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正>JoseDonoso.CasadeCampo,Barcelona,SeixBarral,1978《别墅》,何塞·多诺索著,西班牙巴塞罗那塞依克斯·巴拉尔出版社出版,1978年。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的十年间,拉丁美洲文坛出现了一股新小说浪潮,被

  • 标签: 别墅 拉丁美洲 新小说 巴塞罗那 西班牙 六十年代
  • 简介:明嘉靖年间,浙江钱塘有一位书生洪楩,其祖上就是有名的志怪笔记《夷坚志》作者。在家学影响下,他从小好读书,喜爱俗曲与讲唱文学,在茶楼、酒馆、戏场的留连忘返中,注意到说书艺人手中的那些说唱底本,好些竟是前代宋元旧篇,他留意搜罗这些"说本",利用当时便利的书坊印刷条件,陆续将其编成的

  • 标签: 清平山堂话本 讲唱文学 小说 故事 志怪 作品
  • 简介:通过"诗性功能"这一概念,俄罗斯形式论学派首次将"功能"这一方法论范畴从语言学成功地引入文学学。受其启发,布拉格学派的扬·穆卡若夫斯基提出了"审美功能"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将文学的功能研究从语言层拓展至审美层。比较"诗性功能"与"审美功能"这对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差别,这些差别归根结蒂根源于两派文学功能观的不同。

  • 标签: 诗性功能 审美功能 布拉格学派 扬·穆卡若夫斯基
  • 简介:在当代日本文坛,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刮起了雨股强劲的旋风,以其忧伤的、优美的、文采斐然的一系列作品,席卷了日渐枯寂的日本文坛,把日本的纯文学由萧条的低谷推上一座惊人的顶峰,引得无数青年男女如痴如醉。这两位作者,一位是1949年出生的村上春树,他的《挪威的森林》、《跳!跳!跳!》(又译《青春的舞步》)、《听风之歌》在译介到我国之后,亦引发了不少的宏论和惊叹。另一位女性,就是1969年出生的吉本芭娜娜(一译吉本香蕉)。从1987年至今,吉本芭娜娜共推出《厨房浪漫》、《月满中天》,《月梦花影》、《情海泡沫》、《心间圣所》、《小城别恋》、《预感凄凄》等一系列精致工巧的小说,一跃而为文坛上的灿烂夺目的明星。既引起了世人瞩目,数百万日本青年对她的小说欲罢不能,爱不

  • 标签: 一个女人 文采斐然 青年男女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 月满
  • 简介:<正>“欢乐”往往和“幸福”紧密相连,寻求幸福和欢乐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文学作品中常常描写的内容。古往今来多少人常谈“欢乐”,但每个人对它也都有自己的理解,真正的欢乐是什么,它又以何而来?苏联当代作家祖巴文在《欢乐》这部作品中,笔触细腻、朴实无华地通过对一个青年的家庭变异和社会际遇,再次提出并且深入地探究了这一问题。小说主人公格里沙是在苏维埃老一辈的工人熏陶下出身于红军干部家庭的八年级学生。他温厚正直、无忧无虑,刚刚开始思索生活,刚刚开始倾听生活的纷扰的脉搏,并以充满了稚气的心情接受它

  • 标签: 中篇小说 每个人 当代作家 家庭 文学作品 集体宿舍
  • 简介:学术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立和全世界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成形可以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提出、得到初步拥护到遭遇部分人反对,其间的论争过程正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术创新的过程。反对中国学派的提法其实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做法,其结果是使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仍然处于学科上的“失语”状态。在欧洲,法国学派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学科意识才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法国学派的建立,因此,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是完全必要的。中国学派的提出并不就等于完成了学术创新,还必须找到学术创新的路径。中国学派提出的“跨异质文化”、“跨文明”、“失语症”、“变异学”、“文学的他国化”、“西方文论中国化”等命题正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路径,也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表现。学术创新既不能排斥西方,也不能排斥中国,要以我为主在现实的基本问题上找到学术创新的基本点,同时,在学术方法上要有创新。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全球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不仅是对比较文学的贡献,同时,在创新思路和方法、路径上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第三阶段 学术创新
  • 简介:在世界诗歌史上,有太多的诗人描写过情侣的分离以及分离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景。而把情侣间的分离比作天体的运动和圆规的牵连,恐怕是属于以“巧智”取胜的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独特之处了。

  • 标签: 英国 玄学派 多恩 《别离辞:节哀》 诗歌 意境
  • 简介:当下,对以扬·穆卡若夫斯基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文论的译介与研究,是我国外国文论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特别是俄苏学界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俄苏学界对布拉格学派文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总体规模不如欧美,但因为其悠久的文论研究传统,加之与布拉格学派之间存在历史及学理上的密切联系,所以他们的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对俄苏学界不同历史时期在穆卡若夫斯基文论研究上的几部颇具代表性的文本进行考察,并结合欧美的研究现状,对俄苏学界的布拉格学派文论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 标签: 布拉格学派文论 扬·穆卡若夫斯基研究 回顾
  • 简介:针对女人在父权制下主体地位的丧失以及女人系谱在父权制下缺席的现象,伊丽格瑞以批评弗洛伊德有关女性性欲的两种有限模式为发端,提出了"双唇"的意象来对女人性欲形态进行肯定的建构,以展现女人系谱的缺失来呼唤女性话语的实践,以此走向女人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之途.这是在象征秩序领域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的呼吁和探索.

  • 标签: 露茜·伊丽格瑞 法国 女性主义 自我发现 心理学 性欲
  • 简介:2012年11朋7日12时50分,法国巴黎德鲁昂饭店,龚古尔文学奖评委迪迪埃·德库安宣布:在第二轮投票中,法国作家热罗姆·费拉里的小说《罗马衰落的训诫》(LesermonsurlachutedeRome)以5票的得数,荣获本年度龚古尔文学奖。

  • 标签: 获奖作品 龚古尔奖 训诫 罗马 龚古尔文学奖 评介
  • 简介:由劳伦·鲁尔·麦克斯韦撰写的专著《美洲小说的浪漫主义改写》以五部美洲后殖民小说为例,阐释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美洲后殖民小说写作的影响。不同于传统的后殖民文学研究方法,该著作首次从比较文化研究和后殖民研究的视角,选择性地研究了不同地域、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的五部美洲后殖民小说,发现了美洲后殖民时代小说中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反复借用和改写,进一步说明了英国殖民对美洲文学、文化乃至政治的深远影响。

  • 标签: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美洲后殖民时代小说 后殖民研究 比较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