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远视性屈光参差,往往伴疲劳,度数较高眼易于形成弱视。为了避免屈光参差配镜后出现不适,往往会选择远视眼欠矫,使其长期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屈光术后早期可出现假性近视。本例20岁女性患者采用自体角膜基质透镜移植矫正远视,术后经过规范的训练,在短期内左眼功能改善,裸眼视力快速提高,双眼功能恢复正常。

  • 标签: 远视 角膜移植 角膜基质 移植,自体 屈光参差 视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在急性光诱导小鼠视网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将30只雄性ICR白化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光损伤组和小胶质细胞清除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光损伤组在15 000 lx白光下照射20 h;小胶质细胞清除组在白光照射前先持续5 d腹腔注射小分子抑制剂PLX5622,随后经15 000 lx白光照射20 h,继续注射3 d PLX5622后于次日取材。所有动物在取材当日,先运用视网膜电图(ERG)检测视网膜功能,随后摘取眼球,OCT包埋眼杯,进行冷冻切片,或者剥离视网膜。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染色等方法观察小鼠视网膜损伤程度及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运用15 000 lx白光照射白化小鼠20 h,可获得视网膜功能损伤和光感受器凋亡的稳定模型。ERG反应的a、b波振幅统计结果显示,光损伤组光感受器和双极细胞出现功能障碍,且TUNEL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多(P=0.035),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亦明显较多(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清除小胶质细胞组外核层和外网状层的小胶质细胞较光损伤组少(P=0.027),CtBP2信号和PKC-α信号较强,外节长度维持在正常水平(P<0.001),但ERG反应b波振幅和TUNEL阳性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除小胶质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减少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并挽救视网膜功能。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光损伤 变性 光感受器 免疫激活 视网膜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与乳房诊触诊模拟系统应用于医学生乳腺外科临床见习中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10名学员分为试验、对照两组,每组再分为5个亚组。试验组见习前结合教学大纲设计乳腺外科5种常见病的SP剧本并对教员培训。见习时首先串讲疾病诊疗特点,随后5个亚组分别针对上述不同病种的SP采集病史,对乳房诊触诊模拟系统上对应的病变查体。查体中SP对学员的提问做出应答。对照组见习时同样先串讲上述5种疾病,随后5个亚组分别针对在院具体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与查体。通过病历书写、理论考核、体格检查考核及学员评价分析教学效果。采用SPSS 26.0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两组在理论考核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通过对SP进行病史采集,其病史采集信息全面、采集过程流畅,特别是在主要症状及其特点、诱因、加重缓解因素、伴随与鉴别症状等方面正确率高于对照组。通过对乳腺诊触诊模拟系统进行体格检查操作,试验组在乳房、乳头及腋窝淋巴结触诊的正确率方面高于对照组。学员教学评价分析提示,试验组教学效率提高,学员满意度提升(满意率:92.73% vs. 76.36%)。结论将SP及乳房诊触诊模拟系统相结合应用于乳腺外科见习教学,既可保护临床患者的隐私性,又可提升教学效果,可在乳腺外科的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标准化病人 乳房视诊触诊模拟系统 乳腺外科 见习
  • 简介:摘要近年我国眼光行业已经由从单纯验光配镜向基层眼保健发展,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需求也随之增加。通过对我国不同城市验光配镜中心的眼光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调研,发现我国眼光行业从业人员存在涉及人员广、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明显等特点。为解决我国光师紧缺的现状,提出应结合我国现有眼光教育体制的特点,以规范发展眼光继续教育的模式及内容为核心,提高我国眼光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加具有光师技能水平的专业人员数量,从而提高我国眼光行业的专业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71-87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物变形类型及玻璃体切割术后物变形改善程度,并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物变形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或翻转内界膜瓣填塞眼内消毒空气或硅油填充治疗的患者共29例(29眼)。手术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使用M-Charts对视物变形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测量患眼垂直视物变形评分(MV)、水平视物变形评分(MH)及其平均值(M-Score)。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来比较患眼手术前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阶段MV和MH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研究BCVA与物变形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检测IMH物变形为枕形失真的患眼22眼,病程小于6个月有21眼;不规则形失真的IMH患眼7眼,病程小于6个月有2眼。术后任一时间点MV较术前都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265,P<0.001);术后任一时间点MH较术前都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07,P=0.002)。手术前后各时间点MV与MH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M-Score与BCVA(logMAR)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0.360,P=0.055)。结论:病程小于6个月的IMH患者物变形类型以枕形失真为主,病程大于6个月的IMH患者物变形以不规则形失真为主;IMH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显著改善了物变形,恢复功能;物变形可以作为评估IMH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

  • 标签: 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物变形 M-charts 光感受细胞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镜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外镜下ACDF。术后行临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以患者的Odom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19个节段)的手术用时为(100±6)min(80~160 min),术中出血量为(75±10)ml(40~150 ml)。椎间盘融合比例为19/19。1例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声音嘶哑,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3±1.7)个月(3~27个月)。术后3个月的Odom评分结果表明,非常满意12例,满意3例。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JOA颈椎评分为(15.8±0.2)分,高于术前的(13.3±0.4)分(t=5.8,P<0.01)。所有患者术后的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外镜下行ACDF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疾病 颈椎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外视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PEP)进展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PPEP进展为PNV者17例(17只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干预治疗。比较患者确诊为PPEP及PNV后的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区脉络膜厚度(CMCT)。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患者由PPEP转化为PNV的病程为(23.18±4.13)个月。PNV者的视力(BCVA,logMAR)为0.08±0.08,较PPEP患者视力(0.03±0.05)差(t=2.226,P=0.033)。PNV患者的CMCT(372.12±33.28)μm与PPEP患者CMCT(369.35±34.84)μ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814)。PNV患者的BCVA与CMCT、病程及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PPEP可直接进展为PNV,转化后的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转化的具体机制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进展 特征,临床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类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口咽鳞状细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PSCCs)发病率的关联性已得到证实。最新发布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癌症分期手册中建议将HPV的表达情况作为OPSCCs分级分期的重要指标之一。与HPV阴性的OPSCCs相比,HPV阳性的OPSCCs在病因学特征、流行病学表现及病理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且2种OPSCCs对标准放化疗治疗的反应不同,HPV阳性的OPSCCs患者预后更佳。同时,亚洲地区HPV相关的OPSCCs的发病情况、相关疾病预后因素与欧美地区存在区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新型的长链非编码RNA(ncRNA),具有共价闭环的特征,不受RNA外切酶影响,相较线性RNA更加稳定。研究表明,circRNA在调节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小分子RNA(miRNA)的海绵效应、调控基因剪接和转录、充当自噬调节剂与RNA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翻译蛋白质等重要作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类型,约占所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病例的90%,PTC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复发率高,预后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ircRNA在PTC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表明circRNA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功能及其在该疾病中的治疗意义。

  • 标签: 环状RNA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成像(CEUS)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侵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PTC的198例患者(227个结节),男94例,女104例,年龄(47.06±15.33)岁,年龄范围为22~69岁。术前分别行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比较常规超声和CEUS诊断PTC被膜侵袭的效果。结果227个癌灶中,150个为侵袭性,77个为非侵袭性。常规超声检查时,非侵袭组(非侵袭性癌灶)和侵袭组(侵袭性癌灶)的病灶大小、边界及造影前病灶附近被膜是否连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检查时,非侵袭组和侵袭组的病灶动脉期灌注模式、造影后病灶附近被膜是否连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造影后病灶动脉期向心性灌注、病灶附近被膜不连续与被膜侵袭相关。CEUS诊断灵敏度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CEUS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常规超声。结论CEUS对PTC被膜侵袭的检查较常规超声具有更高的评估价值,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被膜侵袭 常规超声 超声造影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1 025例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据患者身高体重换算BMI并依此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4 kg/m2)和超重及肥胖组(BMI≥24 kg/m2),比较不同BMI组PTC患者临床病例特征的差异,探讨BMI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将其中行BRAFV600E及TERT基因检测的342例PTC患者与不同BMI组进行比较,探讨BMI与BRAFV600E及TERT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正常体重组591例(57.66%),超重及肥胖组434例(42.3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与PTC患者性别、年龄及桥本氏甲状腺炎有关,超重及肥胖者组男性(P<0.001)、年龄≥55岁(P<0.001)者更多,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更少(P=0.045)。BMI与双甲癌、多中心病灶、肿瘤直径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BMI为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数目>5的保护性因素(OR=0.947,CI95%=0.900~0.997,P=0.037),BMI与PTC腺外侵犯无相关性。BMI与不同性别PTC患者的肿瘤直径、双甲癌、腺外侵犯、LNM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关系。BMI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相关(P=0.044),与TERT基因突变无关(P=0.516)。结论BMI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及BRAFV600E基因突变有关,但与PTC肿瘤侵袭性无明显关系,不建议针对超重或肥胖的PTC患者采取更加激进的治疗方式。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体重指数 肥胖 肿瘤侵袭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高细胞亚型PTC(TCV-PTC)、靴钉亚型PTC(HV-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明确的21例TCV-PTC和10例HV-PTC作为高侵袭组,选取22例滤泡亚型及21例经典型PTC作为对照,整理临床及病理诊断信息,通过HE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选择肿瘤组织区域获取DNA,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石蜡样本中的基因突变谱。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PTC病例,其中18例为男性,56例为女性。55岁以下57例,55岁及以上17例。54例发生甲状腺被膜侵犯,24例出现甲状腺外侵犯,45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区域性复发7例,未复发54例,失访13例。高侵袭组(TCV-PTC及HV-PTC)肿瘤平均直径1.6 cm,滤泡亚型为1.1 cm,经典型为1.6 cm。高侵袭组更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及复发事件(P<0.05)。74例中BRAF V600E突变检出53例,TERT启动子突变6例。BRAF和TERT双突变更常见于高龄、男性、肿瘤体积更大(中位肿瘤直径1.9 cm),更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P<0.05);BRAF和TERT双突变病例中,高侵袭组占比最高(5/6)。结论TCV-PTC与HV-PTC作为高侵袭性PTC,与经典型及滤泡亚型PTC相比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复发等)更明显;BRAF和TERT双突变可能与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淋巴转移的高频超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就诊的PTMC患者11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转移组(n=61),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未转移组(n=51)。所有患者行甲状腺高频超声检查,经手术病理确定其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两组之间高频超声特征,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PTMC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甲状腺结节部位、结节纵横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边界、与包膜关系、钙化及血流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0、38.560、16.770、8.450、9.320,P<0.01)。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节边界不清(OR=2.282,95% CI:1.814~2.870)、结节紧贴包膜(OR=2.765,95% CI:1.060~7.210)、有钙化(OR=1.520,95% CI:1.007~2.295)及有血流分布(OR=1.855,95% CI:1.220~2.822)为PTMC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得出诊断模型logit(P)=5.287+0.825X1+1.017X2+0.419X3+0.618X4,其中X1代表边界不清(赋值为:1),X2代表紧贴包膜(赋值为:1),X3代表有钙化(赋值为:1),X4代表有血流分布(赋值为:1),其诊断的临界值为4.1分,其对应的灵敏度为82.3%,特异度为79.8%,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95% CI:0.808~0.924)。结论PTMC患者高频超声特征中,结节边界不清、紧贴包膜、有钙化及有血流分布是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的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淋巴转移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BD-IPMN)的检出率显著增加,但由于该肿瘤具有低恶变潜能,因此成为了胰腺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已颁布了多个不同版本的BD-IPMN诊疗指南,从较为激进的手术治疗到趋于定期随访的非手术治疗,但在外科切除和随访之间的争议仍不断。笔者根据最新指南和临床研究进展,从该疾病的手术治疗和随访等方面总结不同指南之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规范诊疗方案。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诊治指南 手术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淋巴转移的高频超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就诊的PTMC患者11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转移组(n=61),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未转移组(n=51)。所有患者行甲状腺高频超声检查,经手术病理确定其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两组之间高频超声特征,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PTMC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甲状腺结节部位、结节纵横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边界、与包膜关系、钙化及血流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0、38.560、16.770、8.450、9.320,P<0.01)。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节边界不清(OR=2.282,95% CI:1.814~2.870)、结节紧贴包膜(OR=2.765,95% CI:1.060~7.210)、有钙化(OR=1.520,95% CI:1.007~2.295)及有血流分布(OR=1.855,95% CI:1.220~2.822)为PTMC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得出诊断模型logit(P)=5.287+0.825X1+1.017X2+0.419X3+0.618X4,其中X1代表边界不清(赋值为:1),X2代表紧贴包膜(赋值为:1),X3代表有钙化(赋值为:1),X4代表有血流分布(赋值为:1),其诊断的临界值为4.1分,其对应的灵敏度为82.3%,特异度为79.8%,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95% CI:0.808~0.924)。结论PTMC患者高频超声特征中,结节边界不清、紧贴包膜、有钙化及有血流分布是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的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淋巴转移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1.3%。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患者身高、肿瘤最大径、钙化、被膜浸润、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无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0.5 cm、肿瘤最大径≥5.5 mm、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径、身高、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自取样是受检者自己采集标本进行疾病检测的方法,具有隐私性强、操作方便简单、时间地点自由等优点,可以提高受传统观念影响、工作时间限制及交通和医疗不发达的偏远地区的人群参加疾病检测及筛查的依从性。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及“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发展,居家自取样检测成为疾病检测及筛查的一个发展趋势。HIV及HPV感染给个人及社会带来较重的负担,在一级预防的有效性、普及性不足的现况下,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有效措施。目前关于HPV和HIV自取样检测的研究较多,其检测结果可靠性较高,且在人群中接受度较高,对于提高宫颈癌筛查覆盖率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居家自取样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伴有乳头状结构的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患者女,56岁。因枕叶占位切除术后17年头晕、头痛入院,外院CT平扫示枕叶占位伴梗阻性脑积水,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右侧侧脑室内囊实性血供丰富的占位性病变,考虑脉络丛乳头状瘤可能。低倍镜下,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境界清楚,90%以上区域排列呈乳头状,胖梭形或立方状瘤细胞围绕血管,且远离血管轴心,近血管轴心可见一无细胞区。血管壁玻璃样变性明显。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无序,细胞密度高,由单一形态的胖梭形或立方细胞组成,细胞胞质稀少,细胞核呈卵圆形,染色质致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表达STAT6、CD34,不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SSTR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Olig2、孕激素受体、S-100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病理诊断为伴有乳头状结构的SFT(3级)。本例肿瘤几乎全部排列呈乳头状,不管颅内或颅外的SFT,乳头状生长模式非常罕见,与颅内原发乳头状肿瘤及转移性乳头状癌鉴别诊断挑战巨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医院WLPTC病例5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复习文献。结果5例WLPTC组织大体观察,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实性,质地硬,边界尚清。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似涎腺的Warthin瘤,呈乳头状结构,间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无明显滤泡形成;表面被覆复层上皮,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并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5例均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增生的淋巴组织以CD3阳性的T细胞为主,亦可见少量CD20阳性B细胞及CD138阳性的浆细胞。4例患者浆细胞表达IgG4。Ki-67阳性指数为1%~10%。即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例患者中,有3例存在BRAF V600E突变,但无一例RAS突变。术后随访1~10年,5例患者均无进展,其中4例无复发和转移,1例曾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未见新的转移灶。结论WLPT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良好。正确认识和诊断对临床医师的治疗、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