者脑脊液相关检测指标不同,因此脑脊液生化指标可辅助诊断CNS感染。

  • 标签: AIDS CNS感染 病原菌
  • 作者: 张金彩 时传迎 李明利 有慧 冯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临沂市中心医院影像科,临沂 27640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聊城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聊城 25200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脑MRI表现,提高对血管内淋巴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学活检证实的血管内淋巴瘤的脑MRI表现,总结MRI诊断要点。结果本组病例临床上3例以快速进展性痴呆为特征,1例以高热为特征。4例MRI均表现为脑内多发梗死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上呈高信号,ADC图上呈略低信号。病灶分布不符合血管分布区,以双侧脑白质分布为主。对应T2WI上可见病灶范围更大,病灶更多。3例活检前多次MRI检查,均可见新发DWI高信号病变出现。结论脑内多发DWI高信号,不符合血管分布区,ADC值减低不明显,而T2WI上范围更大、病变更多时,如果同时临床上有发热或快速的认知功能下降,要高度怀疑血管内淋巴瘤的可能。

  • 标签: 血管内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与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按照配对原则选取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慢性和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各20例,对不同疾病患者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和IL-6水平进行检测,对比组间差异。结果每两种疾病患者间免疫球蛋白G(IgG)和IL-6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核性脑膜炎与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脑脊液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核性脑膜炎与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每两种疾病脑脊液IgA和IgG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与IL-6水平均存在明显异常,且可根据上述指标水平判断疾病类型。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液 免疫球蛋白 白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采用MRI与脑脊液分析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54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均获知本次研究且行MRI检查与脑脊液分析,比较MRI与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54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MRI检出率(85.19%)显著低于MRI联合脑脊液分析检出率(98.15%),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鉴别诊断 MRI检查 脑脊液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s,AT/RT)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点及不同位置的生存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共计27例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AT/R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7.6±10.0)岁,年龄范围为0.2~39.0岁。对其临床特征及首次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根据发生位置分为幕上、幕下和跨幕上幕下组3组,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3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本组患者均表现为头痛,其中12例伴呕吐。位于幕上12例、幕下10例、跨幕上幕下5例。含囊变20例,钙化7例,出血6例,瘤周水肿13例。幕下AT/RT患者较幕上及跨幕上幕下中位生存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3,P=0.02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AT/RT易发生于低龄儿童,发生于幕下的AT/RT患者生存时间较长。

  • 标签: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 神经系统肿瘤 儿童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后致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CNSL鞘内注射化疗药物致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1岁男性,就诊后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在规律化疗过程中出现髓外复发,白血病细胞侵犯大脑上矢状窦。间断给予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其间患者血象进行性下降,且出现口腔黏膜炎。给予亚叶酸钙解救,间断输注成分血等对症支持治疗,血象恢复。后出现骨髓复发,因感染死亡。结论白血病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可致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吸收加快,另一方面可致上矢状窦结构破坏或通透性增加,化疗药物随脑脊液持续进入血液,可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 标签: 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注射,脊髓 全血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