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分析和它们在现代化的经历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大变动,对它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严酷的考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自己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特点。这种特点,照我的看法,就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人伦"性质,或者说,它主要是沿着对人的人伦本性的自觉来发展和展开的。这种对人伦的自觉,至少可追溯到舜的时代,到了春秋末年孔子、老子、墨子时,开始形成为系统的思想学说,分别代表

  • 标签: 基督教 仁爱观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 现代化 宗法制度
  • 简介:佛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宗教在中国、在亚洲地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可资利用的价值,这是当代宗教学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佛教不但具有号称“甚深”的宗教义理,而且还包括了“法门”繁多的修持方法,正是这些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内容,在现代科学文化的反思显示出了独有的文化价值。

  • 标签: 心理学价值 佛教文化 宗教信仰 资源优势 意识形态 社会精神
  • 简介:东汉严佛调是传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位国译师,也是我国传译文殊般若的第一位高僧。他所翻译的《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不仅阐明了文殊法的诸多重要思想及特色,而且指出曼殊室利位于诸菩萨之上首,从而宣扬了文殊信仰,促进了魏晋玄学和般若学的兴盛和六家七宗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 标签: 严佛调 文殊般若 上首菩萨 历史意义
  • 简介:本文从旧约神学角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耶利米书》“新约”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神学成因和重要的神学和灵性意义,并阐述了《旧约》及其神学在圣经神学及基督教系统神学的“母本”意义。在《旧约》与《新约》关系层面,阐述了较为合宜、正确的圣经观。

  • 标签: 《耶利米书》“新约”
  • 简介:2016年11月21—23日,“自然灾难·宗教·人文关怀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的近3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受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所长委托,周冶副所长为本次会议致开幕辞。李刚教授、詹石窗教授、木村敏明教授、陈建明教授及高仓浩树教授依次作了主题演讲。会议围绕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的主要议题及代表性观点大致如下: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宗教文化 自然灾难 人文关怀 综述 四川大学
  • 简介:中世纪西欧教会曾严厉镇压异端运动,同时又有一系列宽容的思想和举措。这是逻辑混乱或虚伪吗?教会法对异端分子的处理展现了基督教宽容在特定历史语境的存在和运作,也说明这一宽容的渊源不是对真理的怀疑和冷漠,而是出自对神恩的信心、对他人良知的尊重。真理只能在历史进程得以认知,而对宽容的评价也只能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按照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兰西的理解,处分异端分子的方式和举措典型地展示了正义和仁慈统舍于爱,而爱就是关怀人类的拯救。不论是对罪犯处以绝罚还是鼓励他们与上帝和教会和解,相应的教会法规范都应该遵循,但是解释和应用法律必须考虑时间、地点、案件和当事人的特殊情形,据此减免刑罚或停止律法的施行。有时教会宽恕异端分子,期望他们能因此更快地纠正谬误。宽恕,不应该是神职人员渎职的借口;严格执法,也不应该蜕变成贪图和炫耀个人权威的机会。教会法对株连的批评尤其值得借鉴。教会法关于宽容的原则在律法的解释和施行并未得到完全贯彻,迫害和滥用权威的现象时有发生,可知在寻求真理的同时又怀抱宽仁之心何其难也!

  • 标签: 历史语境 12世纪 西欧国家 绝罚 法论异端
  • 简介:王天洪居士,浙江临海县人。一九六二年开始信仰佛教,皈依可参法师。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深受邻里称颂。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九日,舍报西归。我和王天洪是老朋友,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十二月七日,《台州报》发表了黄绍创写的《他为乡亲们服务的一生》,记其事迹颇详。特摘抄于下,以表彰他的事迹,并寄托我的哀思:“十一月九日上午,临海县龙岑乡梅园村老老少少,默默地聚在村头的晒场上,许多人含着悲痛的眼泪为村民王

  • 标签: 几十年如一日 临海县 一月九日 信仰佛教 浙江临海 九六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高雄清真寺外籍穆斯林群体在台湾的多元发展,特别是在宗教文化差异与融合上进行探讨。台湾是一个多元宗教与文化融合的社会,1989年台湾开放聘雇外籍劳工,其中尤以印尼外籍劳工占大多数,其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使得台湾伊斯兰教文化逐渐多元化,此一现象及特点成为台湾独特的伊斯兰教文化。本研究透过考察高雄清真寺后发现,台籍和外籍的穆斯林群体之间的互动与文化结合,不因地域或文化的差异而产生距离,反而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而缩短了彼此距离,进而更快地增进双方的融合及适应。期盼解读及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及过程,能提供学界一份对台湾伊斯兰教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伊斯兰教在台湾社会的发展。

  • 标签: 伊斯兰教 高雄清真寺 穆斯林 多元宗教文化
  • 简介:本文从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对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AnthonyC.Yu)和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J.F.Jenner)两个《西游记》译本佛教用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余译本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佛教文化,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来传译原文中的佛教用语。与此同时,余译本也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常采用梵文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较好地将原文中佛教文化渗透到读者,使译文读起来更具异国情调。而詹译本为了更加流畅地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可读性更强,倾向于主要使用工具型翻译,如能在译入语文化基督教中找到类似的意象,多采用直接套用法。尽管两位译者所秉承的翻译理念有所不同,但其译作各有所长,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与肯定,以及西方读者的喜爱。本文认为以传播宗教文化、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普通读者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 标签: 文献型翻译 工具型翻译 《西游记》 佛教用语 翻译策略
  • 简介:绝罚(excommunication)在《英华大词典》中译为“革出教会”;该词典还说明,“大革出”是指开除教籍。在中古西欧,绝罚在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有重大意义,准确认识这一教会处分是研究教会史和探讨中世纪社会深层结构所必不可少的工作,

  • 标签: 历史语境 12世纪 西欧国家 绝罚 法论异端
  • 简介:从"内在诠释"层面看,《以赛亚书》三个部分所揭示的以色列民穷通顺逆的不同历史处境,是以色列体认上帝的创造和救赎的"前理解"的基础。正是不同阶段的处境,引发了本书对创造和救赎观念的增广和演进,并在创造和救赎之间始终维系着一种美妙的平衡。

  • 标签: 内在诠释 创造与救赎的平衡
  • 简介:有关阳明学与禅学关系的研究,历来学者往往在“是禅”、“非禅”之间,非此即彼。本文则试图跳出此巢穴,从事功与学理两个层面,来分析阳明学与禅学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交融关系,认为阳明良知说既是陆王心学发展的最高峰,也是儒佛交融史上又一巅峰,并通过与禅宗这一印文化交融的结晶及其深远影响作比较,凸显阳明良知说在此长期交融过程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 标签: 阳明良知学 禅学 儒佛交涉
  • 简介:关于灵修方面的论著,海内外都有不少,可谓汗牛充栋,而且还有迅速增加的趋势。有研究某一个灵修学派的、有研究各大宗教灵修合一的、有从灵修史的脉络找出新意的;当然教会的不少传统灵修方式无论对于现代的人或为今后的人还是实用的,不可轻易丢掉,因为任何灵修方法都在于帮助人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有此标准,才能分辨出什么是切实可行的,什么是不当的。教会过去灵修的特征教会传统的神修学,一般都是先提出圣德或成全是什么来作为讨论的开端,努力把圣德、成

  • 标签: 跨世纪 “天人合一”观念 “天” 基督徒 天主教 天人合一观
  • 简介:五、儒家仁爱观念的真实内容在简要讨论了儒家和基督教仁爱观的形式之后,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各自的真实内容。本节先论儒家。"亲亲为仁",儒家的仁叫做"人伦之爱"。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意思是说,人与禽兽之别只在于人有人伦并能察于人伦,仁义不是为行而行的,它不过是人对人伦的

  • 标签: 基督教 仁爱观 儒家 人伦文化 宗法人伦 现代化
  • 简介:从耶稣与外邦人、门徒、约翰的关系,本文具体阐述了《马可福音》的社会逻辑的人人关系。它们都关涉耶稣是谁这一基督论的主题。这同时是马可写作的目的,是马可要向其读者传递的讯息。他们可能是两个群体,形成一定的张力:一是把耶稣的到来看成预演大卫之国的犹太人(11:90-10),他们接受第一条诫命(12:29—30);一是“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的外邦人(11:17),他们是第二条诫命(12:31)的信仰者。不过,他们共有一个关于耶稣的形象:耶稣是基督,是人史关系(犹太传统)、人人关系(帝国文化)背后的人神关系的上帝本身。

  • 标签: 耶稣 外邦人 门徒 约翰
  • 简介:2016年8月28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山西省佛教协会、汉传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协办,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以“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表达”为主题的2016国佛教讲经交流研讨会在五台山万豪酒店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探研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和方向.与会教界法师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智慧经验,就文殊菩萨信仰对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分析、研讨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过程、形式、内容与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佛教 五台山召开 交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