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对昆北油田切6井区E1+2和E31砂岩储层成作用类型、演化阶段、演化序列及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1+2和E31砂岩处于中成阶段A亚期的末期,成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较强的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及硬石膏等矿物的胶结作用是使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长石、岩屑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砂岩破裂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储层物性 切6井区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 简介: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作用、自生矿物、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为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方解石、石英和钠长石等,其中高岭石的含量反映了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绿泥石和硅质表现为对储层原生孔隙具有很好的保存作用;而伊利石对储层的影响是负面的;早期形成的自生方解石对储层物性有利,而晚期形成的大量方解石胶结孔隙,使储层物性降低。

  • 标签: 砂岩储层 埋藏成岩作用 自生矿物 储层物性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岩石致密、类型复杂多样,但普遍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利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致密储层特征和成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致密储层主要为云(钙)质泥岩、云(钙)质沉凝灰岩、云(钙)质粉砂岩和钙质砂岩;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7.44%,渗透率平均为1.11mD。其中,云(钙)质泥岩和云(钙)质沉凝灰岩主要发育于半深湖亚相和滨浅湖亚相,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裂缝为主;云(钙)质粉砂岩和钙质砂岩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等微相,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粒内孔和裂缝。研究区致密储层物性主要受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控制,其中,压实作用和钙质、云质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致密油 阿尔善组 额仁淖尔凹陷 二连盆地
  • 简介:在以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为主要开发井型的缝洞型碳酸盐气藏中,要想获取裂缝在井点不同空间位置的产状较困难,裂缝精细描述存在不准确,这些均影响了对气藏渗流通道的刻画,制约了边水气藏的科学、均衡开发。以磨溪龙王庙组碳酸盐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照片、FMI成像测井、叠前地震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和不连续检测以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大斜度井、水平井裂缝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定量表征了裂缝产状、开度、密度、孔隙度等参数,再结合所获取裂缝参数建立多尺度非结构化网格离散裂缝模型,明确了气藏高、低渗区域分布,优势水侵通道和水侵方式。结果表明:在磨溪龙王庙组气藏离散裂缝模型中,大尺度和中小尺度裂缝均较发育,高渗区呈连片状广泛分布;发育于气藏外围4个方向的9条边水水侵的高渗通道,表现为沿裂缝水窜型和沿溶蚀孔洞均匀推进型2种水侵方式。该方法及研究结果对同类特大型超压有水深层碳酸盐气藏裂缝精细描述、水侵优势通道刻画和水侵模式建立等理论和技术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大斜度井和水平井 裂缝识别 DFM裂缝建模 高、低渗区域分布 水侵优势通道 水侵方式
  • 简介: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衍射分析,对塔河油田AT1区三叠系中油组储层成作用特征及其对物性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该区三叠系中油组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成后生作用复杂多变,现今主要处于晚成A期;压实作用是减少孔隙度的主要方式,溶蚀作用对孔隙度的增大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成岩作用 中油组 三叠系 塔河油田
  • 简介:夏9井区系在一向北东方向抬起消失的鼻状构造背景上,既无构造圈闭,亦无砂层上倾尖灭圈闭,在该鼻状构造的低部位,于三叠系、侏罗系内发现了多个规模不一的油藏;对于同一砂层,构造低部位为油层,而构造高部位却均为水层,如此“低油高水”的反常现象,一直困扰着石油地质工作者。近年,笔者从实际资料入手,通过深入研究后认为:成遮挡是夏9井区油藏的主控因素;而构造坡度变缓带则是形成成遮挡的必要条件。成遮挡强度与储层物性条件密切相关:物性条件好者,其成遮挡强度较低,只能形成规模较小的油藏;物性甚好者,其成遮挡强度甚差,不能封堵住油气,则不能成藏;相反,物性条件稍差者,其成遮挡强度较高,则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油藏。可见,此类成圈闭油藏的成藏规模与储层物性的优劣呈负相关关系。夏9井区成圈闭油藏的发现及对其成因的认识,为隐蔽油气藏提供了一个新的勘探目标。

  • 标签: 成岩遮挡 成岩圈闭油藏 夏9井区 准噶尔盆地
  • 简介:该文以碳酸盐地震储层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指导,以塔中I号断裂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体为目标,结合缝洞储集体主控因素,针对性地选用印模法古地貌恢复技术、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地震相波形分类组合技术、多属性约束井-震联合孔隙度反演技术以及叠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分层次、分类型、分级别对缝洞储集体进行刻画,满足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生产需求。

  • 标签: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 生物礁滩复合体 储层预测 塔里木盆地
  • 简介: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基山三角洲砂体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构成。该储层在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作用,现埋深1600~3500m,处于中成演化阶段,总体为中孔、低渗储层。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物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400~2600m深度段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使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得到了提高,从而改善了储层物性,其中孔隙度可达25%,渗透率可达50mD。因此,溶蚀作用及由其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段对于有利储层的预测非常重要。

  • 标签: 沙河街组 基山三角洲砂体 成岩作用 有利储层 惠民凹陷
  • 简介:培养创造思维,要掌握创造思维的本质特点和原理,克服思维定势,丰富想象力,扩大知识面,提高直觉能力,培养专注力,养成分析和综合的习惯,把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优化科研组织。

  • 标签: 创造性思维 思维定势 想象力 直觉 专注力 侧向思维
  • 简介:在对板桥凹陷钱圈三维工区沙三段、沙二段、沙一下段、沙一中段、沙一上段和东营组底界6个层面断层系统的解释基础之上,分析了钱圈地区断层平面分布特征,并综合运用生长指数、活动速率和古落差3种指标定量研究断层活动。结果表明:钱圈地区主要发育2组走向为NE和NW近似于垂直的正断层及3级断裂,其中沧东断裂为一级断裂,大张坨断裂和G39断层为二级断裂,其余为三级断裂,倾角大多为55°~70°。3种活动指标揭示了研究区内的主干断层大多为长期活动的控制沉积断层,断层发育经历了2幕演化,而且每一幕都经历了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过程。

  • 标签: 古落差 活动速率 生长指数 断层活动性 钱圈地区
  • 简介:地震资料的保幅是叠前反演和储层预测的重要前提。为了研究叠前处理方法的保幅,以球面扩散补偿、偏移距规则化处理及偏移后的道集切除等处理环节为例,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了它们对保幅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处理环节的保幅,再以实际资料为例,对比了处理前、后的地震剖面和道集变化,并进一步重点研究了目标层位AVO振幅曲线变化及其对弹性参数计算结果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处理方法的保幅十分必要,球面扩散补偿、偏移距规则化处理以及偏移后的道集切除方式对地震资料的保幅及叠前AVO反演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球面扩散补偿 偏移距规则化 道集切除 保幅性 叠前反演
  • 简介: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并系统地提出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重点以牛庄洼陷沙三中油气藏为例,详细论述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区别: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到油源和构造条件的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储层非均质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中强调的核心思想。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而对于包括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来讲,油气不均一分布的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的提出对于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在油藏评价、准确计算油气储量、井位部署等油田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油气不均一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岩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
  • 简介: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储层非均质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 标签: 油气不均一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岩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
  • 简介:川西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滩体分为台地边缘鲕粒滩和台地内点滩2种类型,多数台地边缘鲕粒滩形成时水体相对较深,未经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成改造,储集性能较差,局部鲕粒滩形成时水体较浅,在经过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成作用改造后,白云石化好,可形成储集性能极好的储集体;台地内点滩白云石化较好,储集性能也较好,但分布狭窄,厚度较薄,无规律可寻。由此可见,滩相沉积体仅是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滩体最终能否形成有效的储集体,还要取决于后期成作用的改造。当滩体暴露于水体之上时,受到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改造,发生白云石化作用,有利于后期埋藏溶蚀作用的发生,可产生大量的储集空间,并构成良好的储集体。

  • 标签: 鲕粒滩 白云石化 储集性 飞仙关组 川西北
  • 简介: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及层间分层系数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

  • 标签: 储层非均质性 含油性 长6油层组 安塞油田
  • 简介: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阿尔及利亚438b区块三叠系SerieInferiere段的辫状河沉积特征。采用熵权法,综合考虑孔隙度、砂岩密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和夹层频率等6种影响储层非均质的因素.计算了研究区三叠系SerieInferiere段储层平面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在沉积相约束下,绘制了储层平面非均质展布图。该方法充分利用熵权法的弱化和强化,即去同存异的特点.较准确地表征了研究区储层的非均质

  • 标签: 储层 非均质性 三叠系 综合指数 Oued Mya盆地
  • 简介:渤海SZ36-1油田具有原油黏度较高、单井注水量较大和储层胶结疏松、非均质强、渗透率较高等特点,注水开发引起高渗透层岩石结构破坏、突进现象严重,亟待采取液流转向措施。以注入压力、含水率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堵水+调剖”联合作业增油降水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堵水剂优化组成为“4%淀粉+4%丙烯酰胺+0.036%交联剂+0.012%引发剂+0.002%无水亚硫酸钠”,堵水剂段塞优化组合为“0.05PV前置段塞(淀粉4%)+0.025~0.075PV堵水剂+保护段塞0.025PV(淀粉4%)+顶替段塞0.05~0.10PV(聚合物溶液,CP=1500mg/L)”,调剖剂溶液的组成和段塞组合为“0.05~0.10PV调剖剂(Cr3+聚合物凝胶,CP=3500mg/L)”。随着储层非均质和原油黏度的增大,采收率增幅增加,这表明“调剖+堵水”联合作业措施具有较强的油藏适应

  • 标签: 堵水调剖 参数优化 油藏适应性 物理模拟 渤海SZ36-1油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山2段为一套砂岩、泥岩及薄煤层互层组合,储层非均质强,明显受地层基准面旋回升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的影响。通过对山2段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根据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分别建立了物性向上变差、物性向上变差复变好、物性变化不大等3种储层非均质模式;利用砂岩密度、砂体钻遇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储层宏观非均质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中期形成的中期旋回层序储层非均质弱,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晚期到下降期储层非均质强。

  • 标签: 高分辨率 短期基准面旋回 储层非均质性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