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软组织损伤疼痛被认为是世界三大疑难病症之一,目前还没有极具针对性且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指刀手法的发明为软组织损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治疗途径,且有着令人瞩目的卓越疗效,是廿十一世纪医学界对软组织损伤治疗的一大突破。

  • 标签: 一指刀手法 治疗 软组织损伤 适应症 禁忌症 注意事项
  • 简介:浮针疗法是一种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一次性特制浮针针具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础,主要是进入浅筋膜层。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病不深入肌肉层,而是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操作时特别注意扫散动作,使整个针宛如浮在肌肉上一样,浮针操作时好比针体漂在地下水面上游泳。浮针疗法脱离了经络、腧穴、气血理论与传统针灸学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新疗法可用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一些常见病症。进针时沿皮下浅刺,不引起酸、麻、胀、重、痛等感觉。

  • 标签: 浮针疗法 软组织伤痛 初步 治疗方法 疏松结缔组织 常见病症
  • 简介:软组织损伤称“伤筋”,伤筋不仅有“瘀”“有热”,而还有“未破皮”与“破皮”之分,前者多属瘀血凝滞,后者除瘀血外,常有风毒之邪乘隙内侵,毒瘀互结,日久壅而发热,内腐血败,从而出现受伤部位的红肿热痛。

  • 标签: 软组织缺损 骨髓炎 治疗 伤科 瘀血凝滞 软组织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法对严重创伤大鼠软组织修复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脾主四肢、肌肉理论在治疗严重创伤中软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股动脉放血结合刀割法制备严重创伤大鼠模型,然后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健脾组、活血化瘀组。并在治疗后第5天、第10天、第15天于创面中心区取材,采用组织固定切片后行CD31和PCNA染色,运用多功能显微镜(ZEISSAxioskop2)观察肉芽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肉芽组织中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5d、10d、15d健脾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同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速度和胶原化的速度都比模型组和活血化瘀组快。结论:健脾益气法能有效地促进严重创伤后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且比传统的创伤早期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更好。

  • 标签: 健脾益气法 创伤 软组织修复
  • 简介:软组织伤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针刺、点压阿是穴配合功能运动法治疗软组织伤痛是笔者近二十年的临床经验所得。是对软组织伤痛治疗的创新。本文系统讲述了软组织伤痛的发病机理,运用中国整脊学的脊柱轮廓应力平行四维平衡理论和针刀医学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动态平衡失调理论,深入探讨该疗法治疗软组织伤痛的治病机理,治疗方法和临床运用。最后认为该法对于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肢体功能活动受限的损伤疾病效果显著,可值得今后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阿是穴 动态针刺 功能运动 软组织伤痛 整脊 针刀
  • 简介:目的:观察颈部软组织松解配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6例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颈部软组织松解合整脊治疗,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分别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TCD)的改变,判定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的检查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变,且有显著差异。结论:颈部软组织松解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与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比较,有显著的优越性。

  • 标签: 颈性眩晕 软组织 松解 整脊
  • 简介:思源推拿是本人集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潜心研究及自身体验而创立的一种通过整脊推拿手法传达医者心力的一种全新治疗方法,即医者用良好的医德,对患者的同情心、爱心、耐心及诊治时的细心,通过简捷的途径,直接作用于病患部位以解除病人痛苦的整脊推拿方法。

  • 标签: 推拿方法 医者 亚健康 临床实践 病人 患者
  • 简介:中国思源整脊推拿是本人集多年的临床实践,潜心研究及自身体验而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推拿方法,是由医者用良好的医德,对患者的同情心、爱心、耐心及诊治时的细心通过最简捷的途径直接作用于病患部位,以解除病人痛苦的整脊推拿方法。是以西医、中医、生物全息理论、心理学、哲学等五种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整脊推拿理论。

  • 标签: 推拿方法 治疗 肾结石 医者 临床实践 病人
  • 简介:本实验以“肾主骨”理论为指导,通过系列动物实验、采取半自动骨组织图象分析技术研究探讨性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组织结构改变的机理,及补肾药物对促进骨折愈合和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基础。结果表明: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量丢失、关节软骨变性,是由于骨吸收抑制因素减少,骨吸收活动增强,骨形成相对不足而使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迟缓。

  • 标签: 肾主骨 骨形态计量学 实验 性激素不足 骨组织结构
  • 简介:髌股关节炎是膝前痛最常见病。多发中年人。目前对该病报道不多,重视不够。治疗上倾向局部封闭,药物治疗或关节镜下手术等。本法由髌周上、下半弧形针刺组成。是经长期临床经验总结,疗效确实。142例,根据HHS量化评定,优良率89.4%。本文分析该法机理:通过髌周环形针刺,松解髌周软组织,增加髌骨活动度,消除髌下脂肪垫无菌性炎症,疏通血管通道。调整髌股关节排列的微小移位。减轻髌股关节内压力,恢复髌股关节力学平衡,达到治疗目的,是一有效的安全疗法。

  • 标签: 髌周环形针刺术 髌股关节炎 临床经验
  • 简介:目的探索应用闭合性松解减压的方法治疗各型颈椎病(包括神经根型、锥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及混合型),如有病理性移位,则配合相应手法复位;此种治疗方法一律不用激素、血管扩张等药物。材料经过临床、X线、CT、MRI等确定诊断的各型颈椎病245例,经微刀治疗并经3~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痊愈198例占80.8%,显效43例占17.55%,总有效率98.36%,无效4例。结论应用微刀进行闭合性松解减压属闭合性微创手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较好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 标签: 闭合性松解减压术 治疗 颈椎病 闭合性微创手术 X线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操作保留黄韧带的椎间盘链核摘除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1至2008年微创操作下保留和不保留黄韧带的髓核摘除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24个月,保留黄韧带的病例术后症状恢复,明显优于前者。结论:微创操作下行黄韧带保留的髓核摘除视野清楚,对腰椎骨性结构破坏少,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粘连发生率低,术后并发症少,是一项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

  • 标签: 留黄韧带 髓核摘除 疗效观察
  • 简介:背景:当今骨伤治疗从技术上已达到极致而它的“开放复位”所带来的种种先天性缺陷仍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源于自然、源于民间的中国蒙医整骨,其人性化、行为化、整体化治疗内涵无疑代表了当今骨伤科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和未来。方法和目的:基于“天人合一”生命自然观以及整体医学新概念,以循证医学方法与生理心理、生物力学原理探究中国蒙医整骨的个性化疗法特征及其独到理念、手法,旨在为日渐增多的骨伤骨折及运动伤提供新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结果和结论:中国蒙医整骨是自然、绿色、无创伤疗法,这里蕴含着骨折的“能动复位——功能愈合”独到理念、手法。

  • 标签: 中国蒙医整骨术 个性化疗法 “天人合一” 能动复位 功能愈合
  • 简介:目的:观察腰椎板开窗减压手术对腰椎曲度的影响、并分析原因。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行腰椎后路腰椎板开窗减压的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采用弓形曲度及COBB角测量法对术前、术后1周的腰椎正侧位片进行测量,观察手术前后腰椎曲度的改变。结果:腰椎手术对腰椎曲度(弓形面积、COBB角)改变无相关性(P〈0.05),以年龄偏低、术前曲度差的患者改善较明显。结论:腰椎板开窗减压对腰椎曲度的改变无明显相关,以年龄偏低、术前曲度差的患者改善较明显,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 腰椎曲度 弓形曲度 COBB角
  • 简介:目的:评价闭合性松解结合解锁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的临床研究,将269例患者分为试验组(133例,167膝)和对照组(136例,172膝)。试验组针对造成KoA功能障碍的高应力点用针刀进行选择性的松解,松解点包括:韧带、滑囊、关节内、神经卡压点等。对照组采用针灸。二组均结合解锁推拿法进行综合治疗。通过SF—MPQ;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明确其治疗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安全分级的方法,评估其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周期明显缩短,且远期疗效确切。二组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结论:闭合性松解结合解锁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具有微创或无创以及“简、便、验、廉”等特点,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效手段之一。

  • 标签: 膝关节 骨关节炎 闭合性松解术 解锁手法
  • 简介:目的:观察以宗四维牵引调曲法和中医微创松解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骨空针、针刀、巨钩针、松筋针等针具行腰椎管内管外松解软组织达到筋柔,以宗四维牵引调曲和整脊骨法等整脊综合疗法使骨正,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95%,其中临床治愈30%。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是节段性的、动态的狭窄,通过中医微创针法松解椎管内外软组织和四维牵引调曲为主治疗是可以治愈本病的,且效果非常满意。

  • 标签: 以宗四维悬吊牵引法 调曲法 整脊骨法 中医微创松解针法技术 腰椎管狭窄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