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为阐明黄土丘陵区不同草本群落生物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与定点观测,对延河流域内不同演替阶段的5种草本植被(长芒草、铁杆蒿、茭蒿、白羊草、大针茅)群落地上生物、土壤水分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0~500cm土层内,各演替阶段草本群落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均表现为浅层(0~50cm)减少、中层(50~200cm)增加、深层(200~500cm)基本稳定的趋势;植物群落地上生物均随着演替年限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白羊草群落阶段(退耕演替25a左右)达到最大值;草本群落地上生物与土壤含水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以0~200cm土层较高;植被群落利用土壤水分土层深度随群落演替阶段逐渐加深,表现出对环境更强的适应性.

  • 标签: 演替阶段 草本群落 生物量 土壤含水量 延河流域
  • 简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的储量及时空变化是制定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对全球碳循环与平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华北土石山区不同密度油松和元宝枫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密度、pH值以及全氮、速效钾、有机的质量分数等参数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的质量分数、土壤有机密度、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元宝枫林的平均土壤有机质量分数和有机密度均大于油松林的;土壤有机质量分数和有机密度在土壤表层(0~10cm)为最高值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质量分数表现为2种林分密度下的元宝枫林无显著差异,而有机密度则表现为高密度元宝枫林〉低密度元宝枫林;在油松林中土壤有机质量分数、有机密度均表现为中密度油松林〉高密度油松林和低密度油松林。油松林和元宝枫林土壤有机质量分数与土壤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全氮、速效钾与其呈显著正相关,油松林土壤有机质量分数与pH值呈显著相关,而元宝枫林土壤有机质量分数与pH值不相关。综上所述,华北土石山区元宝枫林较油松林具有更大的固潜力,而且土壤的有机质量分数及有机密度受树种和林分密度影响较大。

  • 标签: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油松林 元宝枫林 华北土石山区
  • 简介:为准确评价土壤有机的尺度效应,分析其多尺度的变异特征并找到控制土壤有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选取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区,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进行多尺度采样,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敖汉旗表层(0~20cm深度)土壤有机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县域、中等区域和小流域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49,7.57和7.54g/kg。3种研究尺度上土壤有机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变程在980~2100m之间,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土壤有机的空间自相关距离逐渐缩小。不同研究尺度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有机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县域尺度上土壤和植被因子对土壤有机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中等区域尺度上植被和海拔因子对土壤有机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小流域尺度上海拔和坡度对土壤有机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

  • 标签: 尺度效应 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半干旱区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内的大范家沟阴阳坡和拐沟阴坡坡面主要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及坡位的草本群落盖度、地上生物及物种多样性关系。结果表明,阴坡草本群落的物种20多种,较阳坡高30%。阴阳坡面上草本群落生物和盖度从坡下至坡上逐渐减小。在水分和养分条件好的地段均有灌木入侵。阳坡Margalef和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均随坡位升高而降低;而阴坡Mafgalef指数随坡位升高而降低,Menhinick指数却随坡位升高而增大;3个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阴阳坡均随坡位的升高而减小。不同坡位引起的植被盖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坡位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描述或评价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时,应多选几个指标参数,避免单一指标带来的片面性。掌握草本群落自身喜阴阳特性、生境特征、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充分认识植被演替条件和演替规律,对指导该区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坡向 坡位 草本群落 物种多样性 黄土丘陵区
  • 简介: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治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侵蚀区的生态环境,但伴随产生的汇效益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文章以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项目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该区自2000年开展生态治理以来马尾松林储量的时空格局与汇变化,同时借助2000—2013年政策治理数据以及社会统计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各主要驱动因素对森林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3年该治理区总储量由127.01万t增加到189.96万t,平均每年增长3.52%,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当地2000、2006和2013年的马尾松林密度分别为27.95、32.82和41.72t/hm^2,区域汇能力正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该区总储量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海拔600m和坡度25°以下区域,总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1.6%和50.9%。马尾松林密度随海拔和坡度上升而明显增加,表明其汇能力仍具备较大恢复潜力。3)主成分分析表明,治理区马尾松林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政策治理、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其中政策治理是该区马尾松林汇能力提升的最显著因子。

  • 标签: 红壤侵蚀区 生态恢复 马尾松 碳储量动态 驱动力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