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对预后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116例行PCI治疗的病患,随机分组,Ⅰ组62例与Ⅱ组54例患者行相同治疗,Ⅰ组治疗前另行服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24周之后,观察两组患者出现MACCE(心脑血管事件)的情况及血液流变指数、血脂生化指标的变化状况,总结他汀类药物用于患者PCI治疗的价值。结果以他汀类药物配合PCI治疗的Ⅰ组患者MACCE总发生率为4.84%(3/62),明显比Ⅱ组(24.07%)低,P〈0.05;且Ⅰ组术后的血液流变指标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Ⅱ组均高于正常水平,Ⅰ组明显低于Ⅱ组;两组患者血脂生化指标均有所降低,Ⅰ组TC、TG、HDL—C降低比Ⅱ组显著,P〈0.05,LDL—C与Ⅱ组相比则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医师使用他汀类药物为行PCI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MACCE发生率,控制血液流变及血脂生化指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 他汀类药物 术前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病因和诱因,为临床防治AHF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A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老年组(126例)和中青年组(8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诱因发生情况。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AHF患者冠心病(17.24%比72.22%)和高血压病(10.34%比34.13%)病因比例显著升高,瓣膜性心脏病(12.70%比4.76%)、心肌病(35.63%比7.14%)、先天性心脏病(26.44%比5.56%)病因比例明显隆低(P均〈0.01)。在病因聚集性方面,老年组多病因较中青年组多见(39.68%比17.24%),中青年组单病因较老年组多见(82.76%比60.32%),P均〈0.01;两组患者诱因均以感染为最多见,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因构成不同,老年患者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为主,且多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 标签: 心力衰竭 老年人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室晚电位(VLP)的阳性率.方法:采用泰安市医疗仪器研究所研制的SXG-7000VLP记录仪,x、y、z正交心电图双极导联,检测心肌梗死(MI)后3小时至1年不等患者的心室晚电位.结果:80例MI患者中VLP阳性29例,阴性30例.AMI44例中VLP阳性者15例(34.1%),陈旧性心肌梗死(OMI)36例中阳性14例(38.8%),前壁MI28例中阳性5例(17.8%),下壁MI47例中阳性24例(51.0%).结论:相比较而言,以急性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的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为高.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体表信号叠加心电图 CA-ECG 急性心肌梗死 AMI
  • 简介:目的探讨冠脉内支架术的临床效果及小C臂X光机的可行性.方法对1998年5月~2001年6月间在小C臂X光机下60例冠脉内支架植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定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60例患者植入83个支架:DeNovo支架植入48个,Suboptimal11个,Restenosis2个,Bailout2个.成功81个:前降支45处病变植入40个支架,右冠脉29处病变植入27个支架,左回旋支16处病变16个支架;支架植入的成功率98.9%.本组无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严重出血并发症.随访1~36个月,5例再发心绞痛冠脉造影证实,2例原支架植入处再狭窄,另3例无再狭窄,系多到血管病变,其中1例发生心源性猝死.结论冠脉内支架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有效抗凝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是冠脉内支架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冠脉内支架术在小C臂X光机下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小C臂X光机 治疗 冠心病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中年男性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E,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血脂浓度的关系.方法检测244名40岁~60岁深圳男性血清血脂浓度,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ApoE基因.把入选对象按年龄分为40岁~45岁组(32名);46岁~50岁组(118名);51岁~55岁组(68名);56岁~60岁组(26名).结果不同年龄段中年男性血清血脂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P>0.05).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的防治指南对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将人选对象分为高脂血症组(86名)及正常血脂组(158名),两组中最常见的基因型为E3/E3,少见基凶型有E3/FA、E2/E3、E4/E3,未检出E2/E4型.E2/E2+E2/E3基因型频率高脂血症组低于正常血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基因型把入选对象分为E2/E2+E2/E3组(62名),E3/E3组(178名),E3/E4+FA/EA组(4名),方差分析显示3组基因型人群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及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P>0.05);3组基因型人群血清总胆同醇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9,P<0.05),E2/E2+E2/E3基凶型血清总胆固醇浓度较E3/E3基凶型低.结论高脂血症较少发生在E2/E2+E2/E3基因型人群.

  • 标签: 载脂蛋白E类 基因 血脂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手操作在根管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00例急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周脓肿患者分为两个组,其中在接受根管治疗的过程中,A组采用四手操作,护士从术前、术中到术后一直参与其中,B组采用传统护理。结果通过AB两组对照充分的证明四手操作在根管治疗术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根管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根管治疗 四手操作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评价脑心通与西药治疗血管性痴呆(VaD)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至2011年11月30日间Sinomed,VIP,CNKI和WANFANG数据库中关于脑心通与西药比较治疗VaD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手检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的536例患者。结果显示,与西药组相比,脑心通能够:①显著改善痴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5,95%CI:1.12~1.40,P〈0.01);②能够提高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3,95%CI:0.95~1.60,P=0.11);③能够提高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70,95%CI:1.17~2.23,P〈0.01);④能够提高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61,95%CI:0.41~0.82,P〈0.01);⑤能够降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87,95%CI:-4.81~1.07,P=0.21);⑥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5,95%CI:0.38~1.50,P=0.42)。结论脑心通是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的中成药物,其疗效优于西药。但鉴于纳入研究的局限性,建议按照CONSORTS标准设计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一步评价。

  • 标签: 脑心通 血管性痴呆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ICU中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其中复苏成功的患者有40例,复苏失败的患者有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复苏成功组心脏骤停原因中窒息、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所占比重与复苏失败组差异不明显,P>0.05,复苏成功组原发疾病中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衰竭所占比重与复苏失败组差异不明显,P>0.05;复苏成功组机械通气实施率高于复苏失败组,肾上腺素大剂量使用率高于复苏失败组,心脏骤停3分钟内抢救率高于复苏失败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心脏骤停时间都是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该加强对这些因素的控制,最大程度保障心肺复苏效果。

  • 标签: ICU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究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在高血压稳定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高血压稳定患者118例,按照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68)。对照组给予一般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团队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随访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压控制情况,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为8.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0%,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稳定期患者血压水平,还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社区卫生医院和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病管理 稳定期高血压管理 效果分析
  • 简介:硫酸镁用于防治洋地黄中毒、急性心肌梗死和Q-T延长引起的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已达到共识,且日益受到重视。我院自1997~2000年应用硫酸镁治疗非上述因素所致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29例,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硫酸镁 治疗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插入性早搏的心电散点图特征及其形成原理,为快速分析动态心电图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插入性早搏的典型病例,分析其心电散点图形态特征。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功能与轨迹跟踪功能,建立相应的散点图模型。结合实际记录的心电散点图与数学模型特征,总结插入性早搏的散点图特征。结果实际记录的心电散点图与数学模型十分相似。结论插入性早搏的心电散点图特征明显、规律性强。Lorenz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相互配合,不仅可以快速识别动态心电图中插入性早搏的有无及多少,而且可以发现它所引起的干扰性PR间期延长及其延长量。

  • 标签: 插入性早搏 心电散点图 动态心电图 几何画板 数学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前后心电图改变的规律。方法分析28例CABG术前、术后第1、2、3w及1个月后心电图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第1w异常Q波明显增多(P〈0.01),ST段抬高显著增多(P〈0.01),T波倒置或加深显著增多(P〈0.01);2w以后上述改变显著减少。结论冠心病人CABG后由于手术创伤、再灌注损伤等原因致使术后早期出现上述心电图变化,此后逐渐减少至术前水平。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电图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对老年心衰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参考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参考组除了出院时接受健康教育外,同时接受延伸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12个月遵医行为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出院6个月后两组患者饮食、服药以及定期复诊方面依从性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体质量、尿量自测、自我症状记录等方面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出院12个月后观察组各项指标达标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出院后12个月生存质量各个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通过延伸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老年心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延伸护理 老年患者 心力衰竭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分析在不同情况下VEGF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诊断为CHD,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42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75例,应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663.58±109.21)pg/ml和(537.47±29.37)pg/ml](P〈0.05);SAP患者与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患者、UAP患者、OMI患者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VEGF水平明显增高[(537.47±29.37)pg/ml、(663.58±109.21)pg/ml、(544.53±30.60)pg/ml和(463.58±60.12)pg/ml],(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第1天VEGF水平较SAP者无明显升高,但第2、3天VEGF水平较SAP者明显升高。结论不同程度CHD患者中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与心肌缺血,以及缺血的时间密切相关,可能对于患者病情评价存在较大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 血管 心绞痛 心肌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对尿毒症血液透析(HD)者心脏结构、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提高对尿毒症性心脏病(UHD)的综合评价。方法用UCG检测32例HD者(A组)的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并以3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B组)。结果A组有左心房、左心室腔扩大,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增厚,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增加,心脏瓣膜钙化,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心包积液等。结论尿毒症心脏损害表现多样,左心室肥厚(LVH)和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是最突出的特征,心脏超声检查是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最强有力的指标。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尿毒症 心脏形态结构 心脏功能
  • 简介:目的对86例儿童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进行心肌酶谱和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心酶谱异常69例,阳性率80.02%,尤以CK、CK-MB升高显著。CK>1000U/L有17例;重症肠炎、败血症、有机磷中毒各2例,1例溺水、10例有机氟中毒(其中2例CK高达19855U/L和17500U/L、CK-MB高达257U/L和175U/L)。心电图检测65例,异常55例,阳性率84.61%(其中各种心律失常占69%,ST-T改变占31%),4例严重心律失常,败血症、重症肺炎各1例,均合并高血钾,2例有机氟中毒。这4例的CK都>1000~U/L。结论MODS儿童其心脏损害是严重的,CK、CK-MB同时升高对心肌损害具有特异性,心酶谱和心电图可作为预测心脏损害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儿童 多脏器功能障碍 心脏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80例,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儿科护理,循证护理组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肺部口音消失时间以及护理前后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循证护理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肺部口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心功能评分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护理前改善(P〈0.05),循证护理组护理后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循证护理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提高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临床治疗疗效,改善心功能。

  • 标签: 小儿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循证护理
  • 简介: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study)又称非实验性研究(non—experimentalstudy),是指没有加入研究人员的任何干预(试验的或其他方面)措施,允许事件自然发展的研究过程^[1]。医学研究中有很大部分是观察性的研究,多用于评估教育项目和研究可能造成疾病或损害的危险因素,由于人的内在特点或实施条件涉及医学伦理等原因,这类研究通常不能实现随机化。因此,与随机对照试验相比,观察性研究更容易受到偏倚风险影响,发生选择性偏倚的风险大于实验性研究。

  • 标签: META分析 评价工具 随机对照试验 实验性研究 选择性偏倚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