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如果我们想要追求公正和可持续的富裕社会。就必须超越从苏格兰启蒙运动以来就主宰了西方经济学的“财产经济学”(economicsofproperty),而转向一种公民供养经济学(economicsofprovision),后者以公民规范为经济活动的基础,把经济作为整合的系统来构建,这样的经济系统所提供的是我们有理由珍视的东西。“供养系统”概念整合了不同的经济部门。诸如互惠等公民规范能为所有人提供财富。

  • 标签: 财富创造 公民供养经济学 供养系统
  • 简介:康吉莱姆把"生物规范性"看作有机体在病态状态下创造新的功能性规范的能力。从康吉莱姆的这一定义出发,可进一步分析皮亚杰如何从儿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规则意识的起源,以及儿童道德规则意识在不同年龄段的演化。通过分析托马塞洛如何从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视角,比较文化因素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儿童个体发育中的不同作用,则可发现"语言的建构作用"对于人类规范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作用。把康吉莱姆和皮亚杰的理论联系起来,并以儿童创造和改变规范的心理学研究为例,是揭示规范性概念的理论内涵的一种路径。

  • 标签: 规范性 规则 道德意识
  • 简介:人对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由二者相互交织而生成。仅由物质生产劳动解释社会关系将导致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生产力与交往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社会文化是这种交往能力的主要载体。生产力及其生产的物质利益决定交往关系的实质内容,而交往能力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则提供组织这些内容的交往形式。由此产生了由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物质利益与精神交往相交织的鲜活的历史,生成了各个层次的社会结构,包括生产力层次的劳动组织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上层建筑结构,等等。

  • 标签: 生产力 交往能力 唯物史观
  • 简介: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了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在该书中,王先生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的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的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的期盼——从自发到自觉。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评介 实践 21世纪 理性审视
  • 简介:许多人认为共识就是归纳,其实不然。归纳是指用推理或实验来证实的几个特性间的关系。这关系应该是确定不变的。如果一个事件的二次归纳有不同的结论,这不是归纳本身的错误,而很可能是由于推理的错误或实验的不准确。至于共识,则是指一件事物对一群人相当集中的假设效用。如果这事物对这群人的效用可以量化,共识可以界定为这群人所能获得的假设效用之平均值。但如果这群人所获得的效用价值是分散的,那么就没有共识了。因此,有共识与无共识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这个模糊的共识,可确定为一个数值,称为价值。共识的模糊性,从共识延伸到了价值价值本身并不一个客体,并不存有,必须依赖一个作为载体的客体之存有而存在。根据主观主义的价值论,我们或可称价值为准客观的。

  • 标签: 归纳 共识 价值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准客观
  • 简介:哲学与游戏看似毫不相干,两者却蕴藏着概念关系。首先,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可以发现游戏与哲学之间诸多相似处。其次,借助休茨关于游戏的定义,也能将哲学归类为游戏。但将哲学视为游戏会面临诸多挑战。游戏中的目的是微末的,而非取效的。但哲学应有一定的实践意蕴。这也就构成了价值难题。即便面临这个难题,仍有诸多方式可以关联游戏与哲学。

  • 标签: 元哲学 游戏 休茨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 游乐之心
  • 简介:《时间与存在》第一部分基于胡塞尔晚期的时间现象学手稿对感知与想象的关系、原自我与原非我的关系以及睡眠、死亡等问题作出了细致的现象学分析,其中时间意识的"视差现象"为解决胡塞尔自我概念的难题提供了依据,而原非我的概念则为解释康德先验图型论的困难打开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则借助新的方式比较"此在"与"自我"、"存在"与"意识",为重新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二人思想的关系与差异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关键思路在胡塞尔那里早已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眼于《时间与存在》的论题,对关于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关于早期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与其整个现象学思路之间关系等问题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时间与存在》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
  • 简介:价值相对主义否认普遍价值价值一般,只讲价值的相对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其实质是价值虚无主义。从西方哲学史来看,探讨普遍定义的方法,始于苏格拉底,也是柏拉图“相”论的来源。苏格拉底的探索并非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的,而是由怀疑开始而终于确定。

  • 标签: 正义 定义 价值相对主义 价值虚无主义 苏格拉底
  • 简介:生于1937年,来自家庭的卓越数学和文学训练,历经"68"运动的洗礼,受业于阿尔都塞和拉康,由此说来,巴迪欧(AlainBadiou)的激进主义绝非空穴来风。随着其思想在英语学界被广泛接受,巴迪欧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外激进左翼理论界,他与齐泽克相差无几。

  • 标签: 逻辑 事件 世界 阿兰 真理 激进主义
  • 简介: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价值冲突”的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价值认知、认同与选择的困惑是当今世界遍布“道德困惑”的时代难题,也是新时代的老问题。从人类历史来看,新的时代和大国崛起呼唤引领世界未来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当今时代走出价值独断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两极”困窘的中国方案。在价值取向上人类生存发展的至上性、在价值主体上的多主体性、在价值目标上的超越性、在价值结构关系上的利益相关性、在价值取向上的未来发展性、在价值构建上的自觉自愿性、在价值行为主体上的宽容性、在价值主体行为上的交流互鉴性以及在人类共性问题治理上的相互协调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内涵。

  • 标签: 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内涵
  • 简介:跨文化交流被理解为在跨文化语境中交谈与清楚表达的能力。它所指的情形是,说话者与倾听者虽然没有共同话语体系,但会有相互交往和理解空间去交谈或倾听。因此,跨文化交流就是在这些情况下使交流得以可能的那些条件。

  • 标签: 文学交流 文化论 跨文化交流 价值 诠释 跨文化语境
  • 简介: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来自五大洲的180多个国家。这么多国家的人们汇聚在浦江两岸,不仅将展现他们各自现实和理想中的“城市”,而且将表达他们对“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

  • 标签: 人类进步 价值观 文化 上海世博会 国际组织 国家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的方式是用批判之类的术语进行证明。当一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的合法性呢?我们关注批判的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的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福柯在其权力与知识理论中对这一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思用他的方法在对市场和技术的“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的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中.马克思通过运用与“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的沉默效应。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也有技术批判的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的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的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的影响下,有关技术的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的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中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的纯理论理解作出的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的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