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近期一些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目标语社会比较关注小说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对译本的评价主要不是其文学性,常常片面地解读中国文学。"这一状况促使部分研究者与读者呼吁:"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选择最值得翻译的作品,构建最好的译文,并对译本进行有效的推介,让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呈现出最佳的状态,被更加‘文学地’加以对待。"

  • 标签: 中国文学 诗学观 文学传统 文学接受 社会比较 译文质量
  • 简介:在这个时代我们在谈论诗人尤其是同一个生存空间的诗人群体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们身后的地方背景和个人命运,想到一个个诗歌文本与“社会学”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尽管这种阅读习惯和思维定式肯定存在着问题,但是在一个愈益消解地方性知识的时代,在人人关注火热繁杂的“现实”甚至公共话题的时候,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诗人群体 《滇池》 差异性 专辑 青年
  • 简介:"九叶诗派"的女诗人陈敬容与郑敏都善于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与中国诗歌传统、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混合熔铸,但两人诗作风格迥异,陈诗是情感丰富的流动的音乐,郑诗则更像富蕴哲理的凝定的雕像。

  • 标签: 主观客体化 客观主体化 诗歌结构
  • 简介: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动员目标、动员主体自身建设和动员方式三方面。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和长远目标出发,走群众路线,民主建党,进行多种方式形结合的全方位社会动员;国民党从阶级利益和战时目标出发,背弃人民,一党专政,以政府命令的单一方式进行社会动员。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社会动员 抗日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