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欺诈性道德风险是经济运行活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商业欺诈的动机在于谋取更大的利益或非分的利益。在经济活动的非人为的、客观性的风险之外,出现了另一种风险,这就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存在表明人性总有幽暗性的一面。人们或以诚信的手段,或以欺诈的手段,来满足自己追求利益的欲望。进一步完善法制,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是我们与经济欺诈进行斗争,减少道德风险的有效武器之一;重建经济诚信,则是防范道德风险的根本所在。

  • 标签: 诚信 欺诈 道德风险
  • 简介:以随机抽取的大学生403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助人行为倾向现状以及情景风险因素对其的影响,并考察了大学生对负面社会道德事件的看法。结果表明:(1)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倾向都处在较高水平。其中,一般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有风险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2)性别和助人情景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中,一般情景下,女生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男生,有风险情景下,男生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女生;生源和助人情景的主效应显著,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农村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倾向都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3)对于新闻媒体在报道如"扶老人反被诬陷""小悦悦"等事件中的作用,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 标签: 大学生 助人行为 情景风险因素 社会道德事件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司法体制得到改革,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然而,中国的司法体制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其中,职业法学家的匮乏、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似乎是根本性的难题。中国的“法治”(Meoflaw)和“法制”(Mebylaw)依然根据各方各自的政治、官僚和经济权力而不是根据法律或平等的原则来解释。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将会继续下去,但实现社会和国际社会法律要求的政治转化仍有待时日。同时,风险、挫折和困境将继续阻挠中国建立真正独立的司法体制和法治。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中国 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压力 司法体制
  • 简介:人们可以用不同概念来描述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风险社会即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更深刻的描述现代社会的存在基础并揭示风险之来源概念的应该是技术社会。奠基于科学技术并被资本与市场所驱动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将人类文明建构成技术文明,并带来了福利的巨大提升。

  • 标签: 风险社会 道德困境 认知局限 伦理 现代社会 现代化进程
  • 简介:本研究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GamblingTask,IGT)范式,探究工作记忆在情感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风险取向类型与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以8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变量2(风险取向类型:风险偏好/风险规避)×2(工作记忆负荷:无负荷/有负荷)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高工作记忆负荷会降低被试的IGT成绩;工作记忆负荷和风险取向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即对于风险偏好型被试,工作记忆负荷对IGT损失敏感性的干扰并不明显,但对于风险规避型被试,高工作记忆负荷时的IGT损失敏感性比低工作记忆负荷时的更差。这些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和风险取向均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决策。

  • 标签: 工作记忆 风险取向类型 爱荷华博弈任务 情感决策
  • 简介:人工酵母染色体的诞生表明正如科学家所预想的那样,合成生物学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清洁能源、便宜的药物和新型材料等等。但与此同时,一些环保组织者认为合成生物学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要求暂停甚至终止其发展。为了解决这一争议,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视角评估合成生物学的风险和利益,讨论过程中还涉及相关的技术挑战。

  • 标签: 伦理学 合成生物学 风险 利益 评价
  • 简介:采用改编的IOS量表测量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综合探讨了为他人和预测他人决策时心理距离对个体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他人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决策时越偏好风险,且反应时越短;(2)个体预测他人决策时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好风险,但两者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存在交互作用,即预测时个体认为远心理距离他人比近心理距离他人更冒险,而为他人决策时两者差异消失;(4)决策角色与决策框架、心理距离与决策框架存在交互作用:在收益框架下,自我他人心理距离较远时个体更偏好风险,且个体预测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损失条件下无差异。依据相关理论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 标签: 决策角色 心理距离 决策框架 风险决策
  • 简介:本研究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的变式和BallonAnalogueRisk-takingTask对6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考察本钱的多少与个体风险取向类型对爱荷华赌博任务有什么样的影响。实验发现,个体的风险取向类型是爱荷华赌博任务成绩的影响因素,典型的风险趋向型被试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的成绩很像VMPFC的患者。

  • 标签: 爱荷华赌博任务 风险取向 本钱 情感决策
  • 简介: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动荡、多变、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和风险,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困难和矛盾需要人类去面对和解决。贝克的“反思现代化”理论和“世界风险社会”理论为人类的生存前景敲响了警钟,而他提出的世界主义方案,对于化解和克服人类文明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建设一个统一、和谐、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显然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值得人们深思和重视。

  • 标签: 风险社会 世界主义 现代化 全球化
  • 简介:采用情境回忆任务启动被试的权力,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综合考察权力高低、任务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为他人决策中,启动高权力被试有更强的风险偏好,而自我决策中,高、低权力启动组被试风险偏好上无显著差异;(2)在为他人决策中,被试在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差异不显著,而在自我决策中,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显著高于收益框架;(3)低权力启动的被试,在损失框架下,为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要小于自我决策,而在收益框架下差异不显著;高权力启动的被试无论在收益框架还是损失框架,自我-他人风险决策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权力 任务框架 决策者角色 风险偏好.
  • 简介:新世纪第一个农历年除夕下午,在神圣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发生了数名“法轮功”痴迷者自焚的恶性事件,无情的烈焰吞啮了其中一位妇女的生命,另几位也大面积烧伤,幸被在场的公安武警战士和群众制止并急送积水潭医院,才没有当场成为“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殉葬品。该新闻见报后,立即在全国各地引起巨大反响,各界人士都对“法轮功”这一邪教组织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人们普遍感受到政府在1999年7月22日正式取缔“法轮大法研究会”决定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

  • 标签: “法轮功” 邪教组织 社会稳定 神秘文化 腐败现象 宗教运动
  • 简介:采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紧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坚韧性人格量表、心理痛楚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对广东、河南、天津、北京等地的1092名职业女性进行调查.建立有中介的调节模型.考察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与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心理痛楚在该调节模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累积情境风险可正向预测职业女性的自杀意念;(2)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该调节效应以心理痛楚为完全中介,即,心理痛楚是坚韧性人格调节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中介变量.

  • 标签: 累积情境风险 坚韧性人格 心理痛楚 自杀意念 职业女性.
  • 简介:组织内部的集体抗争及其参与兴趣是以往社会运动研究很少涉及的领域。那么,一个组织内部如果发生集体抗争,哪些人最有可能参与?本文把那些有意参与的人称为“风险人群”,将其中态度最为坚定的那一部分称为“高风险人群”。本文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入职渠道、组织内部控制、组织内部交往、在组织内的社会经济地位、工作满意度等角度研究了“高风险人群”的特征,以及他们参与集体抗争的兴趣与上述组织过程和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入职渠道的市场性和组织的国家属性越强、个人年收入水平和工作满意度越低、与下级同事的交往越多,参与集体抗争的意愿越强。

  • 标签: 组织 集体抗争 风险人群 社会运动
  • 简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最大的难题是内部利益冲突导致的风险管理失灵甚至无效。信贷从业人员个人权力与组织利益的冲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等等银行内部利益的冲突时刻都在冲击着风险管理的闸门。这些利益冲突因为风险本身的特征而具有隐蔽性。要真正落实风险管理,就必须运用伦理治理手段平衡有关利益。

  • 标签: 风险管理 内部利益冲突 伦理治理
  • 简介:文章通过横店集团的企业制度创新分析了“劳动风险”以及“劳动风险回报”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导致现代经济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产权主体缺位”而是“风险主体缺位”,从而论述了剩余分享权中的若干问题。

  • 标签: 企业制度创新 横店集团 风险 劳动 现代企业 产权主体
  • 简介:乌·金德霍伊泽尔(UrsKindhauser)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博士,1982—1987年间分别出任联邦高等法院刑事审判庭大法官职务和联邦高等检察院独立检察官职务,1987年任弗莱堡大学法哲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任罗斯托克法学院首席院长。自1995年起任波恩大学刑事法学研究所所长,现为波恩大学法律—国家学学院的首席院长,兼任刑事诉讼法学所、法哲学所所长。自1980年以来先后以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学术专著10余部。其中学术专著《故意行为——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究刑法当中对行为的理解》和学术论文《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产生重大影响,预见性地提出社会的危险因素是人类自身,并且提出要对恐怖主义实施提前预防。他的著述在关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巨大影响。2005年3月18日,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薛晓源先生与波恩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国良先生联合采访了乌·金德霍伊泽尔教授,宾主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学术对话,现将录音整理发表,以飨读者。教授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此次采访的主题是:在法治时代如何规避和化解危险与风险。我们知道1986年前苏联爆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举世震惊;同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教授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他又提出全球风险社会理论,引起了学术界巨大的反响。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在一个法治普适的时代,作为一个著名的法学家,从法学的角度您是如何理解风险与危险的?

  • 标签: 乌·金德霍伊泽尔 德国 社会生活 心理活动 自我认知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