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居家护理风险管过程中实施中长期随访,观察实际干预效果。方法 我院从2021年1月开始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居家护理风险管过程中实施中长期上门随访,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首次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间在我院首次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院内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后进行常规电话随访;观察组采取中长期上门随访,对比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居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上升,但观察组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t=3.211,P=0.002)。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6.67%)要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2=4.615,P=0.032)。结论 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中长期上门随访,有利于减少居家护理风险事件,并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中长期随访 基层医院 髋关节置换术 风险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根因分析理论联合风险管模式应用于慢性胃炎合并高血压患者对临床护理质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分析法,共选取2021年1月至12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及护理的慢性胃炎合并高血压患者共80例;其中2021年1月至6月期间入院的37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方案,并纳入常规护理组。将2021年7月至12月期间入院的43例患者予以基于根因分析理论的风险管模式干预,纳入联合护理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血压指标包括舒张压、收缩压对比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干预后两组血压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且联合护理组血压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均P<0.05);联合护理组干预期间护理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联合护理组干预期间护理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基于根因分析理论的风险管模式应用于慢性胃炎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降低护理危险时间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等具有积极效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慢性胃炎 根因分析 风险管控模式 护理质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输注麻醉对急性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内容主要是分析不同的麻醉方法对于针80例急性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作用,分组实验对比,将80例病人分为两个小组进行麻醉,采用不同的麻醉手段分别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输注麻醉,实验时间时间为最早从2020年1月开始,最晚到2021年2月结束,实验小组两组人数均等,每组40例,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为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输注麻醉的为试验组。分析不同时间段两组病人的各项血清指标。结果 各项血清指标对比结果显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心肌钙蛋白1(cTnl)结果差异明显(P

  • 标签: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 急性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中实施依托咪酯靶输注+纳布啡的麻醉效果,再分析对患者PGE2(前列腺素E2)水平、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水平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子宫肌瘤患者(共74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20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按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命名为2组(每组均为37例),一组为对照组(应用依托咪酯靶输注+瑞芬太尼麻醉方法),另一组为实验组(应用依托咪酯靶输注+纳布啡麻醉方法)。结果:两组麻醉前PGE2水平、VEGF-C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麻醉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麻醉恢复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结果表明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中实施依托咪酯靶输注+纳布啡的麻醉效果显著,可积极改善PGE2水平、VEGF-C水平。

  • 标签: 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 依托咪酯 靶控输注 纳布啡 前列腺素E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