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大音希声”出自老子《道德》第四十一章,其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摘自陈鼓应先生《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版第227页。注:本文《道德》原文皆出此书。)“大音希声”历来为众多学者关注,但对其涵义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就其对“大音”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大音”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道”。针对第四十一章中“建言”后的十二句说:“前六句是指

  • 标签: “大音希声” 《道德经》 老子哲学 释义 哲学思想 陈鼓应
  • 简介: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经典实例:鲁国少人才有一次,庄子拜见鲁哀公。鲁哀公深有感慨地对庄子说:“我们鲁国的儒士很多,但唯独缺少像先生您这样懂得道术的人才。”

  • 标签: 《道德经》 鲁哀公 人才 鲁国 庄子 大道
  • 简介: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磊磊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 标签: 道德经 俗人
  • 简介:摘要:水具有柔水的特性,但能够胜过刚强之物;水拥有上善之德,所以能够保全自身;水具备谦下品格,所以能够容纳万物;水能够顺势而为;所以能够流向任何地方。我们应学习水的智慧,发挥自身潜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 标签: 柔弱 谦下 顺势 无为
  • 简介:道德》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精髓,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选取了70篇《道德》英译研究的论文成果为语料,对《道德》的英译研究进行了概括综述。从《道德》中英译本对比、重点字词、章节翻译研究和风格的探索、译者视角、文化意象的转换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国内《道德》英译研究存在4点不足:广度方面,研究的范围过分集中,过于狭窄;深度方面,研究的层面过于局限;在资料占有方面,研究得不够全面;对《道德》译本的评价过于主观。

  • 标签: 《道德经》 英译本 翻译对比 综述与展望
  • 简介: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宋王误国宋王偃自高自大.总认为楚威王不如自己,总喜欢谈论楚国的缺点错误,而且常恶言中伤楚威王。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上朝时,总要用毁谤的方式来取笑楚国,并且常常用大言不惭的口气宣称道:“楚王无能,竟然到了这般田地!我将要攻占楚国了!”

  • 标签: 道德经 楚国 圣人
  • 简介:摘要:水的智慧表现为柔弱胜刚强、利万物而不争,水的柔性使其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周围环境不断改变自身。水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在滋润万物、满足万物需要过程中,潜藏于万物之中,与万物同在与共在,这是水永存于世的原因。

  • 标签: 柔弱 不争 智慧
  • 简介: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标签: 《道德经》
  • 简介:本文从体悟常道、金丹正途、应世之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黄裳所著《道德讲义》的诠释思想。通过气的概念和玄关一窍理论,将老子之常道落实到修炼丹道,言丹道又不离治世之道,这就是黄裳诠释《老子》的内在理路。这一诠释理路,既体现了道教老学解《老》的一贯传统,同时也反映出近代道教学者在诠释《老子》过程中所作的新的理论探索。

  • 标签: 黄裳 《道德经讲义》 玄关一窍 性命之学
  • 简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颓。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难道,善贷且成。

  • 标签: 道德经 大音希声 为道 明道
  • 简介: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第十九章《道德》第十九章说:"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意思是说: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东西全是巧饰的东西,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抛弃所谓圣智礼法的学问,达到没有忧虑的境地。"见素抱朴"是老子的重要观点之一。见:呈现;素:没染色的生丝;朴:没加工的原木。"素"与"朴"都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老子的这一观点就是要人

  • 标签: 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使人 九章 自然本性
  • 简介:认知语言学将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来研究,其实质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可以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本体性隐喻.本文通过展示这三类隐喻在《道德》英译本中的体现,分析不同翻译版本的成因,探讨概念隐喻在翻译时的去留问题,为典籍英译中的概念隐喻英译提供参考.文化差异,翻译使用的中文版本差异,《道德》晦涩的语言及其悠久的历史导致了对其多元化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多样化的翻译,因此翻译过程中所遗失的信息就需要从上下文语境去补偿.

  • 标签: 概念隐喻 英译 《道德经》 认知
  • 简介: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出土文献的开掘,人们发现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的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 标签: 《道德经》 老子 孔子 周礼 道德 仁义
  • 简介:道德》中的“道”玄奥难懂,历来是学界头痛的难题。本文作者另起炉灶,从主体性角度,即将“道”作为人的主体,按《道德》注我进行重新解读,使对“道”的理解有助于指导人的行动。作者的解读是:第一,“道”是主观能动性,是软知识;第二,“道”生万物即“道”激活万物;第三,对“道”的认知是非理性的;第四,“道”的运行方式是不离开万物又不拘泥于万物;第五,“道”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第六,“道法自然”的“自然”是高层次的“自然”。

  • 标签: 主体性 软知识 刍狗 自然
  • 简介: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第十六章《道德》第十六章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说:万物纷繁茂盛,但最终各自又会返回到它的出发点。归回本原,就回到了事物本应有的虚静状态。回到虚静状态,就回到了事物的本性。回到事物的本性,就回到了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规

  • 标签: 虚静 知常 小说情节 教育改革 疗效报告 散文笔法
  • 简介:卫礼贤的中国典籍德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影响力,却长期缺乏相关的翻译学研究.有鉴于这一学术空白,笔者亲赴德国,搜集各种文献,力求依托史料,全面研究卫氏的翻译思想.本文以卫氏《道德》译本为对象,通过对“道”和“德”的翻译分析,阐述卫氏如何以基督教教义诠释老子思想,进而构建起了《道德》与《圣经》之间的互文关系.

  • 标签: 卫礼贤 典籍翻译 互文性 《道德经》 《圣经》
  • 简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标签: 道德经 圣人
  • 简介:<正>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第十三章《道德》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像重视大祸患一样。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呢?得宠本质上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在老子看来,得宠和受辱一样,都不是什么好事。宠爱加身,总有失去的那一天,因而从得宠的开始到失

  • 标签: 贵大患若身 失之若惊 三章 高处不胜寒 理事情 士可杀不可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