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小鼠作为发育机制的模式动物,其生殖细胞分化与发育的研究一直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主要综述了小鼠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与增殖的机制,以及原始生殖细胞向生殖细胞的分化,卵母细胞与精子的发生与发育机理,讨论了胚胎干细胞向生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以及生殖细胞体外培养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小鼠 生殖细胞 分化 发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随着建筑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主体外墙工程是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施工效果和工程的整体性能。为确保建筑主体外墙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人员必须要对外墙工程施工技术加以重视。本文将就建筑主体外墙工程的施工技术以及新工艺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 标签: 建筑主体外墙工程新工艺施工技术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微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要点,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2年8月连续进行该手术10例,包括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及微创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常规行食道超声检查,并应用洗血球机行自体血液回收。转机前半量肝素化(200-240IU/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clottingtime,ACT)在300秒以上。转机期间谨防进气,适当补液,维持合适的血容量和体外循环流量。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术后并发症,无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3.7±19.9)min,阻断时间(54.8±18.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5.7)h,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停留时间(39.3±19.4)h,24小时胸管引流量(424±156.2)mL。围术期仅1例输入血制品,为浓缩红细胞2单位。结论掌握微创体外循环的方法和原理,加强容量管理和体循环阻力的调控,谨防进气,是麻醉处理的关键。

  • 标签: 微创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麻醉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患者在进行体外循环时出现凝血的原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将 2017年 9月至 2019年 5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对数据库资料进行调选录入符合要求的 71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操作分析,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时出现凝血的状况,记录所有患者的发生原因,并根据患者的凝血因素探究合理的护理方案。 结果:在本次实验结果中,71例患者中共有 9例患者出现凝血现象,发生率为 12.68%,其中凝血原因包括:血流量不足、高凝状态、肝素量不足、操作不当。结论:体外循环凝血是血液透析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能够保证护理工作更为顺利的完成,对患者的血液透析顺利进行来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血液透析 体外循环 凝血 因素分析 护理方案
  • 简介:目的评价巴洛沙星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琼脂稀释法测定巴洛沙星对临床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与有关抗菌药进行比较;测定巴洛沙星的杀菌作用,观察巴洛沙星的抗菌活性影。结果巴洛沙星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具广谱抗菌活性,尤其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活性优于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巴洛沙星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MBC与MIC相一致,在体外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结论巴洛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抗菌作用强,临床应用前景好。

  • 标签: 巴洛沙星 最低抑菌浓度 抗菌活性 琼脂稀释法
  • 简介:目的:研究紫菊清热片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平皿法和液体稀释法对紫菊清热片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研究。结果:紫菊清热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紫菊清热片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 标签: 紫菊清热片 药效学 菌株 体外抗菌实验
  • 简介:摘要目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救治仍以内科治疗为主,治疗效果仍待进一步提高,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技术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手段,使患者心肺得到充分的休息,为患者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通过归纳ECMO治疗过程中各类护理方法和措施,为相关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和科研作参考。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体外预应力在桥梁和道路施工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体外预应力 作用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振波碎石治疗的方法来治疗输尿管结石。方法,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方法。结果,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劝阻病例在碎石术后随访一个星期,经过B超或者线检查结石全部排出,没有出现相应的并发症。结论,在输尿管结石病例的治疗中选择碎石术方法非常得当,不仅效果明显,同时没有出现不良的并发症。

  • 标签: 体外震波碎石 输尿管结石 并发症
  • 简介:在减少肝素用量时更明显[15-17],onbytwodifferentheparin-coatedCPBsystem[J].AnnThoracSurg199,关于采用小剂量全身肝素化的肝素涂层管道(LSH-HCC)时的

  • 标签: 中肝素 体外循环中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有效消融模式。方法观察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永久化肝细胞LO2经高温处理后的形态变化,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其增殖能力。收集47℃处理后仍然存活的HepG2细胞(ΔHepG2细胞)和LO2细胞(ΔLO2细胞),行二次高温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其增殖能力。在离体猪肝的不同位置进行消融,比较超声声像图汽化区与肉眼观消融灶的一致性,观察声像图汽化区各区域的温度。结果水浴加热至50℃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HepG2和LO2细胞的贴壁细胞数目愈来愈少,且逐渐失去正常细胞形态。水浴加热至50℃及以上后,HepG2、LO2、ΔHepG2和ΔLO2细胞的细胞增殖率降低,与37℃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对细胞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声像图中汽化区横径与肉眼观消融灶横径较为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射频消融9 min时,超声图像上高回声团边缘及其内部猪肝组织温度均≥53℃,为有效消融时间。结论初始功率200 W、目标温度105℃,当有效消融时间持续9 min以上时,超声声像图汽化区内的肝癌细胞均可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 标签: 癌,肝细胞 射频消融 高温 体外研究
  • 简介:目的:制备磷霉素银并测定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复分散法制备磷霉素银,并经体外抑菌试验比较了磷霉素银与磺胺啶银和磷霉素钙的抗菌活性。结果:磷霉素银的各剂量组抑菌圈均大于磷霉素银磺胺啶银。结论:磷霉素银的抗菌作用强于磷霉素钙和磺胺嘧啶银。

  • 标签: 磷霉素银 制备 体外抑菌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1年6月间使用BYS型碎石机B超定位泌尿系统结石120例患者资料。结果治疗1次者结石排净86例(71.7%),2次者排净31例(25.8%),经3次治疗仍有残余结石2例。总成功率98.3%,无严重合并症。结论对泌尿系结石B超定位,患者选取体位进行B超定位冲击波碎石有明显特点,安全,有效。

  • 标签: 输尿管 膀胱结石 体外震波碎石术
  •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对肾脏的影响。方法对1997年3月~1998年10月间多次(平均7次,每次冲击波次数1500~3000次)ESWL的14例肾结石患者进行10年的随访。结果血压、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治疗侧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无明显变化。随访10年,14例患者未发现有肾脏萎缩现象。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是治疗肾结石的有效方法,多次碎石对肾脏造成的损害可逐渐恢复,但随着经皮肾镜技术的发展,对复杂肾结石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治疗方式。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 肾脏 损伤
  • 简介:体外反搏疗法是1972年在我国广州首先研制的,1976年投入临床使用,1983年在世界会议上宣读了我国使用体外反搏治疗疾病的论文.受到西方医学专家的赞誉,称这是“中国人闯入现代科学领域的一个突出典型”。国内治疗心脑血管病报道颇多。我们观察治疗了一组神经症患者.收到满意效果。

  • 标签: 体外反搏 治疗 神经症 心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泌尿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的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患者例数为64例,其入院治疗的时间为2017年3月~2018年3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2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32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患者高了15.62%,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结论对泌尿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并且降低复发率。

  • 标签: 泌尿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