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7岁,无诱因左眼眼红、眼磨伴视力下降病史1年。2个月前初诊为病毒性角膜炎,按病毒性角膜炎治疗2个月后病情加重,角膜出现溃疡。行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角膜刮片行荧光染色可见较多蓝色椭圆形孢子样结构,行齐-内染色可见较多红色椭圆形孢子样结构,确诊为左眼微孢子虫性角膜炎。局部给予氧氟沙星眼膏、伏立康唑滴眼液等抗炎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患者病情平稳。

  • 标签: 微孢子虫病 角膜炎 眼感染,真菌性 着色剂
  • 简介:摘要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RCE)是以角膜上皮反复剥脱所致的晨起突发眼痛为特征的常见疾病,发病原因众多,以外伤所致者多见,其次是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临床上通过特征性病史、眼部症状和裂隙灯显微镜下表现可以做出诊断。RCE治疗方案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初发者首选保守治疗,包括药物疗法、角膜绷带镜应用、血清滴剂点眼、低温保存羊膜覆盖等,保守治疗无效者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主要有上皮清创术、金刚石打磨抛光术、前基质针刺术、乙醇上皮分离术、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飞秒激光辅助角膜板层切除术等。本文就RCE治疗方法的进展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RCE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角膜疾病 角膜上皮 治疗 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 角膜绷带镜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2 mm微切口与3.0 mm标准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洛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6例(76眼)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2 mm微切口组,38例;对照组,3.0 mm标准切口组,38例。术后随访4周,比较两组角膜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术后1 d,两组的角膜滞后性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2.67,P=0.009;对照组:t=4.18,P<0.001)。研究组角膜滞后性在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t=1.56,P=0.123),而对照组术后2周恢复至术前水平(t=0.55,P=0.588);术前和术后角膜阻力因子相比无明显改变(研究组:t=0.15,P=0.880;对照组:t=0.57,P=0.569)。研究组术后1 d角膜补偿眼压和Goldman相关眼压升高(t=-3.25,P=0.002;t=-3.45,P=0.001),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1 d和1周角膜补偿眼压和Goldman相关眼压升高,术后2周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2.2 mm微切口白内障手术和3.0 mm标准切口手术均会导致角膜生物力学特征改变。但微切口白内障手术术后恢复较快。

  • 标签: 超声乳化术,切口,微,角膜,2.2 mm 特征,角膜生物力学 滞后性,角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切口的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194例21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三组.A组69眼,为上方角巩缘大阶梯切口,切口长度为11mm弦长(约120°弧度);B组71眼,为上方巩角膜切口,切口长度为5.8mm弦长;C组72眼,为距角巩缘3mm的反眉弓形巩膜遂道切口,遂道宽度示为5.8mm.晶状体核处理:A组采用双手压迫法将核娩出,B、C组均以碎核器将晶状体核分为两半后再用晶状体圈匙捞出.三组均为同一术者并用同种人工晶状体及逢线,术后处理也基本一致.术前、术后1周、1月、3月查视力及应用角膜曲率计观察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前A、B、C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81±0.33、0.84±0.30、0.79±0.29D.术后1周、1月、3月平均角膜散光度及裸眼远视力≥0.5的眼数分别是:A组:4.31±1.37、3.56±1.24、2.46±1.18D,36眼,49眼,60眼;B组:3.54±1.05D,3.03±1.03D,2.35±1.01D,42眼,55眼,65眼;C组:1.72±0.43D,1.36±0.41D,0.88±0.36D,56眼,61眼,70眼.经t及χ2检验,三组间以上二种参数分别进行比较,术后1周及1个月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时,A组及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组与A、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巩膜遂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术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角膜胶原交联术已被证明可以延缓或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特别是在疾病的早中期。但研究也显示经胶原交联术后,圆锥角膜仍有一定几率继续进展。交联术后继续进展的影响因素包括:交联术后进展的诊断标准、手术方式(是否保留上皮、核黄素的给药方式、紫外线照射时长与模式)、年龄、锥顶位置、术前Kmax值、揉眼与过敏等。一般认为,阻止进展效果依次为去上皮交联法、离子导入法交联、促渗剂交联,Dresden法优于快速交联法,高龄患者优于低龄患者,锥顶位于角膜中央的圆锥角膜优于周边型圆锥角膜,术前低Kmax者优于术前高Kmax者,无揉眼过敏者优于有揉眼过敏者,可作为临床干预及预后评估的参考。(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38-244)

  • 标签: 圆锥角膜 角膜胶原交联术 交联术后进展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浅层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恢复情况与就诊时间分析方法记录我院952例角膜异物剔除术术后后遗症与就诊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论就诊时间越晚,则越易留下后遗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龄白内障角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爱尔眼科医院2 200例(2 200眼)高龄白内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 215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观察组(985眼)行角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上皮修复时间、切口修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t=12.699,22.649,P=0.000,0.000)。术后7天,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t=34.828,25.444,P=0.000,0.000);观察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低于对照组(t=24.929,P=0.000);观察组泪液分泌试验低于对照组(t=21.611,P=0.000);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高于对照组(t=20.977,P=0.000)。结论高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缘切口手术效果优于透明角膜切口手术。

  • 标签: 白内障 高龄 超声乳化术 角膜缘 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真菌性角膜炎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病患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采用特比萘酚和氟康唑联合治疗,对照组则单独给予氟康唑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并通过相应治愈率、治疗有效率和病程长短来分析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采用特比萘酚和氟康唑联合疗法的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0.0%,有效率为93.3%,且平均治愈周期为20.5天(P<0.05);单独给予氟康唑治疗的对照组的治愈率仅为33.3%,有效率为73.3%,而且平均治愈周期为22.7天(P<0.05)。结论特比萘酚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确切,其治愈率较单独给予氟康唑高出46.7%,有效率高出20.0%,而且平均治愈周期也较后者短2.2天(P<0.05),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特比萘酚 氟康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将我院眼科收治的细菌性角膜炎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均有好转,有效率达97.2%。结论补充维生素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疗效好,作用快,治疗方便,痛苦少,无副作用。

  • 标签: 细菌性角膜炎 广谱抗菌药 诊断 治疗
  • 作者: 史伟云 高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
  • 简介: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角膜病的诊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感染性角膜病诊疗、手术技术发展、眼库建设、角膜相关检查设备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步,使得我国角膜病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位致盲性眼病下降为第2位。在回顾我国角膜病诊疗技术70年的发展和瞩目成绩的同时,尚应认识到存在的不足。站在老一辈眼科工作者的肩上,我们应继续努力,为角膜盲患者的复明贡献更大的力量。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01-408)

  • 标签: 角膜疾病 角膜移植 组织和器官获得 眼库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向切除联合羊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76例82眼翼状胬肉患者,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逆向切除联合羊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术后角膜愈合情况,羊膜移植片存活、胬肉复发率等指标。结果76例82眼复发4眼,复发率为4.8%,术后不适症状轻,持续时间短,角膜创面修复时间短。结论逆向切除联合羊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角膜创面修复快,有效阻止异常组织及新生血管长入角膜,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 标签: 逆向切除 羊膜 角膜缘干细胞 移植 翼状胬肉
  • 简介:摘要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方向,可帮助眼科医生解读与分析成像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简化诊疗过程。圆锥角膜的分类和早期诊断是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应用实例。机器学习用于辅助诊断圆锥角膜的建模方式通常有神经网络法、决策树法,这些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85%以上,但由于圆锥角膜的研究参数不一致,且缺乏公共数据集来衡量算法的优劣,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普遍推广。角膜屈光手术术前评估存在数据量大、决策困难的临床问题,机器学习可辅助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屈光手术,其特异性、敏感性均在90%以上,并可通过术前各种眼部参数预测术后视觉质量。另外机器学习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计数、角膜上皮损伤程度评估方面都有应用。通过机器学习及大数据建模可协助医生进行角膜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评估,为角膜病诊疗奠定数据基础。本文对近年来机器学习在角膜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机器学习 角膜病 圆锥角膜 辅助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的IOL屈光度的计算方法18例接受过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10例分别用临床病史法和Feiz-mannis法及其计算图表方法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测视力,及电脑验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达到1.0.术后电脑验光值在+-0.5以内,以上两种方法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病史法和Feiz-mannis法及其计算图表方法计算人工晶体度数简单准确实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正常视力的人,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上黄斑中心凹处,为正视眼。若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处聚焦而位于视网膜前,近视即发生了。通过配戴角膜塑型镜(OK镜)以达到改善视力的目的。

  • 标签: 角膜塑型镜(OK镜)适应症验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