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部磁共振检查患者实施规范化检查技术技术规范化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6例我院腹部磁共振检查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8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磁共振检查,实验组行规范化检查技术,对比2组患者检查相关评分与检查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准备工作、定位摆位、序列处理、附加技术、诊断信息等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实验组腹部磁共振检查满意度(97.37%)高于参照组(81.58%),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规范化操作能够提升临床腹部磁共振检查质量,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腹部 磁共振检查 技术规范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脏磁共振是以检索心肌灌注和血管再生、左心室功能及重塑等信息为前提,但因延迟强化成像影响,导致其在弥漫纤维化、心肌微梗死等疾病鉴别中存在限制,但随着T1均衡强化成像的出现,能够弥补此类缺陷,成为鉴别机体是否表现为冠心病的关键措施。本文具体探讨了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疗中的进展。

  • 标签: 心脏磁共振成像 冠心病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应用磁共振技术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膝关节损伤患者45例,使用西门1.5Avanto

  • 标签: 核磁共振 膝关节损伤 应用意义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的发病率不断增长。iNPH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现状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类似,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NPH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可治性痴呆。该综述分别从常规磁共振、脑脊液流动成像、弥散张量成像、波谱成像、弹性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等功能成像六个方面对磁共振多模态技术在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 脑脊液流动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血氧水平依赖成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过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从2020年2月-2021年2月采集我院放射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360例参与研究调查,而360例患者开展MRA检查和CT动脉血管成像(CTA)进行检查,针对两项成像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并在7小时内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将此结果当做参考标准。结果:3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将DSA的检查结果当做表换,MAR的检查结果中检测出来的烟雾病与动脉瘤的例数偏多,而脑动脉狭窄检测而出更多的则是CT动脉血管成像,CT动脉血管成像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测而出的结果偏差较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的脑动脉狭窄检测结果,其敏感度和假阳性率较弱,而特异性明显高出CT动脉血管成像,两项检查技术在脑动脉狭窄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动脉瘤的检查结果中MRA检查具有很高的持续性,而假阳性率较高的就是CT动脉血管成像的检查,这两项检查技术在动脉瘤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具备的差异性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临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以来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脑性瘫痪患儿的50例临床检查资料以及病史,同时随机选取相匹配的健康儿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实验儿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和DTI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结果瘫痪组患儿的颅脑磁共振检查正常(兴趣区纤束无明显变化,FA值降低)为6例,7例患儿脑萎缩、3例患儿脑裂畸形、7例患儿为胼胝体萎缩伴有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共计17例患儿,27例患儿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同时对于白质损伤及白质软化症患儿的DTI/FT示其神经纤维束弥漫或局部缺失、稀疏或走向异常。结论磁共振成像可对脑性瘫痪的患儿进行明确的诊断,其中DTI/FT检查对隐蔽性脑白质损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性瘫痪 DTI检查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诊断的膝关节损伤患者78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接受CT诊断,另一组接受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并分别命名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分析两组诊断方式的检出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接受磁共振技术诊断,共计诊断出半月板损伤10例、交叉韧带损伤8例、骨质病变3例、膝关节积液18例,共计检出39例,检出率为100%;参照组患者接受CT诊断,共计诊断出半月板损伤5例、交叉韧带损伤6例、骨质病变1例、膝关节积液14例,共计检出29例,检出率为74.36%,对比结果(p

  • 标签: 磁共振技术 膝关节损伤 诊断
  • 简介:摘要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共振碎石化技术具有能有效防止反射裂缝、保持路基及路基下设施完好、旧混凝土面板可直接用作基层、施工噪音小且环保、防止水气侵害等优点,在目前大量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工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共振碎石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优势,并对其在道路改造中的应用技术进行分析。

  • 标签: 共振碎石化技术 反射裂缝 白改黑
  • 简介:摘要肝癌是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以扩散加权成像为代表的磁共振功能成像及磁共振双动脉期增强成像技术在早期诊断肝硬化和小肝癌中意义重大。钆贝葡胺(莫迪司)是一种新型的磁共振增强对比剂,可以获得肝脏的延迟静态图像,在鉴别肝癌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目前介入治疗被认为是治疗不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手段,其中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运用最为广泛。磁共振多种成像技术的联合运用,能够从多个角度、早期、全面的分析和判断肝癌TACE术后肿瘤有无残留或复发,有望成为肝癌TACE术后疗效判断及随访观察的有效手段。郭岳霖教授在本讲座中结合丰富的图片和病例等资料,对以上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7年 1月到 2018年 1月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 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 40例。实验组所有患者均在我院影像科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 CT进行病情检查 ,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诊断情况,从而分析总结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且实验组对病情的诊断敏感性高于对照组,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变情况。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当中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和应用价值,而且其诊断准确率较高,并且能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病变情况,从而为临床提供有力的治疗帮助,也对患者疾病康复具有显著的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脑梗死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实施腹部磁共振扫描规范化技术方案,分析临床应用后获得图像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SignaHDe1.5T磁共振设备,8通道体线圈,呼吸门控。选择2017年1月1日作为时间节点,对此后开展的腹部磁共振检查实施规范化扫描,随机选取其中的30例作为A组(研究组),2014年未实施规范化扫描病例随机选取30例作为B组(对照组),进行图像质量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数据使用NPa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ann-Whitney检验,两者间空间分辨率、均匀度、伪影指标无显著差异,但对比度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施规范化扫描后获得的图像质量对比度明显优于对准组。结论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化可优化图像质量,尤其图像的对比度得到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同时灵活应用针对病变需要的扫描序列和扫描定位方法,方能对病变显示、明确诊断提供最大帮助。

  • 标签: 磁共振 规范化扫描 腹部 临床应用
  • 简介:近年来,对炸药探测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密切关注.四极子共振分析技术通过对具有四极子核的物质的特征跃迁频率和弛豫时间进行探测,能有效地识别包括塑性炸药、薄片炸药和氯酸盐类炸药在内的危险品,是一种新型的炸药探测技术,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毒品探测.

  • 标签: 四极子共振分析技术 炸药 爆炸犯罪 防爆安全检查 弛豫时间 核磁共振探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脑梗死进行诊断,以及探讨涉及到的具体应用。方法对79例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治疗。结果有7例发病9h内患者仅DWI显示病灶。基底节梗死54例,脑叶梗死13例,脑干梗死4例,小脑梗死3例,多发性脑梗死3例,2例患者于发病3~12h之间未发现病变。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患者有很好的诊断应用前景,同时这种高科技方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医学技术水平。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脑梗死 诊断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