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心衰患者使用不同剂量呋塞米持续静脉泵注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的110例心衰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经随机模式分为Ⅰ组(n=55)与Ⅱ组(n=55),两组分别使用4mg/h、10mg/h呋塞米进行持续静脉泵注,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时间段的尿量、血钾水平,并记录心功能恢复1级时间。结果两组在治疗前的尿量值、治疗前后的血钾值上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Ⅱ组测定的尿量指标值较Ⅰ组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心功能恢复1级时间为(31.57±10.92)h,对比Ⅰ组的平均时间(59.33±13.25)h显著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衰患者使用大剂量(10mg/h)的呋塞米持续静脉泵注,效果优于小剂量(4mg/h)给药,且不会增加低血钾症的发生,值得推荐。

  • 标签: 心衰 不同剂量 呋塞米 静脉泵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6例行头皮静脉输液患儿,按照是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护理风险进行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护理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减少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因而值得我们临床借鉴推广。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小儿 静脉输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TPN处方用药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保证用药安全,提高营养支持水平。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3月,共1929张TPN处方,并TPN的科室分布,处方配比及稳定性等影响因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我院TPN处方设计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使用TPN的科室相对集中,在液体量、电解质用量、药物配比方面不合理等现象,个体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结论目前我院的TPN处方尚存在一些问题,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营养情况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同时药师应强化审方意识,并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进一步提高合理应用TPN的水平。

  • 标签: 全静脉营养液 处方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VTeam双模式管理对静脉治疗护理质量影响。方法以2016年2月—2017年9月在本院静脉输液治疗较多的35个(含监护病房)护理单元(肿瘤或非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护理单元实施双模式管理前后,分别由静疗小组核心成员对已设定的护理单元随机选取静脉治疗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结果静脉输液工具的比较。在工具方面,一次性钢针使用率有所减少,而输液港、静脉留置针使用率持续增加,和之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PICC、CVC使用率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Team双模式管理对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有提高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IV Team双模式管理 静脉治疗 护理质量 影响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循证护理用于血液透析深静脉导管感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0例参与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循证护理,分析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0例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0%。结论循证护理用于血液透析深静脉导管感染预防中有良好效果,能够减少感染的发生,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深静脉 导管感染 预防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门诊静脉输液中护患纠纷的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以抽样调查法选取我市业务量较多的某社区医院为研究主体,观察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护患纠纷,分析护患纠纷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结果在200例次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共发生护患纠纷30例次,占比15%,发生率较高。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医院管理问题、护理人员护理问题、患者自身问题等三方面。结论社区门诊静脉输液中护患纠纷的成因较多,加强职业能力培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推行健康教育、优化护理管理模式是降低和改善护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办法。

  • 标签: 社区门诊 静脉输液 护患纠纷 原因分析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60例透析且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特殊护理。结果在特殊护理后,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实验组各种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血液透析 静动脉内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细节护理在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在我院2014年3~6月实施静脉输液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细节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就有较高优势,差异对比均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细节护理 静脉输液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总结了对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后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为术后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防止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监测心率,心律,及时处理心律失常,严格控制液体量,保持进出量平衡。患儿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痊愈出院,随诊4个月心超示心功能正常,生长发育良好。此疾病就应早诊断,早治疗,早手术,术后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有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

  • 标签: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儿童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在血液透析患者的临时性导管护理中采取严格规范护理,并关注新的进展,调整护理方案。护理的要点包括重视手卫生、戴手套、消毒剂的规范使用、敷料更换、正确的上机和下机操作、浓肝素封管。

  • 标签: 透析 深静脉置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分析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观察,对患者分别进行深静脉造影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彩色多普勒诊断符合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有57例,深静脉造影术诊断的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有56例,其中诊断正确的患者有54例,敏感度为96.4%(54/56)彩色多普勒准段的特异度为78.6%(11/14),说明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诊断能够收到显著的诊断效果。结论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临床上可以将这种诊断方式与深静脉造影术进行综合使用,进而提高临床诊断工作的准确率。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超声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患者中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抽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医治的患者(42例)当分析的对象,此次研究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总结诊断结果。结果在本次研究的42例患者中,经多层螺旋CT诊断发现31例患者是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5例患者是中央型肝动脉门静脉瘘,3例患者是肝动脉肝静脉瘘,3例患者是混合型。对中央型患者和周围型患者进行肝动脉期图像的RT3D重建,可直观、清晰显示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血管的形态特征。结论在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患者中,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比较高。

  • 标签: 肝癌 肝动静脉瘘 多层螺旋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观察医护人员对他们进行护理的情况。方法以在本院住院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都是50例。对照组的患者使用普通的输液方式,观察组的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并对观察组的老年患者进行观察,了解他们是否出现了不好的反映情况,并对这些老年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然后观察护理情况。结果这100例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观察组病患的血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经过医护工作人员的护理减少了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给长期需要输液的老年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减少使用静脉留置针给观察组病患带来的不良影响。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老年患者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BE培训模式对提高新进护士留置针静脉输液水平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新进护士40名,20名采取CBE培训模式;20名采取传统培训方式,从理论、操作、病人满意度三个维度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CBE培训后的护士三个方面得分显著高于传统培训方式,与培训前相比提升显著。结论CBE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新进护士留置针静脉输液水平。

  • 标签: CBE 新进护士 静脉输液 培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讨论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品管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74例静脉留置针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开展研究,依据计算机表法分为两组,即实施常规护理的参照组(n=37),以及开展品管圈活动的研究组(n=37),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探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品管圈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基础护理(96.70±8.15)分、操作技能(96.61±7.11)分、病区环境(97.48±7.32)分、护理记录(98.54±7.43)分、护理满意度97.30%,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且最终检验结局P<0.05,具有探讨分析价值。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临床中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留置针护理 品管圈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