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将证明,“以熵开始”是热力学教学的需要。在第二节,我们将介绍一个编写新的物理教程的规划,这一教程在卡尔斯鲁厄和汉堡作了试用。在第三节,我们论述了这一教程的物理基础。这一教程有三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供10-12岁儿童用的,一种是供初级中学学生用的,另一种是供大学生用的。附录给出了初级中学教程中第五章的内容。

  • 标签: 教程 初级中学 物理 教学 大学生 证明
  • 简介:研究了热力学教学内容的现状,指出热力学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各知识点的简单积累,而应该是一个优化的系统结构。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提出热力学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开放性、表述多样性和选材富有启发性的革新方向。

  • 标签: 热力学 开放性 多样性 启发性
  • 简介:在金属测试系统上进行了钛(Ti)吸收和解吸氚(T)的热力学初步实验研究。加热氚化铀床,放出一定量氚气,记录平衡压力;加热样品至预定温度后恒温;将主管道中的氚气引入样品室,记录引入氚气后的平衡压,由系统中气体压力变化计算样品的吸氚量,以测定氚化过程中的p-C-T曲线。而解吸p-C-T曲线则是将接近饱和的样品温度恒定,记录平衡压力。关闭样品室阀门,用铀床回收管道里的气体后抽真空,然后再打开样品室阀门,让钛解吸,记录平衡压力,计算钛氚原子比。如此循环直至氚接近完全解吸。

  • 标签: 热力学特性 氚气 P-C-T曲线 平衡压力 测试系统
  • 简介:摘要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减少,太阳能成为人类使用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一般用作发电或者用于热水器。根据农村中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特点,使用ADAM-4000系列的采集系统平台为基础。依据信号处理的特点,使用多线程技术,构建分布式监控系统,从而实现多通道数据采集和控制。

  • 标签: 太阳能 热力监控系统 多线程
  • 简介:摘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热力公司的供暖质量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现在供热系统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热系统运行的质量,因此热力公司必须要不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度,积极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这样热力公司在供暖供热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才能得到减少。本文就热力公司供暖供热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

  • 标签: 供热系统 水泵选型 水力失调 用户采暖系统
  • 简介: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中,最基本的有Lagrange方法和Euler方法。Lagrange方法可用来计算多介质系统,能够刻划多介质界面,但网格的扭曲,翻转,长宽比失调等网格大变形是一个突出问题。在Euler方法中,计算网格是固定的,但是,当系统中包含多种介质时,一定会出现在一个Euler网格中包含多种介质的情形,网格中的物理量的处理比较困难。为提高精度.一般将Lagrange方法和Euler方法结合。这时网格最优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 标签: 非结构网格 LAGRANGE方法 局部优化 EULER方法 介质系统 计算网格
  • 简介:目的:能量桩在工作状态下的热力学响应十分复杂,同时受到桩顶荷载、桩侧摩擦以及温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群桩中出现部分能量桩不工作时,将造成上部结构的额外应力与变形。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摩擦型能量桩群桩中部分能量桩在加热制冷作用下的热力学响应,并与单桩的热力学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创新点:1.通过建立摩擦型能量桩群桩模型试验,探讨桩侧摩擦对能量桩群桩的影响规律:2.利用能量桩群桩与单桩对比,揭示能量桩群桩与单桩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揭示部分能量桩加热制冷作用对能量桩群桩的影响机理。方法:1.建立摩擦型能量桩群桩及单桩的模型试验;2.将能量桩群桩与单桩进行对比,研究能量桩群桩与单桩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进行能量桩群桩部分加热制冷试验。结论:1.对于长期工作的能量群桩,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长宽高与整个群桩相同的热交换体,其表面温度与群桩的平均表面温度一致。2.能量桩单桩在加热过程中,由于桩底受到的限制较大,所以桩顶位移大于桩底位移。3.能量桩单桩在制冷过程中,由于土体及桩体收缩,会出现明显的下沉。4.能量桩群桩桩帽在加热过程中,桩帽的位移与群桩的上半部分长度相关:在本文的试验中,由于群桩上半部分受土的限制较小,因此其位移与桩自由膨胀的位移一样。5.能量桩群桩在制冷期间,群桩的下沉量级要比单桩的大。6.在制冷过程中,能量桩群桩在群桩效应作用下,内部桩的桩底热位移较大。7.能量桩群桩在部分加热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均匀沉降,且在加热期间,沉降主要受到不工作桩的牵制影响;而在制冷期间,沉降主要受工作桩的下沉影响。8.摩擦型能量桩的热引起的桩身轴力是与桩侧的土压力大小相关的;由于群桩在群

  • 标签: 能量桩 纯摩擦型桩 群桩 不均匀加热 不均匀沉降
  • 简介: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12个全氟化合物分子进行了全优化计算,得到其分子零点振动能EZPV、热能校正值Eth、恒容热容CVΦ、标准熵SΦ以及配分函数lgQ等热力学参数,并计算了这些分子的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m.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建立了电性拓扑状态指数与热力学参数之间的QSP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1.000,1.000,1.000,0.999和1.000,采用逐一剔除法得到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cv分别为0.999,1.000,1.000,0.999和1.000,利用建构的数学模型得到热力学性质的相对平均误差分别为0.43%,0.41%,0.46%,0.41%和0.71%.从方程可以看出,F原子取代基数量是影响全氟化合物分子热力学参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检验证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 标签: 全氟化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 电性拓扑状态指数 热力学性质 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
  • 简介:探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玻尔兹曼变形中涉及的若干推导并给出相应的物理解释,揭示熵概念的物理实质。

  • 标签: 热力学 第二定律
  • 简介: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因此,为助推我国经济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需不断扩大电网建设规模,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在电网的建设与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原有的技术已不能满足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需求,亟需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以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坚强智能电网 电网格局 效能
  • 简介: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因此,为助推我国经济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需不断扩大电网建设规模,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在电网的建设与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原有的技术已不能满足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需求,亟需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以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坚强智能电网 电网格局 效能
  • 简介:利用热力学原理,导出了一种共晶二元系热力学量的计算方法,并以Cd_T1系为例计算了相应的活度系数,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

  • 标签: 共晶二元系 热力学量 活度
  • 简介:利用两种杂化DFT方法(BHLYP和B3LYP,两种纯DFT方法(BP86和BLYP),以DZP++为基函数对ClOO,ClOOO和ClO3及其负离子的平衡构型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它们的几何构型、相对能量、三种电子亲和势(绝热电子亲和势Ead=E(optimizedneutral)-E(optimizedanion),垂直电子亲和势Evert=E(optimizedneutral)-E(anionatneutralequilibriumgeometry)和垂直电子解离能Evd=E(neutralatanionequilibrium)-E(optiminzedanion))和红外振动频率.

  • 标签: 一氯氧化物 负离子 分子结构 热力学性质 DFT方法 密度泛函
  • 简介:用基于热力学观点的定量预测三元合金形成非晶成分范围的方法,对Cu-Zr-Ti三元合金系形成非晶的成分范围进行了计算。该方法通过比较晶态固溶体的自由能和相应的非晶态的自由能来确定非晶形成的成份范围,在自由能的计算中,三元系的热力学数据用相应的3个二元系的热力学数据由Toop模型外推得到,二元合金系的形成焓则通过Miedema理论的计算得出。结果表明,理论预测的形成非晶的成分范围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

  • 标签: MIEDEMA理论 非晶合金 Toop模型 Cu-Zr-Ti三元合金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注重城市文化休闲观赏的地方,然而早些年城市规划的休闲场景单一、文化运营匮乏、观赏游憩功能缺少的城市公共场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趋丰富与多元化的夜间生活他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城市文旅综合体集声、光、电、视频、喷泉专业相互融合于一体的声光秀或者光影秀,成为城市景观工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逐渐出现在大众的生活圈。喷泉在水底灯的衬托下徇丽多彩,水形各异,大大吸引了观赏群众的眼球。喷泉作为产物之一,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在古希腊地区,不过并不具备观赏价值,更多的是作为活水供人们日常生活饮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朝着观赏作用方向发展。随着大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各城市把喷泉、画面投影、音响等专业进行有机融合,以喷泉光影秀的表现手法展现城市历史发展人文景观,因此对喷泉设计要求也在不断细化和深化,由基础性的工程安装上升到高层次的工艺安装,逐渐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景观中布局喷泉板块不仅可以提升城市景观的艺术观赏价值,还可以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 标签: 城市景观景观 喷泉 设计 电路安装
  • 简介:本文首先阐述了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接着说明地理判断推理能力的概念和其培养的基本途径,然后阐述了培养地理判断推理能力的微课程开发实施的一般流程,最后以《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的教学实践,来说明微课程在培养地理判断推理能力方面有辅助作用。

  • 标签: 微课程 地理判断推理能力 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