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微创前外侧入路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50例患者,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进行微创前外侧入路下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与手术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与各种手术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显著(P

  • 标签: 微创前外侧入路 全髋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205年1月期间收治的112例复杂臼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利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析内固定治疗,综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析内固定治疗复杂臼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复杂髋臼骨折 手术治疗 锁定加压钢析内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臼骨折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得出结论臼骨折采用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 标签: 髋臼骨折 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任何一种手术术前都要对该手术作详细的评估,以确保术中安全、手术顺利进行及手术效果。在臼骨折的治疗前必须先对患者做出评估,包括放射学评估和临床评估,放射学评估在上一章已有叙述,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受伤肢体的情况、骨折脱位的类型、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最后进行治疗。臼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外乎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各有其适应证,必须认真仔细地权衡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利弊。在决定任何治疗之前,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 标签: 髋骨折 髋臼 骨折固定术 牵引术
  • 简介:摘要臼骨折(fractureoftheacetabular)是指构成臼的髋骨、坐骨和耻骨的臼部一处或多处的连续性中断。臼分前柱和后柱,前柱由耻骨上支的臼部构成,上至髂前上棘,下部为闭孔的上界。高起的臼缘为前唇,其下缘为前壁;后柱由坐骨支的臼部构成,上至髂骨后下部及坐骨切迹,下部为闭孔的后上界,高起的臼缘为后唇,下为后壁。臼顶由髋骨下部构成。

  • 标签: 髋臼骨折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治疗移位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移位臼骨折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骨折,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1999-2003年,共完成手术23例,其中左侧14例,右侧9例。致伤原因分别为车祸伤20例。坠落伤2例,砸伤1例。合并伤坐骨神经损伤3例,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13例,股骨干骨折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肱骨骨折各1例,胸腹部多发性损伤4例。2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伤后1周内15例,2—3周6例,4—6周2例。前柱、前壁及双柱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横形伴后壁骨折采用延长髂股入路,其余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所有骨折行臼重建钢板及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人经3、6、12、18个月随访,按Matta的疗效标准,本组病人解剖复位18例,占78.3%;满意4例,占17.4%,不满意1例,占4.3%。所有病人经一年以上随访,髋关节功能和X线表现优67%;良28%;差5%。合并有坐骨神经损伤逐步恢复,仅1例遗留足背伸功能障碍。并发症股神经麻痹2例;切口感染1例;股动脉损伤1例;异位骨化3例。结论移位臼骨折经手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髋臼骨折 移位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臼骨折手术治疗结果。方法80例臼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牵引治疗,研究组应用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臼骨折症状得到改善,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优良率达到92.0%,对照组治疗后优良率为68.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于臼骨折患者,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应用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可以改善臼骨折治疗情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标签: 手术治疗 髋臼骨折 治疗结果
  • 简介:一、按Judet和Letournel分类法:将臼骨折分为简单骨折和复合骨折两大类共10种形式:1.简单骨折:是指骨折累及臼一个柱或壁,同时有横行骨折。包括:(1)后壁骨折;(2)后柱骨折;(3)前壁骨折;(4)前柱骨折;(5)横形骨折五种类型。2.复合骨折:是指含有两种以上简单骨折形式的骨折。包括:(1)后柱合并后壁骨折;(2)横形合并后壁骨折;(3)T形骨折,即横形骨折合并远折段的纵形骨折;(4)前柱或前壁合并后半横形骨折;(5)双柱骨折等五种类型。

  • 标签: 髋臼骨折 分类方法 LETOURNEL 后壁骨折 横形骨折 复合骨折
  • 简介:臼骨折是一种高能性损伤骨折,其暴力机制复杂、移位方式多样,多同时伴有并发症、治疗困难、复杂、方法不统一。我们共收治此类患者104例,获得平均4年5个月随访的有97例。一般通过三个不同体位X线片,即伤前后位、伤闭孔斜位、伤髂骨斜位片,显示出臼骨折外形及移位状况。CT扫描特别是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更清楚地显示了骨折的性质、程度、方向和复杂骨折的形态,弥补了X线难以发现的某些线性骨折或较小的局限骨折的缺点,更易做出明确诊断和分型。按Letournel法分类,根据骨折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塑形的重建钢板、松质骨拉力螺钉、交叉斯氏针、可吸收生物螺丝钉固定和非手术治疗。系统康复分步骤进行,患者治愈康复优良率为78.4%。笔者认为分步骤系统康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

  • 标签: 髋臼骨折 诊断 治疗 康复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总结臼骨折的治疗方法并对结果进行探讨,得出结论臼骨折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 标签: 骨折 髋臼 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跨弓状缘臼四方区解剖钢板,探讨其在复杂臼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跨弓状缘臼四方区解剖钢板治疗18例臼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9.6岁(范围,27~62岁);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3例(累及四方区),T形骨折2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双柱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 d(范围,5~14 d)。患者术前均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充分了解骨折形态。手术均采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并使用跨弓状缘臼四方区阻挡钢板进行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摄标准前后位及Judet位骨盆X线片、CT+三维重建,按照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130 min(范围,100~200 min);术中出血量560 ml(范围,400~900 ml);跨弓状缘臼四方区解剖钢板术中均无需额外塑形,均顺利完成手术。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范围,6~15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骨折复位按Matta评分标准评分,其中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3.3%(15/18)。末次随访时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5.8分(范围,12~18分),其中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1个月后好转;余无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跨弓状缘臼四方区阻挡钢板可以同时固定臼前后柱及四方区,解剖型设计,无需塑形,安全性好,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术后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rTHA)的患者共113例,并连续性纳入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传统器械进行THA(cTHA)的患者共133例。rTHA组男37例,女76例,年龄(62±9)岁;cTHA组男59例,女74例,年龄(60±12)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计算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测量并比较对侧髋关节正常或已接受过置换手术的患者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臼假体的外展角为39.0°±5.5°,前倾角为14.1°±5.1°。rTHA和cTHA组假体外展角(39.3°±2.9°比38.7°±7.0°,P=0.383)和前倾角(13.4°±4.3°比14.7°±5.6°,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Lewinnek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是97.3%(110/113),cTHA组是75.9%(101/133);以Callanan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和cTHA组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分别是94.7%(107/113)和66.2%(88/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THA与cTHA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但cTHA组有23.0%(29/126)的病例双下肢不等长超过5 mm,而rTHA组仅有9.7%(9/93)。结论机器人辅助技术提高了THA中臼假体安放的准确性,提高了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在术后下肢长度恢复方面也更具优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辅助手术 髋臼假体位置 下肢长度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表面置换对臼骨折后骨关节炎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在 2014 年 1 月 到 2017 年 1 月之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 60 例 臼骨折后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 。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 86.3±7.3 )分高于对照组( 64.5±6.3 )分, 对比差异显著,且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 臼骨折后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髋臼骨折 骨关节炎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