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形而上学、对话、神圣、个人、分析哲学、体验 ,没有形而上学就没有哲学.,哲学的神圣就是人的神圣

  • 标签: 个人哲学 中个人 哲学思考
  • 简介:<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一个生气贯注的生命的整体,它是艺术家同生活各种信息串流不息的交通中塑造成形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迎接和感受蜂涌而至的生活信息的一种特殊的反馈形式。艺术家把所能感受到和理解的全部信息,带着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标志和艺术信号,还原到生活中去,以一种新的信息形式出现,丰富了生活的内容。显然,艺术家所接受的生活信息多,对生活的感受深刻广泛,他的作品才能包含多方面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内涵,艺术家的生活面比较狭窄,按受信息少而慢,作品的信息负载必然也会少一

  • 标签: 艺术家 生活信息 长篇小说 艺术创新 艺术创作 信息串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

  • 标签: 浅谈西厢记 西厢记思想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09
  • 简介:译一本关于无产文学的书,梁先生说作者的阶级,是也和梁先生一样地对于无产文学的理论

  • 标签: 文学阶级性 硬译文学
  • 简介:民族国家意识作为现代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一川先生指出:“中国形象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作家和诗人们总是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中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从乡土的角度来想象和构造中国形象,则是一种非常直接也比较普遍的现象。以人的自由自觉为核心的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的理性原则,贯穿在乡土中国形象的建构和想象中,在从乡土性出发对本民族的自我审视的具象表达中,形成了现代新传统。

  • 标签: 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形象 乡土性 中国文学史 形态 国家意识
  • 简介:  "意象"这一美学范畴,体现了我国诗歌创作传统的民族形式和艺术风格.著名学人袁行霈先生根据题材将意象为五类:印自然意象、社会生活意象、人类自身意象、人的创造物意象和人的虚构物意象.……

  • 标签: 意象体系 纳兰性诗词 诗词意象
  • 简介:当下旧体诗的吟唱与刊载非常繁盛,堪称汉语新文学时代之冠冕。与此同时,新诗危机论则似乎已经流行了许多年,汉语新诗的尊严甚至它存在的合理性都经受着某种质疑。然而,即便是旧体诗歌天然地蒙上了文化的面纱,自然地装扮起传统的礼服,它仍然很难成为当代诗歌的主流并占据当代诗坛的主体地位。

  • 标签: 新诗 汉语 必然性 旧体诗歌 当代诗坛 当代诗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20
  • 简介:【关键词】天理人欲升华造物主的良民孙悟空,虽然以孙悟空的生命张扬与转变体现了天理与人欲的冲突与融合,本文通过分析天理与人欲关系、生命的升华与超越的困境与以

  • 标签: 孙悟空形象 形象悲剧性
  • 简介:《批评的剖析》是一种对于文学的纲领式的、非审判的理论。弗赖断然否定自塞缪尔·约翰生到T·S·艾略特以来关于批评的审判作用,而认为批评就是在文学的经典著作中认同其中各异的原始程式;弗赖还认为,批评家是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独立的创造力量。在考察和分析了种种纷繁的文学现象之后,弗赖以一种文学的总体观,把文学批评整理归纳为历史批评(型式的理论)伦理批评(象征的理论)、原型批评(神话的理论)和修辞批评(体裁的理论)四个类目,在《批评的剖析》中逐一论述了它们在他假设的批评结构中各自的地位。但是,弗赖认为原型批评在其中“具有关键作用”,他极其详尽地阐释了文学原型及其与神话的关系,从而确立了当代神话-原型批评观。弗赖的原型批评理论并非源于柏拉图或者荣格。他所说的原型不是荣格概念中的种族意识,而是某些反复出现在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原型产生自原始神话。“神话(myth)归根结蒂是原型故事(mytros),并且据他关于植物生长、死亡在一年中四季轮回与文学型式中情节的关系说,弗赖把喜剧(comedy)称为春之原型故事,传奇(romance)为夏之原型故事,悲剧(tragedy)为秋之原型故事,反讽(iroany)和讽刺(satire)为冬之原型故事。本文为该书的结论部分,发表时略有删节。

  • 标签: 原型故事 历史批评 文学批评 柏拉图 原型批评 文化
  • 简介:艺术构思是作家把粗陋的生活之蛹变成艺术彩蝶的过程。各种文艺作晶从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艺术形式的挑选,直到语言的使用,都随构思而萌动,髓构思而伸展,而点染,而翩翩欲飞。优秀的文艺作品,杰出的艺术家总是以艺术构思的独创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蒲松龄的《聊斋》正是这样的。因此,研究它的构思,

  • 标签: 《聊斋》 艺术构思 席方平 下层人民 司文郎 施愚山
  • 简介:E·M·福斯特把小说人物分为“圆形”和“扁平”两类。读到他的相关论述时,我正在河北秦皇岛参加《诗刊》社第七届“青春诗会”。那是1987年9月初的某个下午,从《小说面面观》这本小册子的书页问抬起头来,环顾围坐在一起开会(互相点评诗稿还是谈论各自的诗歌识见?)的十几个诗人,

  • 标签: 可能性 《小说面面观》 江河 《诗刊》 小说人物 福斯特
  • 简介: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大多属于巴赫金所说的独白小说,作者没有跳出自我意识,与小说人物之间缺少对话,小说人物的意识被纳入了作者意识的框架,作者意识决定了笔下越南人的言行举止。这种独白使得美国作家难以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和美国文化。作家与小说人物的高度一致也使这些越战叙事作品在艺术上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然而,还有一些美国越战作家虽然对越南人仍然不甚了解,却表达了与之对话的愿望,在努力了解越南人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标签: 美国越战叙事文学 复调理论 独白小说 越南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则通过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或者是通过只为中国哲学所具有的东西来强调中国哲学的正当和优异性,来理解和说明中国哲学,并立足于中国哲学自身获得中国哲学的普遍

  • 标签: 中国哲学 原创性叙事 叙事可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18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互文作为现代文本理论,指的是从文本中抽出的语义部分超越存在的文本而指向的先前的一个文本,而典故由来已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二者虽分属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但却在人文精神的传承过程中起到相同的作用,本文将文学典故在作品中的运用当作一种文学现象,和本文的互文放在一起,通过考察文学典故的互文运用,不仅可以追溯文学渊源,更可以见证人文精神是怎样传递。

  • 标签: 互文性 文学典故 文化意蕴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12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27
  • 简介:《红楼梦》情节的暗示首先表现为一种,《红楼梦》的现实与非现实的转化机制,《红楼梦》的暗示不但表现在一情一节上

  • 标签: 红楼梦模糊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