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去年秋冬之间,趁到台北举办个展之便,回大陆一行,发觉所谓“架上绘画消亡论”甚嚣尘上,许多艺术家都在谈论这个问题。有好奇的,有忧心的,有不知所措的,有肯定架上绘画的价值而坚持创作的,亦有不屑画架和画笔而迷情于装置或行为艺术的。国内艺坛的空前活跃,自然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思想混乱,我遇到不少感到自己无所适从的艺术家。

  • 标签: 写实绘画 天地 质量 技法 架上绘画 行为艺术
  • 简介:一、设计中的“视觉思维”设计作为一种造物行为,与其说是外在的一种实践操作活动,毋宁说是人内心世界的外在显现。设计中任何一个好的创意都是思维通过视觉的方式进行良性运作的结果。较之传统思维方式,这种“视觉思维”的方式具有直观、形象、丰富的特点,是学生进行视觉表达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然而,“视觉思维”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创意思维”:后者是一种求异或发散思维,它强调独创性以及对旧有格式的突破;而前者是一个由“物”到“形”的转变过程,它集观察、思维与表现于一体,更强调视觉观察过程中意义连接与建构的能力。

  • 标签: 视觉思维 设计创意 创意思维 视觉观察 操作活动 传统思维方式
  • 简介:风景画的思考———雷颖和玛瑞娜·格德斯汀的作品[美]雷颖董智慧王晓霖译“艺术家创造一个充满观念的空间”———威廉·德·库宁作为一位美国风景画家,象任何风景画家一样,我对于那些曾经哺育过并至今仍滋养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很关注。但我更加重视那些本土以外的...

  • 标签: 风景画 现实主义 中国山水画 作品 艺术家 绘画
  • 简介:张公者:这个展览虽然规模不大,但它的意义和价值很大。首先是在文字学方面。八巴文虽然没有广泛的使用,但是在人类文字创造的历史当中也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次,也证明文字是完全可以重新创造出来的。这种没有经过文字演变而直接造出的文字,很可能在以后的人类文字使用方面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许可以得到人文等科学的借鉴。

  • 标签: 八思巴文 内蒙古 纪要 篆刻 北方 文字学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末,列斐伏尔以战后法国社会剧烈变革为蓝本.预见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智能化的都市社会。继列斐伏尔之后,在新世纪之交,包括贝尔纳·斯蒂格勒以及奈格里在内的一系列西方著名学者指岀,马克当年在《大纲》中预言的工业生产力的“普遍智力化”之可能性在今天已经发展为“完全自动化的资本主义”[FullAutomatizationCapitalism].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列斐伏尔 智能城市 问题域 工业生产力 60年代
  • 简介:本雅明·布赫洛所著的《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到1975年间的欧美艺术评论集》一书是一本新前卫艺术史的研究性文集,也是西方20世纪末研究新前卫艺术史的最重要文本之一。笔者通过对此书的研究,分析布赫洛的理论来源与倾向,进一步剖析布赫洛的理论,厘清其与彼得·比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和"情境主义"等的关系。

  • 标签: 本雅明·布赫洛 新前卫 文化工业 理论倾向
  • 简介:引言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性《日常生活批判》和《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是列斐伏尔的早期代表作,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中人的异化做了深入的揭露。在这一揭露中,“日常生活”与“日常性”被认为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前者是现代社会单调乏味的、机器般的、有节奏的日常生活[everydaylife],后者是古代社会的、喷涌的、具体而丰富每日生活[dailylife]中的日常性。

  • 标签: 列斐伏尔 建筑设计 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 日常生活批判 眼光
  • 简介: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和吉姆·戴恩(JimDine)都是成功于60年代,至今依然活跃于画坛,且迭有惊世佳作的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他们都是60年代波普运动的健将,40多年来都能驾驭着艺坛迭变的潮流,不断表现出惊人的创作力,至今未见衰疲。他们各有独到的写实描绘技巧,但却以非写实的艺术形式名世。不论是戴恩以新达达((Neo—Dada)的行动绘画问世于前,

  • 标签: 素描作品 60年代 艺术形式 艺术家 写实 绘画
  • 简介:20世纪80年代生人,是极富标志意义的一代。他们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之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成熟于我国加入WTO的21世纪。从历史角度比较,他们是最具有改革开放特征的一代,由于出生、成长在一种全新的时空状态下,他们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前数代人极具区别性的特征。可以说,正是从他们开始,我们的社会在许多方面从“前喻文化”阶段逐渐过度到“后喻文化”取代“互喻文化”的时期。青年文化对社会的“反哺”功能增强了,社会青年化的步伐大大加速。

  • 标签: 青年文化 世俗化逻辑 价值观念 社会心态 生长环境 表现形式
  • 简介: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现居英国伦敦的女画家波拉·雷哥(PaulaRego),以色粉笔画见长,不但国内艺术圈对她的作品较为陌生,且在美国也鲜为人知。虽然她在80至90年代间,已成为英国马波罗画廊(MarlboroughGalleryLundon)的代理画家.但在1977年,始为纽约马波罗画廊介绍给美国的观众,一个以色粉笔的媒体的崭新面孔照亮了美国画坛。她画中人物的强有力的造型,

  • 标签: 色粉画 戏剧性 传导 生命 90年代 女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