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自2014年0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实验组(44例),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指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结果临床指标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前者临床指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后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结直肠癌 术后肠梗阻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对胃肠手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现实意义及对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胃肠手术的112例患者,研究组(n=56)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n=56)应用基础护理干预。评价及对比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状况、护理满意程度。结果研究组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程度得到明显提升(P<0.05)。结论临床对胃肠手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可缩短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促进肠鸣音复常,从而获得更多患者的信任度与满意度。

  • 标签: 胃肠手术 综合护理 胃肠功能恢复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着重分析综合消肿疗法(CDT) )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所收治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一共有5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针对观察组行综合消肿疗法,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P值小于0.05。结论 在针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治疗干预的过程中,切实采取综合消肿疗法,这样能够呈现出良好的疗效,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这种方法值得推荐。

  • 标签: 综合消肿治疗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产科收治的无痛分娩产妇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在分娩过程中未给予镇痛药物,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镇痛效果、缩宫素使用量、分娩方式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无痛分娩过程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无痛分娩的疗效及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腰椎术后患者应用虎府铜砭刮痧结合腹部按摩疗法在预防便秘中的效果以及干预措施。方法 68例入组对象为腰椎术后患者,时间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将患者随机单盲法分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氏砭法虎府铜砭刮痧结合腹部按摩,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出现便秘的例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改善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腰椎术 虎府铜砭刮痧 腹部按摩疗法 便秘
  • 简介:摘要 :天灸结合中药治疗 AR 肺⽓虚寒型的临床研究。⽅法:将纳⼊的 33 例肺⽓虚寒型过敏性⿐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天灸+中药组。观察患者在⼊组当天、治疗第 14 天、治疗第 28 天以及治疗结束后 3 个⽉(随访期)的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天灸+中药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于中药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位贴敷结合中药在肺⽓虚寒型过敏性⿐炎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关键词 过敏性⿐炎;⽳位贴敷;中药;临床研究 过敏性⿐炎⼜称变应性⿐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由变应原激发、由IgE 介导、多种免疫性细胞及细胞因⼦参与的⿐粘膜Ⅰ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依据患者发病情况、病程和对患者⽣活的影响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类,临床表现为 ⿐痒、喷嚏、⿐塞、流涕等症,伴或不伴有眼痒、结膜充⾎等眼部症状,并可进 ⼀步诱发⽀⽓管哮喘、⿐窦炎、⿐息⾁等,对患者的⽣活造成极⼤困扰。本研究采⽤天灸+中药对照单纯中药治疗过敏性⿐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法 ⼀般资料 选择 2020 年 4 ⽉-2020 年 7 ⽉浙江中医药⼤学附属第三医院⻔诊的 33 例(共纳⼊ 40 例患者,过程中脱落 7 例)过敏性⿐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盲抽法分为中药组 16 例,其中男 9 例,⼥ 7 例,年龄 27~68 岁,平均(47.31±16.15)岁,病程 2~37 ⽉,平均(18.75±12.62)⽉;天灸+中药组 17 例,其中男 8 例,⼥ 9 例, 年龄 20~69 岁,平均(48.35±13.05)岁,病程 2~30 ⽉,平均(13.18±8.4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性。 诊断及辨证标准 ⻄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5 年中华⽿⿐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中华⽿⿐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共同制定的“变应性⿐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医⽿⿐咽喉科常⻅病诊疗指南》(2011 年版)[2]中有关⿐鼽的诊断及肺⽓虚寒型辨证标准。 纳⼊与排除标准 纳⼊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 18~70 岁之间,不限性别;(3) 急性发病未服⽤任何药物及接受其他治疗者,慢性发病半个⽉内未接受中⻄医治疗者;(4)⾃愿加⼊试验并接受相关治疗、问询及检查,且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者; 排除标准 (1)伴有⾼热、急性呼吸道炎症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2)严重⿐甲肥⼤、⿐息⾁或⿐中隔偏屈必须进⾏⼿术治疗者;(3)合并严重⼼⾎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疾病者;(4)伴有恶性肿瘤、免疫缺损、精神失常者; 1.3.2 脱落标准 (1)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肤破溃或过敏、⼝服中药严重胃肠反应者(不计⼊疗效统计);(2)治疗期间出现其他疾病影响治疗者;(3) 治疗期间接受其他过敏性⿐炎治疗⽅式影响试验疗效者; 治疗⽅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