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监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价其对妊娠期子宫肌瘤退行变的诊疗价值.方法选择妊娠合并子宫肌瘤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有临床症状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退行变患者22例作为研究组,将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但无退行变2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C反应蛋白值情况.结果研究组CRP值为(22.06±10.96)mg/L,对照组CRP值为(3.79±1.58)mg/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CRP对早期诊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退行变有重要意义.

  • 标签: C反应蛋白 妊娠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退行性变 诊断
  • 简介:目的提高对膀胱内翻乳头瘤(IPB)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3例IPB的临床资料,29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结果病人术后生存良好,30例获得随访3mo~2a,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IPB是一种少见的尿路上皮肿瘤,预后良好。诊断依赖于膀胱镜检及术后病理检查,TURBT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予膀胱灌注化疗有利于预防复发。

  • 标签: 膀胱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治疗
  • 简介:近来CD4^+CD25^+调节T细胞对肿瘤免疫调节的抑制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都存在CD4^+CD25^+调节T细胞比例上调,机体抗肿瘤免疫力下降。大肠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其发病分子机制已为熟知,免疫机制研究不多,国内尚未见大肠癌与该类细胞关系的报道,现对CD4^+CD25^+调节T细胞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治疗中的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大肠癌
  • 简介:目的:评价MEAD(MIT,VP16,Ara-C,DXM)方案治疗复发及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0例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MEAD方案化疗二周期,MIT5mg/m2/d,ivgtt,d1-2;Ara-C60mg/m2/d,ivgtt,d1-5;VP1680mg/m2/d,ivgtt,d1-5;DXM10mg,im,d1-5.每4周重复.结果:CR5例,PR9例,SD4例,PD2例,有效率(CR+PR)70%,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Ⅲ度以上白细胞减少40%,血小板减少15%.经G-CSF或GM-CSF支持后恢复正常.结论:MEA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 标签: MEAD方案 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 毒副反应 诊断
  • 简介:环氧化酶-2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的反应,在组织中呈诱导表达,与肿瘤、炎症及疼痛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选择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降低肿瘤组织E-钙黏素表达,降低癌细胞的侵}袭,减少癌细胞的浸润与转移。塞来昔布治疗胃癌的临床前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讨论近年来该领域的一些重要进展。

  • 标签: 环氧化酶-2 胃癌 塞来昔布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浓缩腹水腹腔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顽固腹水患者42例,腹水经体外浓缩再回输腹腔。比较回输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体重、腹围、尿量、血浆尿素氮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观察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2例腹水浓缩回输后24h、7d与治疗前相比较体重减轻、腹围明显缩小、尿量显著增加、血浆白蛋白升高、血浆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治疗总有效率为78.57%。发生不良反应33例次,但所有症状均较轻且未经特殊处理均可自行缓解。治疗后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稍升高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轻,操作简便,是治疗难治腹水的一种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方法。

  • 标签: 顽固性腹水 浓缩回输 肝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观察药物与手术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21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等情况.采用利福平和四环素及链霉素联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均采取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3例加内固定治疗.结果(1)21例均有与羊、羊皮、羊肉接触史.本组病例均有发热,多为典型波浪热.腰部疼痛7例,脊柱,四肢大关节及肌肉痛14例,经治疗后均遗有位置固定的腰痛;均有乏力,多汗,食欲减退,消瘦.(2)布氏杆菌脊柱炎病灶除1例为T11~12,余均分布于腰椎.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硬化、增生,新生骨组织中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隙变窄较结核轻,少或无椎旁脓肿形成,无死骨形成.(3)化验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阳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15例+++、4例++、2例+.血沉增快21例,为35~110mm/h.(4)超声检查见肝脾肿大6例,腹腔间隙积液3例.(5)病灶清除后均留标本送病理检查符合布氏杆菌脊柱炎之诊断.(6)对初治6例和复治15例均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药物治疗的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疼痛即刻缓减,2周疼痛消失,血沉开始下降.2~3个疗程血沉恢复正常,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转为阴性.结论布氏菌杆脊柱炎可以通过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联合治疗的同时手术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布氏杆菌 脊柱炎 诊断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LuminalA型乳腺癌的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与绝经的相关,进一步认识该类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回顾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35例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的表达水平(高表达(H)〉50%;低表达(L)≤50%),比较ER、PR的不同表达分组在绝经前后患者中的差异及ER、PR间的相关。结果绝经前LuminalA型乳腺癌ER—H/PR-H表达最常见(63.8%);ERH/PR—L表达在绝经后患者中最常见(51.1%),在绝经前少见(17.0%)。ER、PR的相关在绝经前比绝经后更明显(P值:0.003VS.0.047)。结论绝经前后的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存在ER、PR的不同表达的差异性分布,体内雌激素水平可能是引起差异的原因。

  • 标签: LUMINAL A型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绝经
  • 简介:患者,女17岁。反复进行鼻塞8个月,鼻涕带血2个月,曾多次按“鼻息肉”行烧灼治疗,后仍反复鼻衄,在我校附属医院检查发现前后鼻孔均被肿物所填塞,其中最大一块肿物呈息肉状,由鼻腔顶部的鼻中隔侧突出至鼻前庭,基底宽,直径约4cm,质软,周围较小的肿物均呈暗红色,表面糜烂

  • 标签: 嗅神经母细胞瘤 全身广泛性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主要转移途径包括血运转移、淋巴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有肝、肺、淋巴结、腹膜,少见转移部位包括肺、骨、肾上腺和肾脏。临床上以肾脏转移癌的症状作为胃癌首要症状的病例实属罕见。现在报道一例以间隙肉眼血尿并呕血为首要症状的胃癌并左肾转移的病例,旨在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认识。

  • 标签: 腹膜种植转移 转移部位 间隙性 肾脏转移瘤 淋巴转移 肉眼血尿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对2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误诊情况和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青年肺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误诊率高达72.7%。病理类型以腺癌多见,占40.9%,Ⅲb~Ⅳ期患者高达81.8%,大部分已失去手术机会。结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青年肺癌的认识,重视青年人呼吸道症状,常规行X线胸片,痰细胞学检查,必要时行支纤镜、CT或MRI检查等,以减少误诊,争取早期诊断,早治疗,改善青年肺癌的预后。

  • 标签: 肺肿瘤 青年人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12月的15例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均治愈出院。其病理标本的CD117、CD34、Desmin、Vimentin、SMA,S-10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14/15)、80.00%(12/15)、13.33%(2/15)、53.33%(8/15)、46.67%(7/15)、0(0/15)。术后随访14例,失访1例,随访率93.33%。1例术后1年出现转移而死亡,1例术后3年出现复发,另12例患者存活。结论CD117、CD34抗体的联合检测是确诊食管间质瘤的必要条件。食管间质瘤多发于食管中下段,以相对良l生多见,其生物学行为好于胃肠道问质瘤。食管部分切除术是其主要术式。

  • 标签: 食管肿瘤 间质瘤 免疫组化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线及槲皮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变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VEGF、MMP-9表达对其影响。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分别观察放射线及不同浓度槲皮素作用后24h细胞的侵袭能力的改变。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槲皮素、放射线单独及联合应用后Hela细胞中VEGF、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槲皮素对Hela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P﹤0.05),24小时的IC50值约为120μmol/L。与空白组比较,X线照射24h后细胞侵袭能力增加(P﹤0.01),槲皮素对HeLa细胞的侵袭能力具有抑制作用(P﹤0.01),槲皮素与X线共同处理细胞后,仍具有明显的抑制侵袭能力(P﹤0.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线单独作用后VEGF、MMP-9蛋白表达在一定时间内有增加的趋势(P﹥0.05),槲皮素、以及联合X线组VEGF、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X线照射后宫颈癌Hela癌细胞侵袭潜能短暂增强;槲皮素能抑制X线照射后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机制可能与槲皮素能下调VEGF、MMP-9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宫颈癌 HELA细胞 放疗 侵袭性 MMP-9
  • 简介:目的检测WTI和P53在卵巢浆液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在卵巢良性浆液肿瘤、交界浆液肿瘤和浆液癌各40例中的WT1和P65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卵巢浆液癌中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WT1在卵巢良性浆液肿瘤、交界肿瘤和浆液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5%、72.5%和9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3在卵巢良性浆液肿瘤、交界肿瘤和浆液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27.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T1和P53可能参与了卵巢浆液肿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卵巢浆液性肿瘤 WT1 P53
  •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造瘘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6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根据是否进行预防造瘘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6),观察组患者进行预防造瘘,对照组患者未进行预防造瘘,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相关指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术前和术后7天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淋巴细胞总数,术前和术后5天外周血降钙素原(PCT)水平,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RP、PCT水平及淋巴细胞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外周血CRP水平、术后5天外周血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多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预防造瘘可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和炎性反应,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是一种更加安全的选择。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预防性造瘘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吻合口瘘
  • 简介:目前,对进展期胃癌的根治手术,尽管在淋巴结清扫范围、血管脉络化层面、网膜囊剥离、消化道重建等诸多方面存在争议。以D2为基础的根治远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作为标准术式已被广泛接受。进展期远端胃癌为各部胃癌中最常见者,因此D2或D2+根治远端胃切除为最常见的胃癌根治术式。

  • 标签: 根治性手术 远端胃切除 胃下部癌 吻合术 进展期胃癌 淋巴结清扫范围
  •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romalinteractionmolecule1,STIM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VEGF的相关。方法:收集20例宫颈癌患者的癌变及其正常上皮组织并测量对应肿瘤体积,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TIM1在各病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STIM1与肿瘤病变程度的相关;酶联免疫ELISA方法测定过表达STIM1的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量并分析其与STIM1的相关。结果:70%的宫颈癌组织中STIM1的表达上调,表达量与癌症病变标志物即肿瘤大小相关;STIM1可促进血管内皮因子VEGF的分泌。结论:STIM1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是宫颈癌病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

  • 标签: 宫颈癌 STIM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