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滕固作为民国期间重要的美术史学者,在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上曾受到学界巨擘梁启超的启示与影响,深化了他对美术史料搜集、研究方法和学术观念等方面的认识。但目前学界由于在梁、滕二人具体会面时间上缺乏确凿性研究,导致无法正确认识梁启超究竟在哪些学术层面上影响了滕固,是早年的“进化论”史观还是1920年代初期特定的文化史学思路呢?研究二人会面时间对于认识滕固留日中期学术思路转向和留德学习都是有所裨益的。通过考辨,滕固与梁启超最早会面时间应在1922年8月中旬左右。

  • 标签: 梁启超 滕固 “进化论” 文化史学
  • 简介:在日益工业化与商业化的当代世界,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把握愈加趋于功用化。时间的功用化既是资本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伴随着人类主体中心主义的加剧而日渐彰显。贾樟柯的《无用》与蔡明亮的《行者》向我们展示了时间那业已逐渐被我们遗忘的面向,在这两部短片中时间以“无用”以及“缓慢”的特征出现,挑战了我们日益墨守成规的观影经验,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时间和生命的重新思考

  • 标签: 时间 无用 贾樟柯 蔡明亮 缓慢
  • 简介:节气民俗的形成与人类对自然物候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时间观紧密相关,表现为岁时节日的民俗活动。民俗活动的背后,往往是对时序节律的一种文化选择与秉承。在晋中黄土文明背景下,对介休三月三源神庙会、寒食节、一百五与清明节等几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考察中,其背后依据纠合着不同的历法系统,蕴含着晋中一带的水文化、敬土迎新及祭祀等传统。这凸现出节气民俗在时间观念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三种类型,反映了以介休为范例的晋中地区人们对时间节序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认同,体现了晋中人们对黄河流域一带自然物候及生产生活的认识,呈现了不同时间观念相互交织的黄土社会。

  • 标签: 节气民俗 时间观念 文化选择 黄土社会
  • 简介:黎小锋:我们一般倾向于在一个时间段里面同时做几个题材,比如说,在2000年前后,同时做《我最后的秘密》《夜行人》《无定河》。《夜行人》持续三年。《无定河》前后有四年,《我最后的秘密》前后持续了七年。在前面三个片子完成以后,我们同时又开始后面两个片子的制作,《遍地乌金》是2008到2011年,

  • 标签: 时间 炼金术 纪录片 《夜行人》 无定河 秘密
  • 简介:当代中国艺术中的宗教精神体现出三种形态及其相应的可能性:其一是对中国传统“审美代宗教”的创造性转换,体现为新的修身或修性的方式,这些艺术家并没有某种明确的佛教和禅家身份,但是通过修禅一般的劳作,把创作的生活和虚无感结合起来,以新的工作或者工夫的方式来做艺术品,体现出一种经过转换的新的平淡意境。其二是中国的基督教艺术,这是少数基督徒艺术家自觉以基督教信仰为理念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 标签: 基督教艺术 宗教精神 中国艺术 自由感 创造性转换 基督教信仰
  • 简介:西方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卡塔西斯”的心灵自由。“卡塔西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认识历吏必然的“卡塔西斯”,二是超越历史必然的“卡塔西斯”。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天理昭彰的情感释放。天理昭彰的情感释放有两个方面内涵:一是现实因果机制或人事逆转的善恶报应;二是超现实的报仇雪恨。

  • 标签: 中西悲剧 悲剧精神 审美风格 历史必然 现实报应 超现实报仇
  • 简介: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及至1990年代,无论是对“革命历史”的建构,对当代战争的书写,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军旅文学始终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包裹之下,借助于政治话语的强势表达,建构起了崇高、壮丽的美学风格和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传统。然而,当我驻足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军旅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这种线性的历史发展逻辑却不能不让我滋长出一种怀疑与反思的情绪。

  • 标签: 军旅文学 长篇小说 生活质感 个体叙事 自由伦理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本文首先围绕阿塔利《噪音》之中对当代音乐的重复网络的分析展开论述。虽然他对“囤积”之时间性悖论的提示颇有启示性,但其整体理论框架无法真正阐释重复音乐与主体性之间的关联。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对第一种时间综合的论述带给我们另一条理解线索。借助于重复中“析取”差异的“凝缩”和“凝思”的活动,时间性得以摆脱种种空间化的框架纯粹展现自身,而主体性也得以在聆听的真实经验之中不断生成。

  • 标签: 重复 凝思 凝缩 时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