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在2007年枯水期(4月)和丰水期(11月)期间,对汕头沿岸海区壳虫进行了采样研究,探讨了壳虫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调查发现,除了表层海水温度以外,表层海水盐度、硝酸盐浓度、硅酸盐浓度均是春季低于秋季。在两个季节的5个采样点共鉴定出7属14种壳纤毛虫,其中优势种均为简单薄铃虫Leprotintinnussimple。秋季壳虫丰度低,多样性指数高;春季丰度高,多样性指数低。壳虫丰度与水体营养盐含量并无明显的相关性,但同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2=0.63,P〈0.05),显示出壳纤毛虫对汕头海域对不同季节环境特征的响应。

  • 标签: 沙壳纤毛虫 空间分布 种类组成 汕头海域
  • 简介: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传感器分辨率的提高,遥感影像的数据急剧增加,如何有效地从这些庞大的影像数据中获取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针对大数据影像的快速调度与显示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文件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方法,实现了单幅和多幅大数据影像的实时调度与快速显示。经过与当前几种常用的商用软件进行对比发现:提出的方法占用计算机资源少,预处理后的影像浏览速度基本与数据量大小无关,可以在任意一台普通配置的计算机上无缝、平滑地快速显示大数据影像。

  • 标签: 大数据量遥感影像 影像显示 影像金字塔 数据分块 数据调度 金字塔矩阵
  • 简介:海洋渔业预报使用的遥感数据一般只能获得海洋表面的环境信息,而Argo数据可以为渔业预报提供较深处的温盐数据,为了在渔业预报中按其时间周期进行使用,需要计算它的周期以提高预报质量。通过功率谱估计计算出2001-2008年的数据存在的较长的周期为62.7天和117.5天,较短的周期为4.9天和9.8天,同时还有一个约为7天的不明显周期,观测剖面数据总量在年际与年内都存在较大变化。

  • 标签: ARGO 周期 功率谱估计 傅里叶变换
  • 简介:根据东海陆架Zk23孔岩心分析资料,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确定了该钻孔中段细砂层为埋藏古长江河口脊沉积,阐明了该孔附近海区冰消期前后和冰后期的沉积历史。约在15kaB.P以前,海平面上升较快,沉积了下层的河口-水下三角洲相地层;约在15~12kaB.P.的冰消期期间,海平面波动并稳定于60~80m等深线附近,发育了脊地貌:约在12kaB.P.以来海平面再度快速上升,至7kaB.P水位稳定,直至今日,沉积了脊上覆的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地层。

  • 标签: 古沙脊 沉积环境 东海陆架
  • 简介:简要介绍了长江下游“三”航道整治工程中为了掌握双锏横流和如皋中汊在刘海水道的汇流情况,在福姜左汊道一双锏一浏海水道间进行了表面流速流向观测,并对测量成果和航迹线图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而为保持双锏的稳定、保证如皋群水道的长久贯通提出了一些工程措施。

  • 标签: 长江下游“三沙” 流速 流向 双锏沙 如皋中汊 河势演变
  • 简介:通过两年较完整的序列NOAA/AVHRR数据和实测含沙资料,利用考虑近岸Ⅱ类水体大气校正的泥沙定量反演算法,获得了较高精度的河口高浓度泥沙遥感反演模式;利用泥沙浓度分级图和反映流系特征的温度图象,系统分析了长江口悬浮泥沙扩散途径、范围及其与近岸流系的关系.影响长江入海悬浮泥沙扩散的近岸流系主要包括台湾暖流、黄海混合水、苏北沿岸流及浙江沿岸流等.冬季,近岸流系比较稳定,其配置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北沿岸泥沙流向长江口的扩散,并制约着入海悬浮泥沙的扩散途径;洪季,长江入海径流量是影响悬浮泥沙扩散的重要因子.同时,长江冲淡水、浙江沿岸流共同形成的冷水区与台湾暖流水之间锋面的强度,也对悬浮泥沙和冲淡水的扩散方向和范围有重要影响;春、秋两季入海悬浮泥沙的扩散型式分别向夏、冬季的分布格局过渡.此外,风应力显著影响着浑水区的扩散方向和范围.风浪掀引起的河口泥沙再悬浮,可使近岸泥沙扩散范围增大.

  • 标签: NOAA/AVHRR 长江口 入海悬浮泥沙 近岸流系
  • 简介:为了解决双重极球面投影极区航海图上准确便捷距的问题,根据等角纬度和大地纬度的关系,从理论和数值方面分析了将等距圆距法推广应用到双重极球面投影海图的可行性、误差水平并给出了修正公式,以满足双重极球面投影航海图的极区导航应用需要。并研究了将等距圆距法扩展到基于大地纬度应用的可行性,以满足双重极球面投影极区航海图上便捷准确的距需要。误差分析表明,双重极球面投影海图上,基于大地纬度的等距圆距法可行,距误差可按相应公式修正。

  • 标签: 双重极球面投影 距离量测 等距圆 极区导航 极区海图
  • 简介:2002年5月和8月对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水质化学耗氧(COD)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域近期COD含量变幅在0.41~2.72mg·L^-1之间,平均值为1.21mg·L^-1;区域分布呈北部向南部水域逐渐递减以及近岸水域含量大于远岸的变化趋势;夏季COD的含量高于春季;以我国Ⅰ类海水水质COD含量≤2mg·L^-1标准评价,超标率为15%;COD含量与同期(春、夏季)的悬浮物含量呈正相关性,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在夏季呈负相关性.

  • 标签: 化学耗氧量 珠江口水域 分布特征 COD
  • 简介:2007年8月夏季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在北纬18°-22°,东经107°-122°范围内使用"实验三号"科考船进行了水体中沙壳纤毛虫的采样研究,探讨了壳纤毛虫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在36个站位中共鉴定出24属44种壳纤毛虫,其中优势种为长形旋口虫Helicostomellalonga和根突拟铃虫Tintinnopsisradix,壳纤毛虫丰度变化范围为0–2200cell/L,平均丰度为221cell/L,从沿岸向外海方向,壳纤毛虫种类和丰度逐渐减少,其中A1站丰度最高(2200cell/L),种类数最多(10)。夏季南海北部壳纤毛虫丰度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相关性不明显。夏季南海北部的上升流和珠江冲淡水携带的营养盐刺激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影响着南海北部壳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

  • 标签: 沙壳纤毛虫 种类组成 空间分布 南海北部
  • 简介:本文采用MIKE21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了南黄海辐射脊群海域的潮流形态和含沙,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围填海工程后辐射脊群海域的潮流和含沙量变化。结果显示工程对潮流和含沙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工程区附近。围填海工程使原本以弶港为中心呈扇形辐聚、辐散的潮流格局有所改变,形成东沙岛西侧南北向和高泥岛南侧东西向的两条潮流通道,并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条子泥南北两侧的水体。工程后含沙的变化与平均流速的变化基本一致,在流速变大的东沙岛西北侧和高泥岛南侧海域,含沙显著升高;在流速变小的条子泥南北两侧、东沙岛东侧及西南侧,含沙显著降低。

  • 标签: 辐射沙脊 围填海 潮流 含沙量 数值模型
  • 简介:根据冲绳海槽多道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在16条地震剖面上发现了水合物拟海底反射层BSR,经过AVO、波形反演等特殊的处理技术,首次直接利用BSR圈定了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具体分布范围,直接利用数据得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在冲绳海槽的分布趋势,认为海槽南部最厚,中部次之,北部最薄,并通过计算得出了冲绳海槽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和水合物资源,对今后海槽水合物勘查和资源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BSR 天然气水合物 稳定带 冲绳海槽
  • 简介:双齿围蚕是底栖多毛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亚洲近海和河口环境中.本文研究了天津北塘河口双齿围蚕对沉积颗粒物的再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齿围蚕对沉积颗粒物有显著的混合能力,其中对小粒径颗粒物的混合作用强于大粒径颗粒物.小粒径颗粒物可以被蚕摄食随粪便排出.

  • 标签: 沉积颗粒物 再造作用 多毛类 Perinereisaibuhitensis 河口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