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centermedian-parafascicularcomplex,CM-Pf)是丘脑板内核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丘脑内其他核团、基底核及大脑皮层有着丰富的纤维联系,可是既往较少受到研究者们的注意。但是随着深部脑刺激术作为运动障碍性疾病和顽固性疼痛等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被人们接受,CM-Pf复合体作为有效靶点,而重新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在基础、临床应用等多方面被广泛研究。

  • 标签: 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 丘脑 神经解剖 生理 功能性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肌松药对面肌痉挛(HFS)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侧方扩散波(LSR)监测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MVD术中LSR监测的206例HFS病人,依据肌松药使用不同随机分为罗库溴铵(ROC)组(76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组(69例)和对照组(不使用肌松药,61例),对比分析3组病人LSR诱导成功率、出现时间和波幅大小。结果硬脑膜打开前,对照组LSR诱导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ROC组(75%;P〈0.01)和CIS组(56.5%;P〈0.01),而且,后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LSR平均出现时间[(3.2±2.5)min]显著短于ROC组[(46.4±20.2)min,P〈0.01]和CIS组[(60.9±25.5)min,P〈0.01]。对照组LSR波幅亦明显高于ROC组(P〈0.05)和CIS组(P〈0.05)。此外,与CIS组相比,ROC组LSR出现时间更短(P〈0.05),且呈线性关系[LSR出现时间=-10.713+98.342×罗库溴铵(mg/kg),P〈0.05]。结论使用肌松药可导致LSR诱导成功率降低、延迟出现和波幅减小,因此,建议在MVD术中行LSR监测时尽量不使用肌松药或仅小剂量(≤0.6mg/kg)使用ROC。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术中电生理监测 肌松药 侧方扩散反应
  • 简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系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运动障碍为特征,患者预后不良,多于发病后3—5年死亡。根据1998年世界神经病学联盟(WorldFederationofNeurology,WFN)修订标准,肌萎缩侧索硬化必须符合延髓运动神经元和颈髓、胸髓及腰骶髓运动神经元4个区域中的≥3个区域受累,亦即延髓区域和2个脊髓区域或者3个脊髓区域同时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方能明确诊断。

  • 标签: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 电生理学检查 诊断 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障碍
  • 简介: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生理学组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术会议”拟定于2006年7月6-10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会议将邀请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学组的有关专家学者作神经电生理规范化的报告,并有会议交流,将为全国广大肌电图和临床电生理研究人员提供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 标签: 临床神经生理学术会议 肌电图 征文通知 《中华神经科杂志》 编辑委员会 临床生理学
  • 简介:创伤性颅脑外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不论国内国外TBI的发生率均相当高,研究文献报道美国每年约170万人遭受脑外伤,而中国TBI的发病率为67.38/10万人口,病死率约为30%[1]。尽管随着脑外伤治疗手段不断提高,已大大降低早期病死率,但是仍留有很高的致残率。TBI的严重后果包括运动障碍、知觉障碍、认知缺陷、语言障碍、外伤性癫痫、人格改变等。

  • 标签: 颅脑外伤 注意障碍 外伤性癫痫 认知功能 电生理研究 TRAUMATIC
  • 简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传统定义是指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症状和体征在24h内完全消失。这个定义是以TIA的持续时间为基础的,其中所指定的24h是在应用神经影像学方法前随意达成的共识。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神经影像学 半暗带 血流下降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痼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痼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I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痼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脑电描记术 监测 手术
  • 简介: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产生的机制。方法结合有关精神分裂症发病假说与神经元功能特性的研究资料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神经元功能的异常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并产生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其他症状。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脑神经元 阴性症状 发病 阳性症状 假说
  • 简介:AQP4属水通道蛋白(AQP)家族中仅对水具有通透性的亚类,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界膜和血管周围的星形细胞足突.受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调节,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水、电解质平衡和多种病理状况下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AQP4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水孔蛋白类 中枢神经系统 抗肌萎缩蛋白复合物 水电解质平衡
  • 简介: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 标签: 多模态影像 功能区 电生理监测 功能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胶质瘤
  • 简介:目的:深入了解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特性.以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54例病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23例)的临床、病理、细胞动力学三方面资料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临床表现方面,两组病人在病程,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手术全切除率,术后复发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方面、两组在微血管定量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动力学的研究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细胞增殖速率显著大于非侵袭性腺瘤(P<0.01).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临床进展快,多为大腺瘤,肿瘤组织坏死、囊变、卒中发生率高,手术全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肿瘤血供较为丰富,肿瘤细胞增殖较快。

  • 标签: 侵袭性垂体腺瘤 生物学特性 病理 细胞动力学
  • 简介:目的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特点来探讨不同种类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异同,评价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00例健康者和124例脑梗死患者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并观察东菱克栓酶对不同种类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结果脑梗死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和纤维蛋白原均增高,且主干支组高于深穿支组(P<0.05),血小板聚集性也明显增高,但后者高于前者(P<0.05).东菱克栓酶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性、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后1周和1月,治疗组中主干支组、深穿支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对照组中的主干支组、深穿支组好(P<0.01).结论脑叶大梗死和脑深部小梗死在发病机制上有所不同.东菱克栓酶治疗上述两类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

  • 标签: 血液流变学 脑梗死 东菱克栓酶 药物治疗 纤维蛋白原
  • 简介:目的探讨经后正中入路切除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同时行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Dynesys)置入对重建脊柱生理性稳定的作用。方法对采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上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6例患者,术后应用腰椎Dynesys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结果神经鞘瘤均完整切除。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X线片复查示腰椎过伸、过屈位各椎体活动度良好,椎间隙等宽;内置物位置良好,无临近节段退变、脊柱失稳、椎体滑脱现象。结论对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后置入Dynesys能够充分暴露肿瘤所在区域的视野,完整切除神经鞘瘤,有效避免损伤脊髓神经。Dynesys既能达到传统强直融合的脊柱稳定性,还能够有效重建生理性稳定,防止临近节段脊椎发生退变。

  • 标签: 脊柱稳定性 椎管内神经鞘瘤 全椎板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