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众多部落、族群、民族历经5000年交流互鉴和族际政治整合,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大中华;其间还经历了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不成熟的民族国家向成熟的民族国家的复杂演变。这种从自为到自觉的整合所遵循的逻辑,既体现了某种普遍性,更展示了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其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内含国家革故鼎新的要求,且在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中,必为中华民族的兴盛构筑牢固的认同基础。在摆脱了王朝国家的历史循环和犹豫徘徊之后,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现代法治民主之路,并认同和追求全人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法治民主为导向的族际政治整合不但会强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必将促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推动者。

  • 标签: 族际政治整合逻辑 中华民族复兴 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清代区域市场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货币体系,被称为市钱。清朝存在一个以小数钱(东钱)为市钱的经济区,以奉天省为中心,辐射到与直隶、内蒙古、吉林等相邻省份的交界地区。本文以小数钱为例,论述了奉天地区市钱的出现及其演变过程,首次系统地梳理了乾隆以降小数钱与制钱和银两的比价。笔者推测支撑市钱货币体系活力的是各种店铺发行的纸币,这种非官方性质的纸币按照市钱的货币制度流通,形成一个庞大的纸币市场,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 标签: 清代 市钱 奉天地区 小数钱
  • 简介:青州驻防满洲旗兵是清政府在山东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它从创建到灭亡共存了200余年。于期间,它从事了一系列的军事活动。本文拟通过青州驻防满洲旗兵的重要军事活动进行探索,以期对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实质上就是从一个侧面论述了清朝驻防八旗的成败兴衰。

  • 标签: 青州旗兵 军事活动 民族战争
  • 简介:多元文化教育概念虽为西方社会首倡,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多元文化教育以自在和自为两种形态存在.80年代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自为阶段,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有效模式.如何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成果?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体系?等等,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标签: 中华民族 多元文化教育
  • 简介:丰美的大草原,陶冶了哈萨克人民淳朴、豪放的性格;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哈萨克民族诗人的气质与才华.千百年来流传于哈萨克人民中间的'阿肯弹唱',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一直成为哈萨克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 标签: 哈萨克民族 阿肯弹唱 民间文学 传统文化
  • 简介:<正>明朝代元而立,庞大的封建帝国,从十几年战乱后苏醒过来,神采奕奕地傲视着四周世界。如果我们将明代历史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应当剖析这种整体文化现象的各个层面。分析明初对外方针政策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从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方面去探讨明初的对外政策,将会对明初对外政策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然而,对此至今尚鲜有人加以论述,本文试图以自己粗浅的看法,见教于方家。

  • 标签: 对外政策 明太祖 传统文化 对外关系 明初 朝贡贸易
  • 简介:一、弦子的历史巴塘弦子,藏族称作“锅伊”,意为“圈圈舞”。关于弦子的历史来源问题,有学者认为巴塘弦子的历史并不久,仅有一百余年。他们认为最初的巴塘弦子是没有弦胡伴奏的舞蹈。因巴塘地处川、滇、藏要道,往来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在原来民歌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歌舞的长处,使用乐器伴奏和舞蹈,

  • 标签: 历史 种类 来源问题 文化交流 舞蹈
  • 简介: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在京召开,会议公报中提出,“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贯彻‘五个统筹’,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其中“五个统筹”中有一个是“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之一。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个特殊的区

  • 标签: 闽粤赣边客家区域 旅游合作 福建 广东 江西 旅游资源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党制定和实施的抗日救国政策,在实现抗日战争的发动、发展、坚持和胜利的历史任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严格遵循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不但对抗日民主政府制定和实施抗日救国政策作了深刻的科学的论述,而且对一系列抗日救国政策作了原则的甚至是明确的规定,从而为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制定和实施抗日救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出了明确方向。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 刘少奇 发动 民主政府 胜利
  • 简介:<正>公元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复杂的阶级、民族斗争。斗争的结果,新起的清王朝消灭其他敌对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这次统一重新开始了社会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经济生产逐渐有了恢复和发展;加强了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了

  • 标签: 多民族国家 社会比较 十七世纪 民族斗争 文化联系 经济生产
  • 简介:本文回顾了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学术探讨的三个时期.前1949时期,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与国家和政治密切相关,受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理论的影响深远.1949-1989时期,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被纳入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分析框架,焦点是民族形成问题和民族译名问题的讨论.1989年以后时期,面对西方理论的冲击和与世界学术对话的需要,关于民族概念的讨论向解构和多元化反思发展,其中'族群'概念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本文认为,在持续一个世纪的发展以后,综合国家政治与学术讨论的影响,中国的民族概念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使用方式.

  • 标签: 民族概念 民族学 人类学
  • 简介:诉讼时效是现代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传统中国虽然没有诉讼时效这一专业术语,但是从规范内容、法律事实和法学原理上考察,它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宋代,民事诉讼时效事实上已初具规模和体系。基于对专制统治秩序、社会经济秩序、人伦秩序等建构的影响不同,结合纠纷的种类来考量,宋代民事诉讼时效可以分为:一般田宅交易纠纷诉讼时效、与“家”相涉的田宅交易纠纷诉讼时效、与继承相关的纠纷诉讼时效和债务纠纷诉讼时效四类。此外,宋代还逐步完善了诉讼时效的细节性规定,结合商品经济发展和田宅流转速度加快等社会现实因素的考量,逐步缩短了相应纠纷的时效期间。

  • 标签: 民事纠纷 民事诉讼时效 宋代 交易秩序
  • 简介:东女国是沟通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的重要桥梁,当然,在唐朝和吐蕃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习俗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加之东女国自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东女国的经济生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而这种民族特色不仅被保留了下来,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旅游品牌,它在振兴西部经济的伟大战略中必将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鼓手"作用。

  • 标签: 东女国 经济 碉房
  • 简介:旅游文化是人们以旅游为目的或从旅游的需要出发而进行的物质、精神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当前云南旅游业处于蓬勃发展之机,旅游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本文试就云南旅游文化的发展思路作一探讨。

  • 标签: 云南 旅游文化 旅游开发 旅游业 旅游资源 旅游收入
  • 简介:在《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中,己卯、庚辰两本中的第17、18回前有一条总批说:

  • 标签: 贾宝玉 《红楼梦》 抄本
  • 简介:本文考证赵壹约生于汉桓帝元嘉三年(153),熹平元年(172)上计时仅约二十岁,乃汉阳一青年才俊;其卒年则应在建安十七年(212)六十岁以后。本文并对上计时"中年"、四十多、"五十多"等说法进行了辩正。

  • 标签: 赵壹 生卒年 考论
  • 简介:戊戌变法的失败,促成了中国士人群体的第一次整体分裂.于是而有一部分知识人以国家为名义脱辐于君权.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外向的矛盾因之转为内卷.历史文化中的种性意识和西潮引入的民族主义交汇于这个过程,为知识人引导下内卷的社会矛盾提供了一个可以承接众恶之所归的题目,排满因之而成思想潮流.然而历史文化中的种性意识以古人为源头,引入的民族主义以西人为源头,面对满人在整体上的贫困化和衰弱化,两者都不是当日中国内在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因此反满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由观念派生观念,由观念支撑观念的思想的跳踉.其间的激烈曾经感染一时,而后来史,则常常经不起究诘.

  • 标签: 八旗制度 知识人 反满意识
  • 简介:<正>一穆木天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系统引入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作者之一。在《什么是象征主义》一文中,穆木天这样概括象征主义诗学的基本特征:象征主义诗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交响”的追求。象征主义的诗人们以为在自然的诸样相和人的心灵的各种形式之间是存在着极复杂的交响的。声、色,薰香,形影,和人的心灵状态之间,是存在着极微妙的类似的。象征主义的先驱者波德莱尔在“交响”(Correspondances)中歌唱道:

  • 标签: 象征主义 契合论 波德莱尔 中国现代诗歌 穆木天 梁宗岱
  • 简介:古代有两种史官,太史以记录为主,瞽嚎以宣讲为主;讲史的特点是从“事”、“义”两方面对原始史书进行阐释,其所谓“辞多”、“捷敏辩给”、“繁于文采”、“雕琢”等特点,改变了原始史书的简略以及“微言”的表达,使其具有“文胜质则史”的状态。后世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叙“事”能力,二是史书撰作不再局限于“记言”、“记事”,对历代典章制度等文化建设的记载,也成为其主要内容之一。“文胜质则史”的史学意义,

  • 标签: 史学意义 史书 胡大雷 文体学 文化建设 典章制度
  • 简介:"清浊"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这一命题萌芽于气,在两汉以"轻清重浊"构成审视天人关系的基本视角,又在汉晋人物品鉴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定性为"清贵浊贱"的依据,被确立为分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后,受到"文如其人"观念的影响,"清浊"成为文学品评的理论命题。

  • 标签: 清浊 轻清重浊 清贵浊贱 人物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