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D在社区对骨质疏松防治的作用。方法100例社区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都应用阿伦膦酸钠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服用维生D钙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P<0.05)。治疗后两组骨密度都有明显增加(P<0.05),两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D营养状况与骨质疏松症发生有重要关系,维生D在社区对骨质疏松防治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有效率,增加骨密度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维生素D
  • 简介:摘要维生D有免疫调控和抗感染作用,低维生D水平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患病风险和不良预后相关,这些线索提示补充维生D可能起到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作用。但是根据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尚无足够证据支持常规应用大剂量维生D来防控疫情。在更多临床试验数据公布前,我们仍然应当积极倡导日常规律补充维生D制剂来纠正维生D缺乏。

  • 标签: 维生素D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疾病预防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大连市部分营养门诊就诊青年人维生D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营养门诊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就诊并首次测定25(OH)D的青年人的测定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计136人,其中男32人,女104人,维生D缺乏、不足、充足率分别为30.63%,63.04%和6.33%,春、夏、秋、冬四季血中25(OH)D的水平分别为12.68±7.22ng/ml,16.29±9.36ng/ml,17.46±10.00ng/ml,12.96±8.46ng/ml。结论大连市营养门诊就诊青年人血清维生D水平较低,从另一侧面反应大连市居民维生D营养状况不佳,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关注。

  • 标签: 25(OH)D 青年 营养
  • 简介: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其健康生长既是家长的心愿,也是社会所广泛关注的。而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等使不可或缺的,任何营养物质的缺失,都会导致儿童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其中维生D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微量营养,食用后在人体内转化为更具活性的维生D,进而发挥其效用,有利于儿童的骨骼发育和钙磷代谢。因此,儿童一旦缺乏维生D,则会导致发育不良。本文分析了维生D的概况,以及儿童缺乏维生D会产生的一系列疾病。

  • 标签: 维生素D 呼吸系统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维生D作为一种脂溶性的类固醇,对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胚胎发育、骨发育以及钙离子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国际上维生D严重不足,孕期维生D缺乏发生率显著升高,并可引起妊娠糖尿病、子痫前期、早产、低出生质量等不良妊娠结局。维生D是一种重要的脂溶性维生,对母体和胎儿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维生D在产科母婴结局中的作用。本文将回顾维生D在产科母婴结局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维生素D 妊娠期维生素D 妊娠不良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儿科维生D补充对骨骼发育的影响,探讨其在预防儿童骨骼疾病和促进健康成长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科维生D补充与骨骼发育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维生D补充与骨骼发育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维生D补充能够显著提高儿童骨骼密度,促进骨骼生长和发育。同时,适当补充维生D有助于预防儿童佝偻病、骨折等骨骼疾病的发生。结论:儿科维生D补充对骨骼发育具有积极影响,是预防儿童骨骼疾病和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儿童年龄、营养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维生D补充方案。

  • 标签: 儿科 维生素D补充 骨骼发育 影响分析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EVL在乙肝肝硬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0例乙肝肝硬化术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06月-2021年06月,采取抛硬币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EVL术后未出血患者)和研究组(EVL术后出血患者),各35例。比较两组25-(OH)D3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5-(OH)D3水平明显快于参照组(P<0.05),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由此可见,25-(OH)D3水平越低则代表乙肝肝硬化患者术后发生出血的风险更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25-(OH)D3水平 乙肝肝硬化 EVL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25-羟基维生D(25-OH-VD)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NCPHPT)肾损害的影响关系。方法:数据取自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50例NCPHPT肾损害患者为患病组,另择取同期收治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参照组,均行25-OH-VD、尿素氮(BUN)、24h尿钙、甲状旁腺激素(PTH)、血肌酐(Scr)、血清钙(Ca)、血清磷(P)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比较血清磷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病组25-OH-VD指标低于参照组,患病组BUN、24h尿钙、PTH、Scr、血清Ca指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VD与PTH呈负相关,与BUN、24h尿钙、Scr、血清C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VD与血清磷P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OH-VD与NCPHPT肾损害有显著关系,通过检测25-OH-VD值对评估患者肾损害程度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肾损害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患儿体内维生A(vitamin A,VitA)、维生D(vitamin D,VitD)水平状况及与肺炎后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40例程度不同肺炎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儿血清VitA及VitD水平,并随访记录患儿病后1年内临床呼吸道感染情况。将140例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月龄~1岁)和幼儿组(1~3岁),对比两组患儿的VitA及VitD水平。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肺炎组及重度肺炎组,对比两组患儿的VitA及VitD水平。再依据患儿VitA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VitA正常组及VitA缺乏组,对比两组患儿病后1年内的呼吸道感染情况。依据患儿VitD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VitD正常组及VitD缺乏组,对比两组患儿病后1年内的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VitA平均水平[(0.24±0.07)mg/L]低于正常值(0.3 mg/L),不同性别间的血清Vit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与幼儿组Vit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VitD平均水平[(19.83±5.71)ng/ml]低于正常值(20 ng/ml),不同性别血清Vit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血清VitD水平[(22.50±6.23)ng/ml]高于幼儿组患儿的血清VitD水平[(18.22±4.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肺炎组的血清VitA、VitD水平[(0.27±0.05)mg/L、(21.33±5.12)ng/ml]均明显高于重度肺炎组[(0.17±0.03)mg/L、(16.48±4.68)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肺炎组VitA、VitD缺乏的检出率(71.43%、57.14%)均显著低于重度肺炎组(100%、6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A水平不同的两组出院后1年内发生RRTI的概率不同,随VitA水平的下降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后出现RRTI的患儿血清VitD水平[(14.64±4.27)ng/ml]明显低于未出现RRTI患儿血清VitD水平[(22.12±5.12)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肺炎血清中VitA水平低于正常值,且与其年龄、性别无关。婴幼儿肺炎血清VitD水平不足,婴儿VitD水平高于幼儿。VitA、VitD水平越低越容易发生RRTI。

  • 标签: 肺炎 维生素A 维生素D 反复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清25维生D3与碱性磷酸酶在婴幼儿维生D缺乏性佝偻病诊治中的敏感性。方法对博乐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8例年龄为2月~3岁体检或就诊的婴幼儿,检查血清25维生D3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前佝偻病组与对照组比较,碱性磷酸酶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碱性磷酸酶亦无明显变化。结论25维生D3佝偻病初期明显降低,比碱性磷酸酶更敏感,是反映佝偻病活动状态的灵敏指标。

  • 标签: 佝偻病 血清25&mdash 羟维生素D3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OP)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25维生D[25-(OH)D],骨钙(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的80例患者,均为2019年6月-2020年5月就诊的OP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0例。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增加阿仑膦酸钠用药,观察组增加唑来膦酸用药,对比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25-(OH)D指标高于对照组,BGP和BALP指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OP 唑来膦酸 阿仑膦酸钠 血清骨代谢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60岁髋部和椎体压缩性骨折(VCF)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D[25(OH)D]水平。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60岁90例髋部新鲜骨折患者(髋部骨折组,女性58例,男性32例)、120例新鲜VCF患者(VCF组,女性88例,男性32例)血清25(OH)D、骨钙等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入院后第2天血清25(OH)D水平,髋部骨折组为(9.0±6.8)μg/L,其中79例(87.8%)低于正常参考值(<19.0 μg/L),24例(26.7%)水平过低(<3.0 μg/L);VCF组为(16.7±10.6)μg/L,其中78例(65.0%)低于正常参考值,10例(8.3%)水平过低。髋部骨折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VCF组(t=5.960,P<0.01),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和过低率均高于VCF组(χ2=14.14,P<0.01;χ2=12.74,P<0.01)。两组血清25(OH)D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7,P=0.01;r=-0.313,P=0.04)。VCF组女性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男性患者[(14.5±8.8)比(22.5±12.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2,P<0.01)。髋部骨折组有骨折病史者27例,其血清25(OH)D水平低于63例无骨折病史者[(8.3±6.9)比(10.8±6.9)μg/L;t=2.123,P=0.04];骨钙水平高于无骨折病史者[(20.5±19.8)比(10.6±5.4)μg/L;t=3.245,P<0.01]。结论≥60岁髋部新鲜骨折患者比VCF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低维生D现象,既往有骨折病史患者维生D水平更低。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25-羟维生素D2 老年人 中年人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维生A、25(OH)D3和E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糖尿病患者,同时选取表观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对血清维生A、25(OH)D3和E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2DM维生A和25(OH)D3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维生E水平在两组之间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A和25(OH)D3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应当及时检测患者基础水平进行综合补充。

  • 标签: 2型糖尿病 维生素A 25(OH)D3 维生素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D3[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D受体(VDR)水平,与初诊成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55例初诊ITP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ITP组(n=55)。患者年龄为(42.6±11.8)岁;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为36例。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完全反应(CR)、有效和无效3个亚组。并且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n=30)。对所有ITP患者采取初始治疗方案,对血小板计数<30×109/L伴出血者加用联合治疗方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TP组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体检当日的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并分析ITP组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与其ITP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ITP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及ITP组组内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的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3个亚组间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ITP组患者血清25(OH)D3、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与其ITP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2020060),所有受试对象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ITP组55例患者接受治疗2个月后,其疗效评估系CR、有效及无效者分别为28、12和15例,并将其分别纳入CR亚组(n=28)、有效亚组(n=12)和无效亚组(n=15)。ITP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7%(40/55)。② ITP组患者治疗前,血清25(OH)D3水平为(10.3± 3.8)n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5.5±5.3) ng/mL,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为(219.6±79.4) nmol/L,显著高于后者的(159.8±52.3)n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4、3.702, P<0.001、<0.001)。治疗后,2组受试者血清25(OH)D3[(13.2±4.7)ng/mL比(15.5±5.3)ng/mL]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187.6±63.7)nmol/L比(159.8±52.3) nmol/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6、2.038, P=0.039、0.045)。ITP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1、2.332,P=0.001、0.022)。③ CR、有效和无效亚组患者治疗前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682、1.140,P=0.078、0.327);3个亚组治疗后上述2个指标分别进行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57、4.458,P=0.009、0.016)。其中,CR亚组治疗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2、2.077,P=0.018、0.043)。④治疗前,ITP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其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Ig)M(PAIgM)、血小板表面相关IgG(PAIgG)和血小板表面相关补体C3(PAC3)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27、-0.319、-0.436、-0.347,P=0.006、0.015、0.008、0.009),与其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778、P=0.001);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则与其上述4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15、0.279、0.352、0.308,P=0.008、0.029、0.011、0.017),与其血小板计数则呈负相关关系(r=-0.639、P=0.002)。⑤治疗前,ITP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83、P<0.001)。结论25(OH)D3缺乏与初诊成年人ITP的发病相关,血清25(OH)D3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的异常可能参与初诊成年人ITP的发生、发展。补充维生D3及其类似物可能是成年人ITP的新治疗方法。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维生素D缺乏 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