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马克主义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和可靠的思想保证。同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又为马克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源泉。社会主义在我国建立已40年了。社会主义发展的40年,是马克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40年,是中国人民在马克主义思想指导下,沿着社会主义

  • 标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
  • 简介:【摘要】新经济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福特制大规模生产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一次新的生产方式创新和制度变革。与福特制大规模生产不同,新经济的驱动力不再是规模和范围经济,而是以持续创新和柔性生产为特征的速度经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结网和互动中创业或创新活动的涌现,是新经济实现持续创新和柔性生产的基本力量。从自由主义或调节主义的角度界定新经济及其制度结构的思路,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围绕着创业或创新活动的涌现及其新技术的商业化,新经济的制度结构始终关注的是创业或创新环境的构建,因而又被称为创业资本主义。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借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未来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方向不再是简单的放松管制和投资环境的优化,而是构建新的创业或创新环境。

  • 标签: 制度结构 新经济本质 本质生产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的“马克主义”是指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即立场、观点和方法。“西方马克主义”无论是从立场、观点、方法,还是从实践结果,都与“马克主义”相异。尽管“西方马克主义”存在诸多合理成分,但这些合理成分与马克主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化语境下的“马克主义”不应包含“西方马克主义”及其“合理成分”。但在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借鉴包括“西方马克主义”合理成分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借鉴
  • 简介:马克、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自称是"正统的马克主义"的继承者,并把马克主义进行了歪曲的解释。为了纠正第二国际的错误,重新回到"真正"的马克主义,寻求欧洲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青年卢卡奇提出了"正统的马克主义仅仅在于方法"的观点。虽然这种观点有理论缺陷,但其对于批判当时的实证主义、教条主义、改良主义,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主义的根本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卢卡奇 马克思主义 方法 辩证法
  • 简介: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中国马克主义哲学传统是一种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用马克主义哲学改造中国,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第三,立足中国实际,建构马克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第四,把对马克主义哲学的研究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着力于对马克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前提.这既是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从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的本质规定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以实现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其次,必须在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研究中恢复和重建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再次,必须重建马克主义哲学与其他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并由此加强对马克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 简介:1918——1920年,德国工人委员会运动处于衰落的状态,革命高潮不断跌落。马克主义者必须正面寻求革命失败的原因,与其他马克主义者观点截然不同的柯尔施却强调,马克主义失败和处于低潮状态的原因是由于第二国际理论家错误地宣传马克主义,这些“正统”理论家们抛弃了马克主义中的核心部分,即马克主义哲学。柯尔施强烈地要求重建马克主义哲学,恢复哲学在马克主义中的核心地位,恢复马克主义的革命性。但是作为“西方马克主义”开创者的柯尔施却又是笼罩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阴影之下的,对马克哲学的阐释仍然存在着理论的限度,而马克却在存在论的高度上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只有深入到历史性的本质的那一度中,方能领会这一哲学革命的真实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柯尔施 哲学本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摘要:马克主义理论体系是批判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主义实践观是马克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是马克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的纽带。理解了这一概念也就意味着理解了马克主义的实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运用、发展马克主义理论。本文主要从马克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层面阐述马克主义实践观和马克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关联。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编者按]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外马克主义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冲击.但是,运动的低潮并不意味着理论研究的沉寂,相反更需要理论上反思,并催生着理论上的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热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国际性的有关马克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型学术会议的召开.在这些学术会议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在巴黎召开的"国际马克大会".从1995年至今,国际马克大会已连续召开了四次.第四届国际马克大会于2004年9月28日-10月2日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学者云集巴黎参加这次马克主义学者的盛会.为深入研究西方左翼理论思潮、及时了解和把握西方左翼学者关于马克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动向,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曾参加第二、三、四届国际马克大会以及"纪念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和"全球化与人类解放国际大会"的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李其庆研究员,就理论界比较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重大问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左翼 苏东剧变 共产党宣言
  • 简介:<正>马克《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是美学专著,却包含深刻的美学思想,为了把握这些美学思想,我们必须紧紧依据《手稿》基本思想去理解,看看这些美学思想给当代美学提供了什么观点、思路,还有哪些需要具体论证并加以阐释的。这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手稿》以一种新人类和人本的观点和方法,对资产阶级经济以之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私有财产作了考察和分析,并对资产阶级经济所持有的

  • 标签: 哲学手稿 《手稿》 物质生产 异化劳动 美学思想 实践观
  • 简介:我们认真攻读马克的原著,并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我们看到,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首先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存在的社会条件:“被国民经济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由于这种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存在的基础,马克认为,要搞清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劳动、资本、地产、垄断、竞争、货币等范畴及范畴间的本质联系,必须从异化劳动范畴出发。异化劳动范畴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其它一切范畴的一般的、潜在的本质规定,而其它一切范畴则只是异化劳动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形式。

  • 标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异化劳动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
  • 简介:马克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关于自然本体论、自然认识论、自然实践论、自然价值论等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提供重要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本文在对马克自然观生成的理论来源及其历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马克自然观的哲学意蕴以及其对生态马克主义产生的诸多影响,笔者发现,马克自然观具有科学预见性、优越性、生命力和感召力.他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生态危机根源论”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方法”对生态马克主义产生和发展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能够揭示出生态马克主义理论对其的误读和扭曲。

  • 标签: 马克思自然观 理论来源 哲学意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影响
  • 简介:马克主义大众化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意识、解释原则与解释方法。作为一种解释意识的大众化,它强调要保持马克主义的原本精神;作为解释原则的大众化,它强调要立足中国语境解释马克主义;作为解释方法的大众化,它通过“主客体统一”、“理论实践统一”、“雅俗结合”、“继承创新”等诸多方法的运用凸显了马克主义的应用与发展指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解释学意识 解释学原则 解释学方法
  • 简介:现象形态和现象学运动、国内现象马克主义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国内现象马克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三个层面的思考表明现象马克主义确实有着思想关联。因此,20世纪末期开始,国内学者基于现象的理解视角,分别从马克主义的美学、价值和文学问题、马克的"人学现象"问题、马克的"历史现象"问题和马克主义的"哲学"问题,自觉地在现象马克主义之间进行了一定的比对或交融性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发展,即在理论的解释力和研究的理论类型上尚有拓展的空间。这样,国内现象马克主义研究现状和马克的文本解读就为马克思想的实践现象研究范式提供了一种理路。

  • 标签: 现象学马克思主义 回顾与反思 实践现象学
  • 简介:本雅明是文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经久不衰的探讨对象。这个"最后的文人"的原创性思想,还在展示着不同寻常的魅力。本文以《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和《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两部西方马克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开山之作为中心,讨论本雅明关于"后光晕时代"的艺术哲学。前者可被视为本雅明政治美学的代表作,后者则是他的艺术思想的总结。中国的本雅明研究中还有不少语焉不详之处、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因此存在厘正的必要。

  • 标签: 经典的忧郁 参与性的政治美学 可技术复制的艺术
  • 简介:詹姆斯·奥康纳是北美生态马克主义的重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生态马克主义产生的原因,生态马克主义马克主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从“自然”和“文化”的维度重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进行了构想。奥康纳的生态马克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詹姆斯·奥康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 简介:马克主义大众化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意识、解释原则与解释方法。作为一种解释意识的大众化,它强调要保持马克主义的原本精神;作为解释原则的大众化,它强调要立足中国语境解释马克主义;作为解释方法的大众化,它通过"主客体统一"、"理论实践统一"、"雅俗结合"、"继承创新"等诸多方法的运用凸显了马克主义的应用与发展指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解释学意识 解释学原则 解释学方法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09
  • 简介:不同形态的马克主义美学和文艺面对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研究20世纪马克主义美学和文艺新的发展,对于20世纪马克主义美学和文艺存在三种形态

  • 标签: 文艺学形态 美学文艺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