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米德尔契》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塑造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形象,各个栩栩如生、生动真实,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等手法剖析了作者的人物塑造艺术,并以对多萝西娅、卡苏鹏、利德盖特等多位人物的分析来展示《米德尔契》描写的复杂社会关系下的人物魅力。

  • 标签: 《米德尔马契》人物 塑造
  • 简介:印度当代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在作品中关注印度的庶民境遇,传递庶民的诉求,以此获得了国际声誉。然而他的小说在批判印度社会种种弊端的同时,却对影响庶民命运的全球资本主义保持暧昧。他赋予庶民言说的权力,似乎成功建构了觉醒的庶民形象,但这种觉醒也带有悖论色彩,因为他不但未能充分认识庶民困境的根源,而且表现出与全球资本主义合谋的倾向。因此,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作家,阿迪还需要进一步扬弃他的书写策略。

  • 标签: 阿拉文德·阿迪加 《两次刺杀之间》 庶民 觉醒 阶级 悖论
  • 简介:萨拉戈的长篇小说可以被视为一篇"政治寓言".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异想天开地让伊比利亚半岛脱离欧洲大陆,浮向南非与中美洲之间靠近拉丁美洲的大西洋中的某一点,其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中心"与"边缘"的两元对立,而且显现了萨拉戈文化情结中的后殖民意识.

  • 标签: 萨拉马戈 《石筏》 “中心”与“边缘”
  • 简介:《百慕大》是维尔早期比较有名的一首诗歌,在诗中诗人表现了对伊甸园的追寻主题:对美好的乐园的向往和对基督教传统的沉思。本文通过对诗歌中文学典故的探源,认为《百慕大》一诗中对乐园的求索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待生活与社会的怀疑、矛盾的态度,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只有信仰上帝、理解上帝的意志,才能到达真正的乐园。维尔以一个清教徒的矛盾心态,构想出了一幅理想中的俗世伊甸园。

  • 标签: 马维尔 《百慕大》 乐园 矛盾
  • 简介:<正>弥尔顿《失乐园》(1665)第二章写撒旦听说上帝创造了世界,决定去一探虚实。第三章,他来到了地球,有这样三行诗。诗人把撒旦比作一只雕,从喜马拉雅山飞下,想飞向印度去猎取食物,但

  • 标签: 弥尔顿 十七世纪 失乐园 作家 英国人 人文主义
  • 简介:《卡拉佐夫兄弟》中的偶合家庭与巴赫金的有关见解陈思红《卡拉佐夫兄弟》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作品,为他的创作打上了句号。这部杰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也代表着他的最高成就。关于这部巨著,可谈的方面很多,我在这里只想谈谈作品中偶...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巴赫金 狂欢化 家庭 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 简介:<正>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五日是埃尔温·施特里特诞辰七十周年,我写这篇文章以资纪念。在民主德国文学中,施特里特可说是仅决于安娜·西格斯的重要小说家。这里,我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爱好者介绍这位作家。我们在本文中从几个方面考察他在民主德国文学中的地位。一方面,这个题目要求我们集中研究作家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成就,因为只有这种成就才能决定一个作家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作家不能孤立考察,而要联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

  • 标签: 创造者 本质意义 历史意义 根本问题 教条主义者 沃尔夫
  • 简介:李彦数十年“为新移民女性立传”的独特价值,在于以“内倾式”书写女性的“命运之变”“灵魂之痛”,其生存浮萍与精神脊梁之悖论,构成内在生命真相的多样性。她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与母女关系的追问更富有探索性。《嫁得西风》与《海底》等作品,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 标签: 新移民文学 女性经验 《嫁得西风》《海底》
  • 简介:笔者最早见到诗人马启代是在2013年的夏天,那年北上青岛游玩路过济南,有幸拜见了一些诗人,启代是笔者见过印象深刻的一位。他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有着齐鲁大地人的热情、豪爽和真诚。那年的夏天异常炎热,启代和野雪驾车让笔者领略了传说中的济南夏天。汩汩而出的趵突泉水、透人心脾的茶棚香茶、幽静渺远的小寺庙、接天莲叶的大明湖、湖上的冲舟翱翔……让笔者感受到的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北方汉子。而事实也正是

  • 标签: 北方汉子 齐鲁大地 真性情 湖上 山东人 秋风秋雨
  • 简介:审视乔治·爱略特有关艺术消费的互动影响性、克己均衡性、流动生机性三方面与约翰·拉斯金在此的共同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爱略特小说艺术思想的保守性。讨论两者的消费伦理和谛视内在审美,意在探索其保守主义的道德逻辑;这为研究和再现爱略特小说的消费意识提供了一种道德思想的重要依据;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经济等级矛盾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拉斯金的经济作品揭示爱略特小说的伦理义务观,旨在论证其消费经济观作为社会和政治机制的自然模式,不失为在经济停滞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这是审视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视角之一,亦是拉斯金经济学著作对文学影响性研究的补强。

  • 标签: 乔治·爱略特 约翰·拉斯金 艺术与消费 财富与道德 劳动与享受
  • 简介:摘要:通过比较金莲与傅爱毛的作品,勾勒出宁夏西海固与河南中原不同地域文化的轮廓,对两地文化进行共时性研究;从民俗宗教视角切入,旨在展现现代性给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影响,强调现代性及其同质性带给普通下层民众的冲击,使人对不同地域的现代性困境产生一定的思考。

  • 标签: 马金莲 傅爱毛 民俗宗教 现代性
  • 简介:我一眼就能认出这位女清洁工,无神的眼睛里/挂着春天的沙子她干瘦,焦黄,头发干枯,手指粗糙,木然/一直推着拖把给社会擦拭污垢"她有残疾的丈夫,或病重的婆婆,还有还有/需要上学吃饭的孩子?……"或者这些都不是,她每天十二小时以上的劳动/只兑换别人四分之一的钞票那些叫正式工的人,清闲,光艳,都像管理者/不断把干净的地方反复弄脏

  • 标签: 人文关怀 唐宋诗 诗圣杜甫 一切时 诗歌领域 悲悯情怀
  • 简介:20世纪上半期的布尔人作家波斯曼是南非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弗京路》以两次布尔战争为大背景,通过草原故事能手夏尔克·洛伦斯大叔之口,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非西北边境的马里科镇布尔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全面反思并批判了布尔人的宗教、道德和历史。在形式上,通过不可靠叙事人夏尔克·洛伦斯在不同时空间穿插变换,从而在叙述人和作者之间制造一种不确定的距离感,使作者能够游刃自如地对布尔民族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

  • 标签: 南非英语文学 波斯曼 《马弗京路》 不可靠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