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玛伊雅·米哈伊洛夫娜·谢茨卡娅1925年11月生于莫斯科,1943年毕业于莫斯科舞蹈学校,进入莫斯科大剧院工作后,不久升任首席演员,是杰出的芭蕾表演艺术家、编导,苏联人民演员,列宁奖金以及诸多奖章和不同国家奖项的获奖者。

  • 标签: 舞蹈学校 艺术特点 芭蕾 艺术人生 莫斯科大剧院 名家
  • 简介:艾尔文·艾享誉世界的一个作品是《启示录》。其中最著名的场景是演员们在一块起伏的蓝色布料中表演的水中跋涉。如今,这一场面被建筑设计师引用,将艾尔文·艾舞蹈中心设计成波浪形的蓝色建筑样式,以表达对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的纪念和对艾尔文·艾本人的敬意,也成为舞团纽约永久驻地的标志性特征。

  • 标签: 艾尔文·艾利舞蹈团 建筑设计 弹性地板 墙壁
  • 简介:我在完成《芭蕾女神——乌兰诺娃》一书后,又翻译了英、俄文的《玛列茨卡娅自传》。为了能使青年舞者们更集中、全面、公正地理解这位二十世纪芭蕾舞后的艺术和人格魅力,我正在参考上十种外文资料。仍用编著方式撰写成书。全书有30万字以上,出版尚需一段时间。现应《舞蹈研究》编辑部之约,先将其中若干精彩篇章在刊物上按期选载。供读者们参阅赐教。

  • 标签: 芭蕾舞 舞蹈演员 玛娅·普列谢茨卡娅 苏联 舞蹈生涯 艺术形象
  • 简介:列谢茨卡娅一直认为,从她的本性来说,自己天生是个舞蹈演员。因此,虽然她脑海里对芭蕾创作经常充满各种幻想和意念,可是她从不燃情于创作,或是勉强涉足于编舞。她的编导芭蕾作品,完全是出于偶然的机遇。例如她在赴捷克访问演出时,曾把德沃夏克的《旋律》编成芭蕾演出,因为当时她感到需要跳一点斯拉夫风味的舞蹈,但周围没有编舞家,所以列谢茨卡娅就自己干起来了,《旋律》没有成为芭蕾巨作;但也不比一般的芭蕾作品差——观众看后都热烈鼓掌。

  • 标签: 芭蕾舞 舞蹈演员 玛娅·普列谢茨卡娅 苏联 创作经历 《安娜·卡列尼娜》
  • 简介:柴可夫斯基的抒情芭蕾《天鹅湖》,在列谢茨卡娅一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舞剧玛娅一共跳了800多遍,从1947年直至1977年,整整跳了30年,对芭蕾舞演员来说,三十年也许就是整个艺术人生。

  • 标签: 芭蕾舞 玛娅·普列谢茨卡娅 毛泽东 《天鹅湖》
  • 简介:舞蹈动作治疗是由英语:“Dance/MovementTherapy”翻译而来,简单地说它是一门疗伤的艺术,这个“伤”不是我们所说的肢体上的损伤,而是心理上的或是情绪上的创伤。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相继尝试着在心理治疗中引入艺术治疗,来弥补传统的心理治疗单纯依赖话语形式的欠缺。艺术治疗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了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机会,

  • 标签: 艺术治疗 舞蹈动作 名义 20世纪中期 心理治疗 西方国家
  • 简介:芙二三枝子女士为当代著名舞蹈家,日本现代舞蹈家协会理事,日本舞蹈医疗协会会长,芙二三枝子舞蹈研究所所长,曾师从石井漠、江日隆哉。她以独立的舞蹈理念,进行创作活动,曾在国内和美国、英国、中国、印度等国演出。1970年开始研究“舞蹈医疗”及“启发感觉训练法”,曾在东京医疗专门学校和东京福祉专门学校就任讲师,此后并在日本各地及美国举办讲座。今年10月间来我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举办讲座,受到热烈欢迎,参加训练的人认为这种训练方法着眼点在舞蹈者身心内部进行调整,看来这种训练方法,是将耒时代必须的方法,是时代的要求,美国已有六所大学开设这门课。这本专著已由王路翻译,董锡玖、金秋审校,特在我刊连载以飨读者。

  • 标签: 现代舞蹈 中国艺术研究院 演出 创作活动 舞蹈家 训练方法
  • 简介:舞蹈治疗与舞蹈受众拓展一样,都以身体、舞蹈与动作为载体,二者有相同的艺术观和价值观,这为舞蹈治疗应用于舞蹈受众拓展提供了理念基础。舞蹈治疗的发展阶段模型、动作分析理论能指导舞蹈受众拓展的内容、形式设定及过程管理,即兴舞蹈的大量运用能引导舞蹈受众主动、创造性的体验舞蹈,“以动作建立关系”、“舞蹈即沟通”等理论,及镜像、切斯技法等技术能构建舞蹈中的人际互动及团体凝聚力,真实动作理论与方法能引导舞蹈受众以舞蹈表达内在自我与情感。舞蹈治疗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有利于舞蹈受众拓展回归/舞蹈本质并提升其有效性。

  • 标签: 舞蹈治疗 体验式 舞蹈受众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