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多源航空影像数据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探索。通过对不同来源的航空影像数据获取方式和特点的介绍,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技术的概述,分析了现有监测技术的局限性与挑战。随后详细讨论了多源航空影像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融合技术在监测效果评价、挑战与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标签: 多源航空影像数据 融合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监测
  • 简介:摘要: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是支撑现代地理学的两大空间技术工具,为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极大助力,因而在近些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其中遥感技术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后,交由地理信息系统予以分析和运算,以其精确化的工作结果,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针对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管理 应用
  • 简介:为了进一步揭示晋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基于SWAT模型,分别模拟了1985年和2006年2种土地利用条件下,2002—2010年气象条件时的年、月水文过程,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年、月的蒸散发、土壤剖面渗漏、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与1985年土地利用相比,在2006年土地利用涵养水源能力较好的林草地减少了,而不透水面积的增加,降低了流域的降雨截留能力和土壤下渗能力,地表蒸散发量和地下水随之减少,而减小的水量则转为地表径流直接汇入河道,其中晋江全流域的蒸散发量、土壤渗漏量和地下径流量年平均减少11.86mm、48.86mm和25.62mm,年平均减少幅度分别为2.23%、11.27%和16.69%,而地表径流量年平均增加76.06mm,年平均增幅为26.12%;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过程效应与年内降水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降雨量越小,蒸散发和地表径流的效应越显著,而土壤剖面下渗和地下径效应则相反。

  • 标签: 水文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 SWAT模型 晋江流域
  • 简介:【摘要】在我国,在页岩气各个开发区井场周围,具有许多村镇、农田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现阶段,对于页岩气开发给土地利用、生物总量所带来的影响依旧没有得到确定,为此,本次对这一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分析、研究,指出页岩气井场对旱地、有林地进行压占,这是在页岩气开发区中土地利用发生改变、生物总量受到损失十分关键的原因,需要给这一区域中的生态环境监管、页岩气的各项可持续性开发给予更多的参照。

  • 标签: 页岩气 井场 开发区 开发情况 土地利用 生物量
  • 简介: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流是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有效方式,在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从自然生态系统流向人类社会的动态过程上具有明晰服务质量、方向和分布特征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及在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及在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 简介:[摘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对于违法用地的发现至关重要,为及时高效的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本文以淄博市为试点,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常态化调查技术体系,探索规范化、常态化调查新模式,发挥土地日常调查对国土资源各项业务的支撑作用。

  • 标签: []土地利用现状 常态化调查 体系建设
  • 简介: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序多、任务量大、成果种类多、要求质量高,所以,如何协调工序、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各种数据、工序间的相互协调以及质量控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 标签: 南京市 土地利用 更新调查 精度控制 测绘流程
  • 简介:在农业资源调查和制图中,如何充分利用卫星象片所具有的宏观性,综合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等特点,是地图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地学和农学等部门应用卫片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系列制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对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国农业资源调查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地图工作者进行农业地图的编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开辟了新的途径。

  • 标签: 土地利用图 陆地卫星 宁绍平原 应用 编制 象片
  • 简介:文章讨论了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的气候变化特点,并运用GIS技术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些对策将促进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国办发[2018]117号)要求,我部研究制定了《落实国务院大督査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奖励实施办法》。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 标签: 自然资源部 计划指标 土地利用 国务院 奖励 印发
  • 简介:利用吉林通榆半干旱区农田站和退化草地站2008年的外场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蒸散和地表水分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尽管两个站点相距仅5km,但农田站的全年总蒸散量比代表自然土地覆盖状况的退化草地站高28.2mm;且生长季两种下垫面的蒸散量较为接近,差异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同时,农田站的年水分收支总量为51.1mm,比退化草地站低35.6%。具体来说,生长季,两个站点的水分收支均有盈余;但在非生长季,退化草地站的水分收支仍有盈余,而农田站则处于水分亏损状态。这说明在半干旱区,代表人为土地利用状况的农田站面临着更大的水分供给压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会加剧该地区的干旱化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水分盈余并不代表地表的水分状况良好。从Prietley—Taylor系数来看,两个站点的Priestley-Taylor系数均远小于1.0,说明在半干旱区,由于表层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实际蒸散量远未达到平衡蒸散量,土壤面临着水分供给的压力。其可能的原因是,对半干旱区而言,尽管水分收支有盈余,但是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土壤孔隙度大,大气降水很容易下渗,并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储起来,使得表层土壤水分供应反而不足。

  • 标签: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蒸散 水分收支 Priestley-Taylor系数
  • 简介: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是各项土地管理业务的数据基础.本研究结合福建省规划数据库审查的实际经验,从规划指标提取方法、关键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利用GIS手段辅助进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指标核查,为规划审批提供数据参考和规划合理性判定提供依据.

  • 标签: GIS 土地利用规划 指标 核查 福建省
  • 简介:台站温度记录中的城市化信号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影响重大并仍存在很大争议,尤其是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区域。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分类的方法,提取了1980~2009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93个气象台站周边10km×10km范围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并按照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对站点进行分类,研究了1980~2009年期间快速城市化站点、中速城市化站点和慢速城市化站点的年和季节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快速和中速城市化站点城市化影响和城市化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全部93个气象站点周边自20世纪80年代起均经历了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全部站点周边的平均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为1.00%a?1;近30年来,各类型站点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快速城市化站点年平均温度贡献率为35.06%,对年平均最低温度的增温贡献率为34.67%,对年平均最高温度增温贡献率最小,仅为18.42%;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中速城市化站点的影响程度小于快速城市化站点,对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贡献率分别为19.35%,22.22%和3.13%。在季节变异方面,长江三角洲区域各类型站点冬季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在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为最低值。

  • 标签: 卫星遥感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热岛 气温变化 增温率
  • 简介: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基础是有合理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支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本文以宁夏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为例,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适合农村发展的土地规划措施,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 标签: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 布局
  • 简介:利用获取的四川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大面积相对准确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建立土地分类的影象解译标志,然后在室内采用人工目视与人机交互式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Quickbird影象分辨率高,但如何提高分类的精度和速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标签: 遥感 GIS 土地利用 安居东禅镇
  • 简介:选取海南岛目前风沙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昌江县西部的昌化地区和海南西部最干旱的地方——东方市八所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20世纪30年代1:50000、50年代1:25000和70年代1:500003个时期的地形图,以及1986年和2000年TM影像图,解译了5期土地利用数据,以此为基础资料,并参考了有关文献,对海南西部沿海地区近8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趋势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结果表明:近80年来,水田和建筑用地一直呈增加趋势;荒草地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变化很小,以后持续减少;风沙化土地呈现低-高-低的变化特征,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林地、旱地表现为由多到少再到多的变化过程,其中林地是20世纪50年代最少,而旱地是20世纪70年代最少;防护林地从无到有到大面积增加.20世纪30—0年代是西部沿海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的时期.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其基础条件,而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则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一直通过正反2个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

  • 标签: 海南西部沿海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风沙化土地
  • 简介:摘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下,为明确常州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量和周边用地的关系,方便分析出入口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对客流的吸引,将车站吸引范围划分为一次吸引范围和二次吸引范围,并据此建立线性方程组与约束条件,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用地发生吸引系数得出的客流计算值与各个车站的实际进出站客流量相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较好的分析车站周边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客流的吸引,为客流预测提供依据。

  • 标签: 轨道交通 线性模型 一次吸引 二次吸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 简介: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和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3期Landsat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和河岸带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带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的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的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的河岸缓冲带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和700~800m河岸缓冲带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的河岸缓冲带范围内,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

  • 标签: 城市河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聚集度 斑块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