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堰塞湖是灾害链的重要环节,对灾害链的演化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本文结合汶川地震典型堰塞湖灾害链实例,分析了堰塞湖在灾害链演化过程中四个关键控制作用:堰塞湖使灾害链加长、提供水源、降低演化条件、扩展时空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堰塞湖灾害链的断链防灾思路:评估、监测预报基础上的应急处置,防治稳定后的有效利用,最终达到灾害链综合防控与变害为利相结合的目标。

  • 标签: 灾害链 堰塞湖 山地灾害 断链
  • 简介:水土流失防治规划是搞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有效地控制和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和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业和其他基本设施建设的生产条件,也是防治洪水灾害、防止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必要途径。

  • 标签: 水土流失 区划 防治
  • 简介:建瓯市简称芝城,地处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全市土地总面积4233.13km^2,人口53.8927,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省辖县级市。根据2011年末遥感调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97.4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39%。2012年我市被列为省Ⅱ类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其上级挂钩帮扶和协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批示和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全力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

  • 标签: 水土保持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 陆地面积 水土流失面积 电视电话会议
  • 简介:近年来,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太湖局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加强流域统筹规划和管理,先后开展了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和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规划编制等工作。针对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重点,全面谋划了流域片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与思路、11个水土保持三级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布局与思路以及到2020年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同时,努力推动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和清洁小流域(小区域)建设等工作。

  • 标签: 水土保持 流域管理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福州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于1983年。现有机关事业编制11名。全市各县(市)区设有水土保持办公室.各多镇均配有专(兼)职水土保持监督员。全市共有水土保持干部136名。

  • 标签: 福州市 福建 水土保持 水土资源 生态环境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表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水土保持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实现山青水秀的宜居环境,在为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过程中贡献正能量。然而随着社会化进程加快,作为福州后花园的闽侯县,各行各业也都得到长足发展,近几年大量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厂房、山坡地开发等项目实施,给闽侯县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建开发项目成为了闽侯县新增水土流失的主体,如何对这些人为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治理,成了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
  • 简介:泉州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25hm2,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本文针对泉州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目标,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分布状况,以及补充耕地资源的途径,以引导土地开发整理方向和结构,形成规模积聚效应.

  • 标签: 耕地 资源 土地开发整理
  • 简介: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面源污染已成为闽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本文对闽江流域面源污染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控制面源污染、减轻其危害的对策.

  • 标签: 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 控制对策 闽江流域
  • 简介:淤地坝建设是治黄减沙的关键措施,为了加快淤地坝工程的修建,需要利用快速的筑坝技术,而快速筑坝中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快速筑坝质量控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快速建筑淤地坝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淤地坝 快速建筑 质量控制 爆破 水力冲填
  • 简介: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日趋严重,缓冲带是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佳措施之一。缓冲带是指建立在河湖、溪流沿岸的各类植被带,包括林地、草地等。本文综述了缓冲带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缓冲带的研究起步晚,存在“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单因素分析较多、多因素分析较少,理论试验研究较多、应用性示范研究较少”的问题。因此,需要扩展和加深这几方面的研究,取得相应的试验研究数据,以利于这一生态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农业面源污染 缓冲带 机理 现状
  • 简介:研究了在侵蚀坡地采用条沟-草块的特殊建植草地方法.在治理后的3个月内,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土壤侵蚀量仅为140kg,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的小区分别减少了823kg、249kg和670kg.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当年土壤侵蚀为1500t/km2,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分别减少了10591t/km2、3514t/km2和7760t/km2;第2年以后,条沟-草块草地的土壤侵蚀量均在700t/km2以下,严重侵蚀区减轻为轻度流失区.治理当年,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85%,能在短期内控制水土流失.治理3年后坡地草被物种由6种发展到16种,促进了良性发展.

  • 标签: 侵蚀坡地 水土流失 快速恢复 草本植被
  • 简介:以强干扰的马尾松林为对照,不同生态修复类型(封育、开挖竹节沟、开挖竹节沟+带状种草)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修复类型的土壤侵蚀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实施生态修复措施的马尾松林分土壤侵蚀强度明显降低,封育马尾松林、竹节沟马尾松林和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土壤侵蚀强度分别比对照低2332t/hm2·a,2414t/hm2·a和2456t/hm2·a。种草竹节沟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封育林土壤水分渗透速率最高,两者均能减小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对水分的涵养效果显著,而竹节沟马尾松林能够增加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总体来看,通过开挖竹节沟和种植灌草等措施对于防治红壤区严重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红壤侵蚀 生态修复 土壤侵蚀控制
  • 简介:文章将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与实际土壤侵蚀模数的比值定义为流域侵蚀控制度,并以王茂沟流域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王茂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的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为2573t/(km^2·a);使用王茂沟流域2004年土地利用图,计算得出王茂沟流域实际土壤侵蚀模数为7413t/(km^2·a),王茂沟流域侵蚀控制度为0.35,造成王茂沟流域2004年流域侵蚀控制度较低的原因是王茂沟流域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坡耕地以及林地面积较少。建议将流域停饨榨制摩作为评价流域水土保持现状的指标。

  • 标签: 水土保持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容许土壤流失量 流域侵蚀控制度 黄土高原
  • 简介:该研究是在欧盟项目EroChiNut框架内实施的,其目的是利用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侵蚀敏感性矩阵以及土地管理和坡度研究土地管理模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首先对不同土地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对土壤流失的影响,其结果用来优化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另外采用LISEM研究耕作方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该研究运用23种作物和10个坡度建立侵蚀敏感性矩阵,它描述的是不同土地利用和坡度的平均土壤侵蚀强度。建立的矩阵可用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扩大其使用范围。

  • 标签: 土壤侵蚀建模 土地管理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