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某院神经外科一起HIV职业暴露原因,为做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起职业暴露发生过程,找出职业暴露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结果本次职业暴露发生主要原因是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严格,发生暴露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患者情况关注不够,造成暴露人员未得到及时处置。结论医护人员接诊患者时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核心制度落实,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时限报告,由具备资质的处置机构评估后按规范处置。

  • 标签: HIV 职业暴露 情况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面部烧伤患者采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的效果进行探析。方法104例面部烧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取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干性暴露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与对照组的9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浅Ⅱ度、深Ⅱ度、Ⅲ度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Ⅱ度烧伤患者无瘢痕形成,Ⅲ度烧伤患者中1例形成瘢痕,形成率为1.9%(1/52);对照组浅Ⅱ度烧伤患者无瘢痕形成,深Ⅱ度烧伤患者2例形成瘢痕,Ⅲ度烧伤患者5例形成瘢痕,形成率13.5%(7/52);两组瘢痕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面部烧伤的效果和干性暴露疗法相当,但前者创面愈合更快,且瘢痕形成少,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面部烧伤 湿润暴露疗法 干性暴露疗法
  • 简介:对国际上已建立的农药施用者暴露量测定方法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全身整体取样法、贴片法、荧光示踪法、化学移除法等几种主要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贴片法和全身整体取样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具优势的2种农药暴露量测定方法,其中全身整体取样法又优于贴片法,能够全面、准确地测定人群潜在和实际的农药暴露量,是目前普遍采用、最安全且最准确的农药暴露量测定方法。

  • 标签: 施药者 农药暴露 被动剂量测定 健康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40名医务人员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暴露主要以30岁以下、工龄小于4年的医务人员为主,其中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87.5%,医生居第二位占10.0%;职业暴露地点以病房为主,占85.0%;暴露方式主要以针刺伤为主,占77.5%;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以输液拔针处理针头最多见,占45.0%;暴露源病原体以HBV为主,占47.5%;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伤口,经随访均未出现医务人员感染现象。结论制定严格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及操作技术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行为,能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干预对策
  • 简介:摘要目前综合医院感染科,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职业防护措施不得力,区域划分不明确,病种繁杂,如不明原因感染等。同时存在床护比严重不足,即呈现出护理工作人少事多,故忙乱中易出现自伤,特别是中午班,病人输液完毕数较多,一人同时拔针数人,如污染针头不及时妥善处置对周围物体、环境就有二次污染的可能。而且终末处理时,一不小心就会刺伤自己的手或碰到污染的针头部,如果是肝炎大三阳患者就有可能出现职业暴露。针对工作现状,经长期临床观察、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在既不加大护士工作量,也不增加成本投入的前提下,采用了便捷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但做到了自我防护,同时也减少了二次污染,显著的降低了护士工作时的心理压力。

  • 标签: 方法 目的及意义
  • 简介:摘要暴露前预防(PrEP)是国际指南推荐预防HIV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9年,恩曲他滨联合丙酚替诺福韦(F/TAF)在美国获批成为继恩曲他滨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F/TDF)后,第二个可用于PrEP的药物。本文结合最新国际指南、PrEP临床研究数据和我国实际情况,讨论PrEP在我国临床运用中的考量和挑战,并对提高PrEP认知、可及性、可负担性及用药依从性提出具体建议。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暴露前预防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丙酚替诺福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对策。方法选取供应室护理人员4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总结供应室护理中的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制定。结果通过调查可知,医院供应室工作中4(100.00%)人均发生利器刺伤,共发生16例次;3(75.00%)人发生烫伤,共发生12例次;3(75.00%)人发生血液污染,共发生12例次;2(50.00%)人发生噪音损伤,共发生8例次;2(50.00%)人发生化学消毒剂损伤,共发生6例次。结论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培训,使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得以提升,可有效减少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的发生。

  • 标签: 供应室护理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消化内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状况,分析发生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通过查询登记资料的方式,分析2005年~2014年消化内科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及预防对策。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86人次,其中护士45人次(52.33%)、医师33人次(38.37%)、保洁员8人次(9.30%)。2005年到2014年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呈降低趋势。2005年职业暴露医务人员5人次,2014年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3人次。其中20人次(30.77%)为针头复帽、20人次(30.77%)为抽腹水时,16人次(24.62%)为处理使用后锐器,15人次(23.08%)为处理医疗垃圾。45人次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时能按照正确的职业暴露处理防护方法进行现场局部处理的占100.00%,33人次医师发生职业暴露时能按照正确的职业暴露处理防护方法进行现场局部挤血处理占96.97%职业暴露者目前尚无一人被感染。结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液传染性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标准预防知识的宣教,医护人员普遍提高了职业安全意识及有效处理职业暴露的能力。

  • 标签: 消化内科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医院消毒供应室负责消毒清洗各个科室的医疗器械,保证清洗工作质量,可有效避免患者交叉感染,提高医院治疗护理水平,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经过研究各学者的研究结果,结合本人工作经验,详细分析了消毒供应室在器械清洗上出现的职业暴露。从职业暴露及其产生原因分析,最终提出了防护职业暴露的手段。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医疗器械 职业暴露 防护手段
  • 简介:摘要随着AIDS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和蔓延,目前我国AIDS流行形势十分严峻,艾滋病流行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到医院就医的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不断增加。由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常到各科就医,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不可避免地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到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HIV职业暴露的危害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妥善保护好自己及其她相关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因HIV暴露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本文从分析艾滋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着手,探讨相应的安全防护对策,旨在避免艾滋病对护理人员造成的职业暴露

  • 标签: 艾滋病毒 艾滋病 护理人员 暴露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危险因素,以制订有效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对2017年本院的37例上职业暴露登记报告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17年本院在职临床护士共364人(含实习护士),发生职业暴露37例,发生率为10.16%;暴露种类为锐器伤和皮肤黏膜暴露,其中锐器伤占89.19%(锐器仿中针刺仿占94.12%),皮肤黏膜暴露占10.81%,其他锐器仿5.58%。暴露源类型乙肝病毒15例次占39.47%,丙肝病毒3例次占7.89%,艾滋病毒2例次占5.26%,梅毒螺旋体2例次占5.26%,不确定12例次占31.58%,未发现血源性感染病毒3例次占10.53%,暴露人员中27人经过半年以上、其余10人已经过3个月以上追踪随访和随访,目前尚未发现一名护土因职业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护理人员是锐器伤特别是针刺伤暴露的高危群体,应该制定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

  • 标签: 护理人员 锐器伤 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监测及防护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实施标准预防、完善监控体系、重点人群管理、强化培训考核等监测及防护方式。总结分析其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和防护情况。结果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为职业因素、睡眠因素、技术操作因素等。而通过实施针对性的监测及防护方式后,护士职业暴露情况明显减少,且护士职业安全性显著提高。结论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相对较多,而通过采取针对性的监测与防护措施加以应对,既能有效预防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同时还能显著提升护士的职业安全性,因此医院管理者以及医务人员应当予以重视。

  • 标签: 护士 职业暴露 监测 防护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 收集并分析发生医源性暴露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 2013年 1月 -2018年 12月发生的 39名暴露人员资料,统计分析相关指标。结果 39名暴露者中,护士人群最多,为 66.67%;暴露地点以病房、手术室最多,分别为 48.70%、 35.90%;暴露病原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为 66.67%;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为 87.18%;暴露的操作环节以手术操作和护理拔针居多,分别为 25.64%和 23.08%。结论 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健全各类规章制度,规范使用技术设备。

  • 标签: 医源性暴露 分析 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