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慢性胃炎的中医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本文试图从现在临床经常参考应用的慢性胃炎中医标准的制订规律和研究方法中寻求系统规范的慢性胃炎中医研究制订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对慢性胃炎中医研究制订有所帮助。

  • 标签: 慢性胃炎 中医证候 标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的主要中医。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经检验,不同中医的肺癌组之问有显著性差异(Y<0.01),而血瘀、气虚、痰、阴虚最为多见;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中医型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癌的中医以血瘀、气虚、痰、阴虚为主;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肺癌 中医证候 血瘀 虚证 痰证
  • 简介:摘要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论中治疗蛔厥证及久利,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本方亦可治疗厥阴病提纲。笔者通过对59例乌梅丸原方或加减方验案分析,归纳出厥阴病提纲可概括为食畏寒凉,气上撞心,消渴,全身乏力,下之利不止,头晕目眩,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不得眠,心中疼热,不能事冷。使之更好地指导临床。

  • 标签: 乌梅丸 验案 证候分析 提纲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中医要素。方法对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2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进行病例调查,对中医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B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分析,观察中医要素的分布规律,得出结论。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中医中肝郁气滞所占比例为40.42%,痰瘀互结所占比例为27.92%,肝郁脾虚占17.5%,肝郁肾虚占9.17%,气阴两虚占5%,各个组间甲状腺最大结节直径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间年龄差异显著,肝郁肾虚组年龄最大,肝郁气滞组则年龄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间病程差异显著,肝郁肾虚组病程最长,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组则较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TSH水平气阴两虚组较其他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中医常见的有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肝郁脾虚,重要病机是痰凝、气滞、血淤。

  • 标签: 结节性甲状腺肿 中医证候 证候要素
  • 简介:【摘要】目的:揭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相关分布规律,为其临床治疗和相关科研试验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用2019年11月以前在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共计956例为病人的病例数据资料,剖析其中医型、素基本规律以及服药状况。结果:1.在冠心病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中医型为心血瘀阻及气虚血瘀;2.在冠心病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瘀血和气虚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3.在冠心病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治疗中,活血药及补气药的应用最多。结论:1.冠心病冠脉综合征属本虚标实,共同病机为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治疗可以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同时注意兼顾兼症,辅以化痰清热等法,体现个体化治疗,达到辨证论治的最优化。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候,中药,分布规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的中医特征和分类。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的患者中选出120例,根据我国中医候诊疗标准和观察标准对患者的特征进行研究和分类。结果120例患者共具有5类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其中湿热中阻患者共74例、脾虚气滞患者共22例、瘀血内阻患者共14例、湿困脾胃患者共8例、肝肾阴虚患者共2例。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精神疲惫、腹胀便溏、双眼发黄、口干发苦、失眠多梦、舌苔黄腻或层厚、脉象呈弦或滑。结论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主要是由于湿热之毒入体所引起的,发病位置在脾胃,久病而血瘀,伤及肝脏,引发体内阴阳失调,需对症下药。

  • 标签: 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 中医证候 特征 分类
  • 简介:摘要通过600例血脂异常中医与亚健康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中医侯的产生与亚健康具有密切关系亚健康状态的存在是血脂异常中医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亚健康状态对于血脂异常的中医影响的规律—主要是影响了血脂异常中医侯虚的形成。建议在治疗血脂异常时应高度关注亚健康。

  • 标签: 血脂异常 中医证候 亚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的中医要素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提取慢性心衰患者的侯要素,采集心衰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心功能等相关信息,对各侯要素分布规律及其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心功能中分布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共提取病位类素5种,分别为心、肺、肾、脾、肝,出现频次合计576次,构成比39.61%,在各级心功能中出现频次构成比由大到小排列均为心>肺>肾>脾>肝,其分布构成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病性类素12种,其中气虚、阳虚、阴虚、痰浊、水饮、血瘀是心衰的基本病性要素,按各素出现频次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为气虚234次(26.65%)、痰浊159次(18.10%)、血瘀131次(14.92%)、水饮106次(12.07%)、阴虚105次(11.96%)、阳虚69次(7.86%),6种基本素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心功能心衰患者中的分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随着心衰病情的发展,心衰的病位是动态变化的,其由心→心肺→心肺脾肾。心衰的多为虚实夹杂,出现以痰浊、水饮、血瘀等实证类素占比例增大时,病情相对较轻;而以气虚、阴虚或阳虚等虚素占比例加大时,病情多较重。通过分析慢性心衰中医要素分布特征,可为慢性心衰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及参考。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证候 证候要素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通过对64例糖尿病并血脂异常与600例血脂异常的人群中医侯研究,发现二者虚所占比例均较高,且前者虚证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发现,前者中医确定侯明显高于后者。糖尿病直接影响了血脂异常中医侯特别是虚的形成,治疗糖尿病并血脂异常应在关注血脂异常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并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建议应以补虚为主。

  • 标签: 血脂异常 糖尿病 中医证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归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了解其发病原因和中医症候特点,为此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提供参考,进而使治疗效果提高。方法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发病原因予以总结归纳分析,进而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分型初探。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影响因素有吸烟、性别、病程、是否失眠、是否有痰淤、是否痰热郁肺等六个,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从中医角度看,吸烟较多、病程比较长、经常失眠、有痰淤和痰热郁肺的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加重期 中医证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心悸(室性早搏)痰火扰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9.3-2020.3内收治的60例心悸(室性早搏)痰火扰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成对照组(30例,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治疗组(30例,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治疗,早搏次数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心悸(室性早搏)痰火扰心使用黄连温胆汤更为有效,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黄连温胆汤 室性早搏 痰火扰心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与中医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并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共98例,将患者依据动脉硬化的评分等级不同划分为4组,分别对比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指标,研究其同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同时研究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同中医的相关性。结果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各类型,发生频次最高的三类类型分别为血淤、痰、阴虚阳亢,患者在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指标的对比当中,对比结果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致使患者出现高危状况的主要因素,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产生同患者的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同中医的相关性研究当中其主要病发证为血淤与痰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硬化斑块 中医证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瘿散结方治疗良性单纯性甲状腺结节(阴虚痰火瘀结)患者对中医积分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我院70例良性单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参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前者行常规西药治疗,后者行消瘿散结方治疗,以统计学对两组中医积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积分相似(P>0.05)。治疗后,治疗组纳呆、胸胁满闷、颈部肿块等中医积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失眠、多汗、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86%明显低于参照组22.86%(P<0.05)。结论:消瘿散结方用于良性单纯性甲状腺结节(阴虚痰火瘀结)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副作用较小,建议优先选择。

  • 标签: 消瘿散结方 良性单纯性甲状腺结节 中医证候积分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阴两虚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特征,观察中药结合化疗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气阴两虚型NSCLC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症候特征,并将该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单纯应用中药治疗)、化疗组(单纯接受化疗)、综合组(中药+化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气阴两虚型NSCLC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依次是干咳痰少,消瘦,神疲乏力、口干咽燥、自汗、盗汗、少气懒言、面色白。舌象以舌质红或偏红或边尖红最多,说明内热较多见;舌质淡红其次,说明气虚阴虚并重的患者亦不少见。临床疗效比较,综合组的VEGF水平明显低于化疗组与治疗组(P﹤0.05)。结论气阴两虚型NSCLC的特征以气阴两虚偏阴虚和气阴两虚并重常见。中药结合化疗治疗气阴两虚型NSCLC比单纯用中药及化疗的疗效好。

  • 标签: 气阴两虚型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证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