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对早孕绒MMP-2及9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HBsAg阳性早孕绒毛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westernblot检测HBV对绒毛组织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HBV感染病毒的绒毛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MMP-2蛋白主要在早孕绒毛EVT胞浆表达,VT、ST及间质有少量表达;MMP-9蛋白主要在早孕绒毛间质、EVT和VT胞浆表达,ST少量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毒组中早孕绒毛组织中两种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HBV降低早孕绒毛MMP-2和MMP-9蛋白表达。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绒毛外细胞滋养细胞 MMP-2 MMP-9 自然流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育龄妇女的心理状况,为乙肝病毒携带育龄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92例乙肝病毒携带育龄妇女进行SCL-90量表的评定,选择100名健康育龄妇女作为对照。结果92例乙肝病毒携带育龄妇女总均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总均分、恐怖、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方面得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对育龄妇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

  • 标签: 乙肝病毒携带 育龄妇女 心理状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30例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再选取同时期来我院治疗的68例肾穿刺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但没有出现HBcAg或者是HBsAg的患者,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高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能够导致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抗结核同时抗乙肝病毒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甲组)20例,观察组(乙组))20例,观察组抗结核、保肝同时加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抗结核同时单纯保肝治疗。结果两组抗结核疗效无显著差异,观察组肝损害程度明显下降,治疗1-2个月时吡嗪酰胺对尿酸的增高程度明显下降。结论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抗结核治疗同时加强抗病毒治疗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肺结核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正>用ELISA法检测重庆新桥医院1993~199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59434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HBsAg阳性12403例,占20.86%,并从1993年22.67%逐年降至1999年18.19%。单独抗HBs阳性9751例,占16.40%。抗HBe阳性15763例,占26.52%,并从1993年41.02%呈逐年减少至1999年13.04%。HBsAg和抗HBe阳性者从1993年0.72%增加至1999

  • 标签: 乙肝病毒标志物 重庆新桥医院
  • 简介:目的探讨在自然条件下乙肝病毒(HBV)阳性的丈夫对其配偶及子女的传播并分析。方法抽取HBV阳性的已婚男性,经调查其配偶及子女均未注射过乙肝疫苗的107个家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其配偶及子女共423人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测分析。结果在丈夫HBV阳性的107个家庭中的配偶及子女虽经长期的密切生活接触,其配偶及子女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仅为10.28%和15.31%,但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阳性率却高达74.77%和71.29%。结论在乙肝病毒阳性丈夫的家庭内,密切生活接触不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但却是可以获得乙肝免疫能力的一个途径。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肝 HBSAG HBSAB 传播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和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01年—2020年12月在我辖区内接受健康体检的250例受检者,根据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参照组(2020年1月—6月)125例受检者采用常规预防措施,试验组(2020年7月—12月)125例受检者采用综合性预防。统计两组1年内患病率,分析两组对疾病的认知度。结果:试验组1年内患病率0.80%显著低于存参照组6.40%;且试验组对乙肝知识的认知度高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对人们进行乙肝病毒综合预防干预措施,能够提高人们对乙肝的认知度,有助于降低乙肝患病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预防控制 患病率
  • 简介:目的:心理干预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焦虑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有焦虑障碍的乙肝携带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焦虑障碍情况以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焦虑障碍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在经过心理干预治疗之后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焦虑障碍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心理干预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 焦虑障碍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结核治疗对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64例,其中合并HBV携带者有179例,无HBV合并的单纯肺结核患者285例,对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能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的患者中有48.6%出现肝损害,而对照组只有20.0%。A、B两组在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更容易出现肝损害。肝功能ALT正常上限值(ULN)采用40U/L较目前临床上采用60U/L更为安全可靠。

  • 标签: 乙肝病毒携带者 抗结核治疗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认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出现的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临床中长期应用干扰素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8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的10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108例不良反应者,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结论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随着剂量累积或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一些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 标签: 干扰素 乙肝病毒 不良反应
  • 简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是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案,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古医藉中亦无此病名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黄疸""胁痛""鼓胀""积聚"等范畴.刘玉宁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从其父刘庆国先生学医,后师从肾病名家杜雨茂、叶传蕙、陈以平教授,学贯中西,尤擅创新,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中西医结结合冶疗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笔者跟随刘师侍诊,现将刘玉宁教授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大家分享.

  • 标签: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治疗方案 继发性肾脏疾病 中医世家 中西医结 现代医学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策略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2年3月我院健康检查中发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1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1:1划入对照组、试验组两组,每组8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实施全面预防控制,对比慢性乙肝发病率和疾病认知程度。结果:1)试验组6个月、12个月的慢性乙肝发病率为1.18%和3.53%,低于对照组的8.24%和11.76%,有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均增高,试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预防控制,能提高疾病认知程度,降低慢性乙肝发病率。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预防控制 发病率 认知程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HBV-DNA含量和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份高水平血清HBsAg浓度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按照HBsAg浓度分组分析其与HBV-DNA及相关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本组100份血清标本中,HBsAg浓度在250~8000IU/mL、8000~100000IU/mL和100000IU/mL分别占65.0%、32.0%、3.0%;HBV血清标志物中以HBsAg(+)/HBeAg(+)模式和HBsAg(+)/HBeAb(+)模式为主;进一步分析显示,随着HBsAg浓度升高,HBeAg、HBeAb和HBV-DNA也相应升高,ALT指标变化较为明显,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高水平血清HBsAg与HBV-DNA含量和HBsAg/HBeAb(二者阳性共存)呈正相关,且与ALT异常率有关,对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血清标志物 乙肝病毒核糖核酸 肝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传统二对半、HBV-DNA的相关性,分析PreS1-Ag检测乙肝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ELISA、PCR的方法对320例乙肝患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前S1抗原及HBV—DNA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的模式下,HBV—DNA、PreS1一Ag的检出率分别为86.9%、85.9%和100.0%、100.0%,两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HBsAg(+)HBeAb(+)HBcAb(+)、HBsAg(+)HBcAb(+)及HBsAg(+)HBeAb(+)的模式下,HBV—DNA、PfeS1一Ag的检出率分别为43.3%、45.9%;47.4%、46.2%;11.0%、11.0%。在HBV—DNA(+)情况下,PreS1一Ag的阳性率为6.8%,HBV—DNA和PreS1一Ag的阳性率也比较吻合。结论PreS1一Ag与传统二对半及HBV—DNA密切关联,能够很好的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及传染性,对于乙肝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前s1抗原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乙肝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时间分辨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所有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探讨乙肝病毒患者检测阳性率情况。结果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法检测乙肝病毒患者的阳性检测率明显优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乙肝病毒患者的阳性检测率(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具有较高的阳性检测率,能够为乙肝疫苗的接种提供依据。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检测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