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以缝洞型油藏为研究对象,基于缝洞型油藏全直径岩心,模拟油藏温度、压力条件,考察该缝洞型油藏水驱后期注N_2,CO_2和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前期水驱对储层底部原油采出程度高;气驱主要对储层"阁楼油"进行驱替并将其空间位置降低,N2驱提高采收率最低,为7.16%;CO_2驱提高采收率最大,为17.35%;后期水驱过程中,N2驱提高采收率最大,为22.28%;CO_2驱提高采收率最低,为5.53%。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建议缝洞型油藏注气驱油开发中使用N_2作为注入气。

  • 标签: 缝洞型油藏 全直径岩心 注气驱油 提高采收率 阁楼油
  • 简介:实验考察了生物核酸酶溶液的酸碱性、与注入水和地层水的配伍性、对界面张力和驱油效率的影响,对地层的伤害性、钢的腐蚀性以及原油凝固点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核酸酶与注入水和地层水配伍性好,配制的溶液呈弱碱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注入0.5PV的0.5%生物核酸酶溶液可提高驱油效率17.60%,对岩心有一定伤害性,能改善或缓解注入水对钢表面的腐蚀性,可使原油凝固点降f氐4.5%一11%。

  • 标签: 生物核酸酶 配伍性 驱油效率 地层伤害性 腐蚀率 凝固点
  • 简介:针对江37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砂严重的情况,进行了注表面活性剂降黏驱油室内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表明,FPS-H分散型稠油降黏剂与江37稠油油田采出污水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可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到0.05mN/m,稠油乳化降黏率达到92.1%。驱油实验结果表明,FPS-H降黏剂驱最佳注入量为0.5PV,最佳注入速度为1.0mL/min,注入方式应选择0.5PV段塞-后续水驱方式,注入水温度不宜超过50℃。

  • 标签: 稠油 降黏剂 驱油 实验研究
  • 简介:针对扶余油田低温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的性质,研制了一种适合于该油藏的互穿网络凝胶体系。确定了互穿网络凝胶的最佳配方:互穿网络聚合物IPN浓度2000mg/L,交联剂A用量(体积分数,下同)1.00%,交联剂B用量1.00%,粉煤灰用量6.00%。此凝胶在30℃下成胶时间短,老化45d后成胶强度为G级。岩心封堵实验表明,岩心封堵率最高可达99%以上,突破压力梯度在7.55MPa/m以上。该凝胶堵剂具有选择性封堵性能,封堵水层、不封堵油层,其吸水剖面改善率分别诀99.41%和96.60%。

  • 标签: 互穿网络凝胶 堵剂 调剖 低温油藏 扶余油田
  • 简介:通过开展中、高渗透性油层模拟注水驱油实验,以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制备饱含油至残余油的不同含水率岩样,对岩样进行岩石热解、饱和烃气相色谱及荧光显微图像分析,研究岩石热解、饱和烃气相色谱参数及荧光显微图像特征随含水率上升的变化规律及趋势,总结中、高渗透性油层水淹变化录井资料响应特征,探讨其水淹机理并对实验数据中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实验证明录井各单项资料能够反映中、高渗透性油层不同水洗状况下的特征,为今后录井资料评价中、高渗透性油层水淹程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高渗透性油层 水驱油实验 岩石热解 饱和烃气相色谱 荧光显微图像
  • 简介:吉林油田应用地化录井参数直接评价法和图版法进行油、水层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依据地化检测数据解释上的误判,导致解释符合率较低。针对上述情况,该文提出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地化解释的方法,系统介绍了该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情况,尤其是低测值油层和高测值水层的应用效果较好,实践表明引入神经网络识别技术后其解释符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 标签: 神经网络 识别 技术 地化录井 油气层 解释
  • 简介:GCC化学剂是近两年国外用于清除含油岩屑、地面油污所使用的一种新型化学剂,具有化学惰性、无毒、不燃、无污染性、可循环使用等特点。对GCC化学剂提高原油采收率驱油机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学剂具有一定的驱油效果。其驱油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和乳化携带以及乳化捕集,作用类似于表面活性剂驱油。该化学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配伍性、抗盐性和耐温性等,可以作为类似海1块普通稠油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接替技术推广应用。

  • 标签: GCC化学剂 界面张力 润湿能力 乳化能力 驱油机理
  • 简介:从化学药品库,化学实验室内使用的化学药品的易燃,易燃性能及各种火源入手,分析药品库及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和事故特点,并提出防范措施。

  • 标签: 化学药品库 化学实验室 火灾爆炸 防火防爆
  • 简介:前言上海石油集团特种油品公司是经营润滑油的专业单位,每天销售品种多达上百种,需要开具4种形式的发票70~80份。平均每开一张发票需要4~5min,结帐后的统计工作更加繁琐,每天做销售报表统计一天的销售金额、销售量和税金,需2~3h。到月底或年底,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用人工做需要3~4d,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以后,以上情况得到了根本的改观,开票时间可

  • 标签: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商品流转 应收款 主题数据库 代码标志 特种油品
  • 简介:对自行研制的新型快钻剂KZ-1进行了实验室评价。KZ-1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润湿接触角,当加量在其临界胶束浓度0.53%附近,KZ-1可以将固体表面由弱亲水、亲水反转为强亲水状态,其较好的润湿性可有效减小钻具的摩擦。快钻剂KZ-1在钻井液中应用性能表明,KZ-1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对泥页岩地层中粘土有很好的抑制水化、分散及膨胀的作用。快钻剂KZ-1通过改变井底岩石表面亲水性、增加滤失量,而有效减小水力压力造成的压持效应,达到进一步提高钻速的目的。

  • 标签: 快钻剂 钻井液 性能评价
  • 简介:采用室内研究的方法,对CO2含量分别为10%,30%,50%,70%,90%,100%的天然气样品做了3个不同温度(20℃,30℃,40℃)下的恒组成膨胀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CO2含量由10%增大到100%,天然气样品的临界温度由-69.86℃增高到31.4℃,临界压力由4.85MPa增高到7.38MPa;温度不变,压力一定时,随着天然气中CO2含量的增高,天然气样品的相对体积呈增大的趋势,不同CO2含量的天然气样品随压力降低其体积膨胀规律表现出了类似CO2超临界状态的特征。以上认识对CO2和天然气混合气体驱油施工及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CO2 膨胀实验 相对体积 超临界 黏度
  • 简介:199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点,并与石油大学、北京石科院、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所合作培养在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与美国西南研究院(SWRI)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00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成为西北首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之一。2002年,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技术中心成立了油品联合实验室。

  • 标签: 中心联合实验室 兰州润滑油 开发中心
  • 简介:驱油微观模拟实验是研究储层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有效方法,通过不同渗透性储层的微观仿真模型及不同粘度原油、不同驱替压差的水驱油微观模型实验,较好地揭示了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和挖掘储层剩余油潜力阐明了机油,指出了方向。

  • 标签: 储层 仿真模型 微观模拟 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199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点,并与石油大学、北京石科院、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所合作培养在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与美国西南研究院(SWRI)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00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成为西北首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之一。2002年,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技术中心成立了油品联合实验室。2003年,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石油

  • 标签: 联合实验室 润滑油公司 研究开发中心 硕士研究生 联合培养 交通大学
  • 简介:通过实例介绍了利用一种概率神经网络技术预测储层物性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某些局限性,预测储层物性参数时不需要地震子波;而是直接建立测井曲线和地震属性的关系,用相关系数衡量目标测井曲线和地震属性之间的相似性;用逐步递归法选取最佳属性;用交互验证法监视所选属性的可靠性.

  • 标签: 概率神经网络技术 油气藏 储层物性参数 地震属性 目标测井曲线 逐步递归法
  • 简介:新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证实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是在热动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在0-300℃条件下,饱和水泥质实验材料(高岭土)产生了0-1500×10^-6应变量,干的中粒度砂质材料的应变量仅仅为0-150×10^-6,饱和水中粒度砂质材料的应变量大约为0-590×10^-6。新的实验结果证明,热动力可以产生热应变,热能可以转换为应变能,高压对于泥底辟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泥底辟构造 动力学 成因机制 高温高压模拟实验
  • 简介:介绍利用计算机提取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的方法,研究了根据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识别岩性和沉积环境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并在SUN工作站上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应用结果表明,用ANN模型识别岩性和沉积环境是可行的,并有较好的符合率。

  • 标签: 人工神经网络 测井曲线 形态特征 识别 沉积环境 岩性
  • 简介:针对辽河油区普通稠油锦45块于Ⅱ油层油藏条件,在室内进行了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筛选出2种碱剂Na2CO3和NaOH,从6种表面活性剂中

  • 标签: 复合驱 实验研究 室内实验
  • 简介:针对辽河油田某特定区块油藏特征和油品性质,对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壬基醚、碱Na2CO3及疏水型聚合物进行复配,对复配体系与原油间界面活性和溶液增粘能力进行实验研究,应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通过直接比较和计算分析等方法得出最佳配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1%-0.12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15%,Na2CO31.6%-1.8%,疏水型聚合物0.12%。该驱油体系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长期热稳定性较好,而且解决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盐析现象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大、需要的碱含量高、溶解性能差等问题,同时拓宽了表面活性剂、碱剂在复合驱油体系中的使用含量范围,筛选出的复配型驱油体系适应性更好。

  • 标签: 正交实验法 复配型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体系 界面张力 粘度
  • 简介: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使生物质热解油改质为烃类燃料或燃料中间体。快速热解是在缺氧条件下使生物质快速加热到中间温度(400-600℃),并将所产生的蒸气快速冷却为生物油,它可将所有生物质成分,包括木质素,转化为液体产品。快速热解可使质量和能量的约70%转化成液体产品。生物油即热解油包含许多与水互溶的含氧有机化学品和与油互溶的组分。

  • 标签: 烃类燃料 再生能源 热解油 生物质 实验室 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