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以及规范治疗的方法。方法抽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心肌炎的患儿45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炎38例,占总体的84.4%,慢性心肌炎以及迁延性心肌炎7例,占总体的15.6%。临床表现包括有心慌、胸闷以及心前区不适等。在45例患儿当中,有2例为心源性休克,占总体的4.4%,阿-斯综合征3例,占总体的6.7%。37例患儿心肌酶当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升高,占总体的82.2%,同时CK/CK-MB在6%以上,有16例患儿成cTnT(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占总体的35.6%。通过心电图检查,其中有36例患儿心律失常,占总体的80%。在45例患儿当中,41例患儿临床自觉症状显著改善,通过心电图检查,ST-T改变完全消失,1例患儿死亡,其余患儿临床预后良好。结论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特异性,临床医师应该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对病人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儿心肌炎采取EKG(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学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临床体会 规范治疗 诊断 小儿心肌炎
  • 简介: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9例冠脉造影证实为左冠脉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患者心前区疼痛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加用肝素静滴症状很难缓解,心电图表现ST-T改变严重,且累及导联较广泛.结论:左冠脉主干病变患者病情严重,一旦确诊,应视血管病变情况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行PTCA+支架术.

  • 标签: 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治疗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术
  • 简介:目的报告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方法对27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应用体外循环(CCABG)21例,其中并发室壁瘤2例、瓣膜病1例;非体外循环(OPCAB)6例.结果全组手术效果良好,27例患者术后心绞痛完全消失,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早期死亡.结论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病例、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手术技术及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条件具备时可选择性地进行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术.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 治疗 冠心病 体外循环 CCABG
  • 简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多,尤其是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所增加.由于老年人病理生理特点,其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较为特殊,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对近五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年龄分组进行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分析,旨在提高老年人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资料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征,重点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途径。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三年来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5人;另一组为单纯的2型糖尿病组,35人。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体征等与分析有关的数据,除血压外各项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各项体征,除血压外如体重、血清总胆固醇等各项数值通过比较没有太明显的差异(P〉0.05),FBG、TG、HLD、LDL、HbAlc数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因很多,所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从血压血脂的控制、血尿酸的检查进行入手。

  • 标签: 2型糖尿病 合并冠心病 临床分析
  • 简介:本文简述地奥心血康的作用机理及其临术应用价值。自92年至今,它在心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治疗上具有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患者的普遍好评。地奥心血康(DAXXK)胶囊是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为纯中药提取物制剂。其治疗冠心病的有效部分是8种甾体皂甙,具有活血化瘀,行气

  • 标签: 冠心病 地奥心血康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7年来84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2.78%),死于术后低心排量综合征。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随访3个月至7年69例(82.1%),死亡1例,复发2例,余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是最有效的手段,掌握好手术时机、方法及注意围手术期处理是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心包炎 缩窄性 心脏外科手术 抗结核药
  • 简介: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和MRI扫描的安全性。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植入术后MRI扫描情况及起搏器各项参数变化。结果共447例患者植入MRI兼容起搏器,植入前56例次患者曾行过MRI检查;植入后9例次行1.5TMRI扫描,1例次行3.0TMRI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部8例次、肝胆1例次、脊柱1例次。扫描前后起搏器各项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RI成像清晰。随访至MRI检查后6个月,未发现起搏器工作异常及电量异常耗损。结论MRI兼容起搏器植入呈上升趋势,在规范的操作流程下,患者能安全有效地进行MRI扫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兼容起搏器 磁共振成像 随访
  • 简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卫生公共事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地的医疗水平也有所提高,给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带来了保障。但与此同时,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在临床中仍然是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对各专业用药的相关禁忌证没有充分的了解,掌握的药品知识并不全面以及医师与药师间的沟通不够紧密。为了对用药不合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本文以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为例,通过对消化内科用药不合理的类型及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以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提供了借鉴。

  • 标签: 消化内科 用药不合理 常见飞问题 分析与研究
  • 简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十分凶险的心血管危重病之一,此病并非少见,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该病发病突然,发展迅速,急性期病死率高,且临床表现多样、复杂、早期确诊较困难,误诊误治率高.本文总结1995年9月~2000年9月以来在我院收治的12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临床诊治资料如下.

  • 标签: 诊断 治疗 急性主动脉夹层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本文报道5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搭桥)术,并进行了临床分析。方法1996年前8例病例采用低温间断晶体停跳液灌注技术,于1996年超全部采用了新的体外循环技术-低温一次性含血停跳液顺行灌注加连续性逆行灌注晶体停跳液。结果严重并发症6例,住院死亡率1.7%。结论就①体外循环技术;②高龄病人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③搭桥术中使用内乳动脉;④在低心排综合征中使用IABP;⑤不停跳心脏搭桥术及双侧内乳动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内乳动脉
  • 简介:目的分析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发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青年AMI患者和同期40例中老年(≥45岁)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危险因素、诱因、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以男性为主,且男性所占百分数明显高于老年组[85.3%(29/34)vs.60.0%(24/40),P〈0.05],大量吸烟史患者百分数明显高于老年组[82.3%(28/34)执45.0%(18/40),P〈0.05],起病时呈典型胸痛症状患者百分数明显高于老年组[88.2%(30/34)vs.50.0%(20/40),P〈0.05];青年组AMI后心脏超声下左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百分数明显低于老年组[70.6%(24/34)vs.35.0%(14/40),P〈0.05;64.7%(22/34)vs.35.0%(14/40),P〈0.05],左心室短轴切面室壁节段性变薄患者百分数明显高于老年组[52.9%(18/34)vs.15.0%(6/40),P〈0.05];青年组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百分数高于老年组[76.5%(26/34)vs.40.0%(16/40),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百分数明显高于老年组[88.2%(30/34)m25.0%(10/40),P〈0.05]。结论青年AMI患者以男性为主,吸烟为其主要危险因素,症状典型,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心肌受损程度较小,预后较好。

  • 标签: 心肌梗死 超声检查 青年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血栓脱落至冠状动脉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严重出血、其余部位栓塞事件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情况。结果患者年龄(63±15)岁。5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患者,1例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例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患者心电图均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前壁心肌梗死6例,下壁心肌梗死2例。7例合并心房颤动(87.5%,7/8)。所有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冠状动脉栓塞,其中5例行血栓抽吸术,3例行血栓抽吸及球囊扩张术。院内随访期间,发生大面积脑栓塞死亡1例,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87.5%(6/7),其余患者未再出现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结论血栓栓塞导致心肌梗死发生于血栓形成高危人群,均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期使用血栓抽吸术尽早开通冠状动脉,术后予以规范的抗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栓塞 血栓抽吸 心房纤颤
  • 简介: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的变异因素。方法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脑梗死患者1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变异因素。结果按照临床路径计划进行或达到预期结果者80例,未按照临床路径计划进行或未达到预期结果者32例,变异率为28.57%。32例未按照临床路径计划进行达到结果的患者,其中有17例(53.12%)是患者本身的原因,7例(21.88%)与医务人员有关,8例(25.00%)与医院系统有关。结论基层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变异与患者、医务人员、医院系统关系密切,及时发现,分析原因,进一步加强及改进管理,可减少变异的发生。

  • 标签: 基层医院 脑梗死 临床路径 变异性分析
  • 简介:血管性痴呆(VD)是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患病率为324/10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社会人群的老龄化,V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研究表明VD是一种可防治性的疾病,早期发现并干预危险因素可减少或延缓VD的发生。现将我院诊治的老年VD患者40例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老年 认知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注射液联合西地兰对房颤快速心室率伴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房颤伴心衰的患者,先给以西地兰0.2mg稀释后缓慢静注,观测半小时,如心率仍〉100次/分、血压≥100/60mmHg以上的患者,予倍他乐克注射液10mg稀释后经微泵静注1小时,当心率≤60次/分、血压〈90/60mmHg时停止;微泵静注倍他乐克前、后,观察症状、体征、心率、血压、肺部啰音、元创血流动力学和BNP、ANP等指标。结果用倍他乐克后心室率平均减少了23.73次/分(P〈0.01),收缩压降低5.69mmHg(P〈0.05),舒张压降低5.26mmHg(P〈0.05),使用倍他乐克前后sI、Sv、VI、SVRI、SVR、LVET有明显改变(P〈0.05),BNP、ANP无显著变化。结论倍他乐克注射液联合西地兰治疗快室率房颤伴心衰是有效和安全的。

  • 标签: 倍他乐克注射液 西地兰 快室率房颤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观察比索洛尔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符合WHO诊断标准的5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被分为比索洛尔治疗组(A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5mg/d),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20例),疗程均为8周。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20例)。在治疗前、后测定CRP浓度,观察比索洛尔对心绞痛的疗效及对CRP的影响。结果:比索洛尔缓解心绞痛有效率达86.66%,心电图ST-T段改善率76.66%。血浆CRP水平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比索洛尔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疗效,同时可降低CRP浓度。

  • 标签: 比索洛尔 老年人 心绞痛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10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72例),对照组(西药治疗,36例)。2个月后进行改良长谷川智能评定量表(HDS)测试。结果:观察组显效率59.72%,总有效率91.67%.无效8.33%,而对照组显效率30.56%,总有效率66.67%,无效33.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HDS评分治疗后显著增加.且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中西医结合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