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分析不同荒漠治理措施下植物多样性变化,可以为制定防沙治沙对策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采用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在不同荒漠治理措施(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地)固定样地植物多样性变化.对比2002和2003年不同类型固定样地植物多样性观测数据表明,到2003年,各实验样地的α-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β-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实验样地的种类组成,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引起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样地 荒漠化治理 植物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防沙治沙对策 群落
  • 简介:本文运用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等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周宁县天然甜槠林的群落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均较大,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研究结果为保护该地域森林植被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物种均匀度 甜槠林
  • 简介:东固陂小流域是严重水土流失区,通过15年的综合治理,生态发生很大变化,改变森林多样性、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也改善该小流域社会和经济面貌。

  • 标签: 小流域 森林景观 多样性 水土流失
  • 简介: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准则层17项指标组成的简单、实用的岩溶地区石漠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金沙县5条小流域(水井湾小流域、小洋溪小流域、楠木溪小流域、伍所河小流域、干沟小流域)为例,采用2010年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阂值法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计算可持续发展度,对岩溶地区石漠小流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5条小流域均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指出石漠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指标,并分析各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以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石漠化 小流域 可持续发展 评价
  • 简介:巴山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亦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探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依次经过1年生植被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杂灌草群落及以栓皮栎、檀子栎或栓皮栎为建群种的阔叶林群落等不同阶段,形成地带性植物群落大致需要40~50a;2)物种多样性会随立地环境的变化有所差异,阴坡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明显高于阳坡,但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演替初期,植被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相对较低,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的进行,各指标均呈波浪上升趋势;当植被恢复25a时,各多样性指数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3、2.5、0.89和0.8;到地带性植物群落阶段时,其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又略有降低并趋于稳定。该结论对于充分利用植被自然恢复进行生态改善,并根据植被演替进程采取相应的人工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植被自然恢复 演替 物种多样性 退耕地 巴山
  • 简介:通过样地法对小浪底水库库区山地生态系统不同群落间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1)、Margalef物种丰富度(D2)、种间相遇概率(P)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与群落类型有密切关系,同一类型的群落中,多样性指数随演替时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2)土壤含水量对H'、P、Jsw、D1等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厚度与H'、D1、P呈显著正相关性;多样性指数与坡度无相关性;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指标与多样性指数H'、D1有显著的正相关;3)多样性指数H'与乔木、灌木群落生物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草本群落与D1相关性不显著;4)乔木林群落的恢复时间与Jsw、H'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多样性指数(P、D1、D2)与恢复时间关系不显著(p〉0.05);恢复时间每增加10a,群落物种数平均增加约6种;5)物种多样性指数H'与灌木的盖度和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有些单优群落随高度增加和盖度提高,多样性指数反而表现出降低;6)草本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D2与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H'相关性不显著。

  • 标签: 物种多样性 退化生态系统 土壤因子 植被恢复 低山丘陵区
  • 简介:强度水土流失区采用以类芦为主栽草种的治理措施,仅一年时间就能长成高大的类芦植丛,改变水土流失区恶劣的生境,为芒萁及其他乡土草种、灌木的快速侵入、生长创造条件,形成多草种、多灌木、乔木的植被群落,并为鸟类、昆虫及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一定生境条件,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地的生物多样性.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 生物多样性 分析
  • 简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位于嫩江沙地的中心,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研究嫩江沙地的荒漠程度有较好的代表性。在研究区选取63个样地实地调查荒漠程度,同时获取研究区的ETM+遥感影像,对荒漠主要评价因子植被盖度、生物量、裸沙占地百分比进行遥感定量反演,地表结皮和土壤质地采用定性的方法结合目视解译进行提取。在现有荒漠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荒漠程度评价的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并输出荒漠程度分布图。利用63个实测样地数据评价遥感信息模型的精度,被正确评价的样点数为57个,遥感信息模型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荒漠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的精度达到90.5%。

  • 标签: 荒漠化评价 遥感定量反演 遥感信息模型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内的大范家沟阴阳坡和拐沟阴坡坡面主要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及坡位的草本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关系。结果表明,阴坡草本群落的物种20多种,较阳坡高30%。阴阳坡面上草本群落生物量和盖度从坡下至坡上逐渐减小。在水分和养分条件好的地段均有灌木入侵。阳坡Margalef和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均随坡位升高而降低;而阴坡Mafgalef指数随坡位升高而降低,Menhinick指数却随坡位升高而增大;3个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阴阳坡均随坡位的升高而减小。不同坡位引起的植被盖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坡位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描述或评价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时,应多选几个指标参数,避免单一指标带来的片面性。掌握草本群落自身喜阴阳特性、生境特征、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充分认识植被演替条件和演替规律,对指导该区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坡向 坡位 草本群落 物种多样性 黄土丘陵区
  • 简介:利用极点排序法对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交错带的边界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沿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的生境梯度,交错带划分结果为北样线交错带样方为N8~N13,南样线为S15~S24,东样线为E13~E22,西样线为W23~W30.2)4条样线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交错带>旱生带>湿生带,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旱生带>交错带>湿生带,优势集中性指数均表现为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3)受人为干扰和地形差异的影响,不同方向植物群落差异较大,北样线和东样线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较高,优势集中性指数较低.

  • 标签: 极点排序 生物多样性 湿地 交错带
  • 简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意识领域有着影响的深远。因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度指标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人与自然 指标评价体系 和谐社会
  • 简介:森林是水源涵养功能的基础和载体,青海省北川河流域森林覆盖较好,但当前流域内林地的水源涵养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青海云杉、白桦、华北落叶松、沙棘和青杨这5种在流域内典型树种,对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10个与水源涵养功能密切相关的指标进行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分析评价,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林种和各指标的权重。结果显示:在林冠层的比较中,青海云杉和白桦的水源涵养能力最佳,华北落叶松次之,沙棘和青杨居末;但在枯落物层的比较中,华北落叶松、白桦和青海云杉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好,青杨居中,沙棘表现最差;而在土壤层的比较中,青海云杉和白桦同样水源涵养能力较好,沙棘居中,青杨和华北落叶松较弱。同时,在利用层次分析法检验得到:青海云杉权重最髙,达到25%c,另外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占林冠、枯落物和土壤这3层比重最大,为70.51%。综合林冠、枯落物、土壤和层次分析比较结果,当前水源涵养能力排序为:青海云杉林地>白桦林地>华北落叶松林地>沙棘林地>青杨林地。这一结果为进一步讨论流域内植被景观格局和空间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 标签: 层次分析法 水源涵养能力 林冠 枯落物 北川河
  • 简介:将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评价指标组成模糊物元,同时各开发利用阶段作为物元的对象,以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运用层级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其欧化距离相似贴近度。通过雷州半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验证了该分析方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标签: 模糊物元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欧氏贴近度 层次分析法
  • 简介: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选择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植被类型作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在ArcGIS支持下生成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基于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域占大部分,达到62.02%;高度敏感区域其次,为20.82%;轻度敏感区域和极敏感区域较少,分别为16.92%和0.24%。其中,对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地方主要有天峻县西北部和海晏县东部。

  • 标签: 土壤侵蚀 敏感性评价 青海湖流域
  • 简介:为定量研究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土流失状况,构建江西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江西省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从1996到2000年,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好转,但全省整体生态安全水平只有Ⅱ级,生态安全压力仍然很大;2)江西省生态安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空间分布格局和绝对数值差异上;3)江西省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关系密切,随着整体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水土流失对生态安全影响越来越大。

  • 标签: 水土流失 生态安全评价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江西省
  • 简介:以华北土石山区51块油松(Pinustabulaeformis)林标准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主成分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标准地进行分类,通过构造综合评价指数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选样本可分别被判定为Ⅰ级优质健康、Ⅱ级良好健康、Ⅲ级一般健康、Ⅳ级亚健康和Ⅴ级不健康5级,Ⅰ级优质健康的油松林标准地共有6块,其中5块为很少有人为干扰的天然林,1块为人工林,其他健康级别全部为人工油松林,依次为12块1、1块、18块和4块;评价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反应所调查油松林的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达到定量化评估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目的,对该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油松林
  • 简介:运用荷兰开发的PEARL(PesticideEmissionAssessmentofRegionalandLocalArea)模型,模拟农药在作物-土壤中的运动情况,评价在不同浓度标准要求下,哪些农药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哪些地下水是安全的.针对我国农药施用现状,提出了关于农药污染地下水的研究,在农药登记中加入农药在地下水中的限量指标等建议.

  • 标签: 农药登记 作物 农药施用 利用 土壤 地下水
  • 简介: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的技术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GIS技术建立准确的区域基础、专题数据库,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分析评价;二是针对不同地域特点而进行的评价因子选择,以及各因子权重和隶属度的确定。本文主要针对前者,就GIS技术在新罗区耕地地力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 标签: GIS 耕地 地力评价
  • 简介:为了评估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水土资源破坏的程度,运用水蚀径流场法、水蚀侵蚀沟法、水蚀控制断面卡口站法和风蚀简易小区法4种不同的水土流失量监测方法,采用由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等构成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通过实时监测,最终得出:项目区8年间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8%,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24,植被恢复率达到93.7%,植被覆盖率达到10.7%,扰动后土壤侵蚀强度高达9600t/(km2·a),工程护坡减沙率为50%,造林减沙率为65.22%,人工种草减沙率为71.52%。本工程采用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实测数据、应用指标等对同类开发建设项目工程在投资决策、建设实施及后期评价方面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水土保持监测 体系 评价 结果 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