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弱势民族文学在当代中国的译介,既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的延续,又在选择和评价上显示了与现代时期不尽相同的特点,它与西方强势文学相对应,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发挥了独特的文化功能。

  • 标签: 弱势民族文学 20世纪下半期 译介 影响
  • 简介:“理论”与“实践”的古典模式(理论的优先性)在现代发生了颠倒,“实践”逐渐压倒“理论”成为决定性的建构力量,被塑造为优先、压倒性的主题。古典模式到现代模式的“突转”发生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朱光潜建议将其翻译为“关键在于改变世界”,[1]顺着这条“实践之路”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在将理论实践化的方向上重新思考了文学问题,

  • 标签: 文学实践 “终结” 阿尔都塞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主义者 古典模式
  • 简介:孟庆,1961年生于吉林省白山市,1982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86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任水彩系副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其中《黑哥们儿》获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大展银奖。

  • 标签: 水彩画 作品 美术家协会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生导师 美术学院
  • 简介:辛亥感言在家族的坐标上你是祖,我是孙我们都有一个负债的灵魂你因负债而伟大我只能面对发黄的账本像破产的老鼠

  • 标签: 诗选 纪云 负债
  • 简介:美国女作家伊丝·华顿以讥诮隽永的语言和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使《纯真年代》成为表现人生挫折与绝望的成功之作。她借助背景,隐喻男女主人公们的命运和性格,并通过物体意象,极有分寸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与意念。循此,本文探讨了《纯真年代》象征艺术的两个方面:背景象征、物体象征。

  • 标签: 《纯真年代》 意象 背景象征 物体象征
  • 简介:<正>说心里话,早就该写一篇有关庆福的文稿,只是他左推右挡,不接受采访。他说自己没做什么,也不是什么名人,再说年纪也大了,不用写了。按着一般的采访惯例,我们会放弃采访的。然而,通过与

  • 标签: 庆福 边境贸易 经贸厅 对外经贸 边境城市 边境区
  • 简介:在世界各国的邮票上,亮相次数最多的男女电影人首推卓别林和格雷丝·利。卓别林是由于在影坛上的成就和影响;而格雷丝·利却主要是因为具有影星、王妃的双重身份。格雷丝·利1928年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裕的企业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她因数学成绩不好而没有考大...

  • 标签: 凯利 摩纳哥 奥斯卡金像奖 格雷 乡下姑娘 世亲
  • 简介:这寂静,让我想念。就像日记本中的空白页,没有过去,没有将来。纯净得像牛奶。手指动作起来,黑色字母从洁白的空间里跳出。真整齐啊!头几行步伐清晰,每个字母都昂首挺立,各个坚信自己的使命。每一个,相似,又不同——带我回到开始,回到空白页,回到森林的寂静中。

  • 标签: 古道 山林 手指动作 日记本 寂静 字母
  • 简介:被人检举为"文化汉奸"2001年,越老越年轻的弦,在美国庆祝他的米寿,世界各地作家纷纷对这位台湾现代诗鼻祖致函致电祝贺.2001年12月,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对弦来说,八十八年的诗路历程颇不一般,迎接他的并不全是鲜花和掌声.

  • 标签: 纪弦 诗人 台湾省 现代诗 诗路历程 民族立场
  • 简介:<正>问(李朝霞):范馆长,谈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许多人就认为是那种离奇古怪、让人看不懂的艺术,或认为是挑战人们审美和道德观念的艺术,这些年来,一些画廊、艺术机构多展出一些让大众无法认同的行为艺术、波普艺术、艳俗艺术等,这种情况造成大众对于当代艺术的误解。您作为一位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又在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展现给世界的中做了大量工作,您能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评判当代艺术作品的优劣?

  • 标签: 当代艺术展 当代艺术作品 艺术语言 美术馆馆长 美术史论家 策展人
  • 简介:一月初的纽约非常冷,而我依然带着好心情赶赴曼哈顿.我和我的朋友赫尔曼一起,一直在寻找《黑道家族》巴士之旅的汇集点.这就是我一直计划着的新年短途旅行中的最精彩部分.我迷了这部剧7年.来自伦敦的同事激动地给我讲他新泽西的旅行.在车站迎接我们的是一个穿运动服戴棒球帽,顶着一头灰发的家伙.他把我们通过电话预定的票交给我们,并把我们介绍给导游.这位导游看上去非常面熟,后来他告诉我们他参演了这部剧里的一些小角色.

  • 标签: 电视文化 家族 曼哈顿 运动服 新泽西 旅行
  • 简介:中国新诗在经过20世90年代的沉寂和冷清之后,在新世纪又逐渐升温,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时期和一个多层次、多格局、多元审美的艺术空间。可以说,当下正是新诗诞生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比起20世80年代的辉煌和繁荣,它多了一份理智和冷静;比起20世90年代的萧条和寂寞,它又多了一份温度和热情。回顾过去的十年诗歌状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 标签: 21世纪 诗歌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鲜花 罂粟
  • 简介:本文对20世西方先锋派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性考察,着重讨论了先锋派理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艺术形式问题、艺术的自主性问题,艺术与技术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力图说明先锋派是一个极为复杂矛盾的现象,但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先锋派及其理论往往展示的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在现代性状况下,先锋派及其理论都强调的是先锋派坚持高雅艺术传统、否定和批判现实的一面,而在后现代状况下,则更为关注先锋派的另一面,即先锋派与技术和市场的同谋关系,先锋派也由此被宣告终结了。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商品化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先锋派以艺术之名的反叛是终结了,但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先锋派文化则可能随着各种边缘文化运动的掀起而找到自己存在的空间。

  • 标签: 先锋派 先锋派理论 现代性 艺术自主性 后现代性
  • 简介:20世以来的河南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是一条潜隐的线索。中原浓郁的地域特色、严峻的生态现实,为河南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而河南作家观照天地万物的“诗心”,特别是一以贯之的以文学关怀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多层面多向度的“生态意识诉求”。从对自然美单纯的维护与赞颂到对生态整体和谐的倚重,从发自本能的融于自然的绿色之思到对理想生态家园的文化想象和理性构建,从对人类片面生存方式的生态批判,到以强烈的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

  • 标签: 生态意识 河南作家 20世纪 人与自然关系 生长 河南文学
  • 简介:1957年岁末,方写毕《来访者》。小说讲述了青年知识者康敏夫因无力承受与一位女艺人情感的聚合离散遂自虐自戕的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篇后来发表于《收获》杂志上的小说都是“十七年文学’中的一个异数:倘若将彼时创作的情感基调比拟为明朗阳光普照,那么《来访者》则酷似徘徊于明暗之间的一个幽魂。彼时主流题材在“工农兵”的一统领地里高歌猛进、乐不思出,《来访者》却遁人了“右派”题材的无底洞;

  • 标签: 来访者 方纪 零余者 情感基调 十七年文学 《收获》
  • 简介:对中国戏剧艺术特征的认识和探讨,可以说是20世中国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歌舞”、“写意”、“程式”、“综合性”等概念和范畴的提出,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但这些概念和范畴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理论认识的局限和缺堪,何为中国戏剧艺术的根本特征至今犹是可引人深思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戏剧艺术 艺术特征 述评 歌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