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固定床造气炉,经历了几十年的运用及改进,只是从形状、寿命、气量上加以改进,其导热介质没有改变,夹套内表面温度也就没有改变或改变不大,水冷效应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一直未能彻底解决。

  • 标签: 造气炉 原理 冷壁 内表面温度 导热介质 固定床
  • 简介:摘要:总结9例子宫肌间妊娠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护理,重点是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加强心理护理,保证特殊药物正确使用,术后密切注意血HCG的下降情况和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和护理,9例患者治疗经过顺利,均保留了子宫及生育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子宫肌壁间妊娠  异位妊娠  护理
  • 作者: 李佳 李凯 史高峰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技术信息中心 河南省郑州市450001
  • 简介:摘要:电场运行过程中,针对锅炉进行低碳改造以后,大部分锅炉都出现了水冷高温腐蚀的问题,甚至由于高温腐蚀现象,还产生了水冷爆管的现象。根据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本次文章中简单介绍了水冷高温腐蚀现象的机理,然后阐述了水冷高温腐蚀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厂锅炉运行效率。

  • 标签: 锅炉 水冷壁 高温腐蚀
  • 简介:摘要:锅炉作为工业发电中重要的设备,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到锅炉运行的安全性。本文中主要介绍锅炉的关键部件水冷组件吊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科学的分析,对水冷在地面组拼、刚性梁安装、吊装就位等工艺进行优化,对于水冷吊装提供有参考意义的技术措施。

  • 标签: 水冷壁 组拼 吊装
  • 简介:摘要:作为锅炉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冷管主要用于吸收炉膛内部高温烟气和火焰散发的热量,这个过程中水冷管内介质会出现受热蒸发等一系列现象,能够有效保护锅炉的炉墙,本身具有抗热疲劳性能和热传导性能。但在电站锅炉运行过程中水冷管出现泄露问题会比较常见,将严重影响锅炉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电站要注意这一问题,制定针对性地解决措施,避免锅炉出现故障停炉等一系列问题。

  • 标签: 电站锅炉 水冷壁管 失效 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9例子宫肌间妊娠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护理,重点是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加强心理护理,保证特殊药物正确使用,术后密切注意血HCG的下降情况和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和护理,9例患者治疗经过顺利,均保留了子宫及生育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子宫肌壁间妊娠  异位妊娠  护理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急性前心肌梗死(心梗)与下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98例心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病发部位分为前心梗组( 48例)和下心梗组( 50例)。所有患者在 1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 100万~ 150万 U尿激酶, 并在 30 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 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 3 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 前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 14例, 占 29.17%;下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 6例, 占 12.00%。前心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心梗组( P<0.05)。前心梗组出现 28例心律失常现象, 其中 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58.33%, 死亡率为 6.25%。下心梗组出现 32例心律失常现象, 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64.00%, 死亡率为 12.00%。下心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心梗组( P<0.05)。结论 急性前心梗与下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前心肌梗死(心梗)与下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入住我院的98例心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心梗组(48例)和下心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心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心梗组(P<0.05)。前心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心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心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心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心梗与下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疾病的诊断十分重要,本文分析急性前和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相关诊断。方法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前与下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全部伴有心律失常,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91~20202月,将其中的100例患者按照不同的诊断方式分成对照组观察组进行研究,两组中患者人数相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针对两组患者的室性早搏和心房颤动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产生的差异十分明显(P0.05)。结论临床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急性前与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诊断,最终产生的结果具有一定差异,对患者进行诊断检查时动态心电图的方式更有意义。

  • 标签: 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前壁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急性前心肌梗死(心梗)与下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8例心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心梗组(48例)和下心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心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心梗组(P<0.05)。前心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心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心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心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心梗与下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预后
  • 简介:  患者男,70岁,因胸闷、气短半个月,突然呼吸困难、四肢发冷1h收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模糊,血压测不到;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3R~V6R导联可见异常Q波(QRS波呈QR型)、T波倒置,ST段抬高不明显;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右心室心肌梗死.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心室腔明显增大,右心室前侧壁中间段至心尖段局部室变薄并向外膨隆,右心室腔内充满均匀中等回声物,无活动性,无血流信号,右心室流人道及流出道无狭窄,血流通畅;右心室收缩功能均减低(右心室舒张期内径与收缩期内径相差不大),房间隔凸向左心房侧,心包腔内可见积液.……

  • 标签: 右心室心肌梗死 室壁瘤 附壁血栓 下壁心肌梗死 心室收缩功能 心尖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与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临床对比。方法:将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心肌梗死患者,从中抽取100例,按照将所有患心肌梗死的位置进行分组,A组为前心肌梗死患者(50例),B组为下心肌梗死患者(50例),之后分析所有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等。结果:A组患者的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发生率更高,B组患者的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更高(P

  • 标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对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与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临床对比。方法:将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心肌梗死患者,从中抽取100例,按照将所有患心肌梗死的位置进行分组,A组为前心肌梗死患者(50例),B组为下心肌梗死患者(50例),之后分析所有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等。结果:A组患者的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发生率更高,B组患者的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更高(P

  • 标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对比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下急性心梗(AMI)时侧壁、下导联ST段压低,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别价值。方法将24例下AMI早期ECG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下AMI62.5%RCA阻塞,25%LCX阻塞,②STI、aVL下降≥0.1mV诊断RCA的敏感性93.3%,特异性83.4%。STaVL↓>STI↓诊断RCA阻塞敏感性73.3%,特异性100%;STⅢ↑>STⅡ↑诊断RCA阻塞敏感性86.7%,特异性83.4%;STⅡ↑>STⅢ↑诊断LCX阻塞敏感性66.7%,特异性100%。

  • 标签: 下壁急性心梗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 ST段改变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前心肌梗死伴不同下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方法:对我院在2021年1月份至2021年12月份收治的80例急性前心肌梗死的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将这80例成员分成了甲组与乙组和丙组,甲组和乙组各有30例病人,丙组有20例病人。这80例病人入院均进行了心电图检查。甲组的病人中在Ⅱ、Ⅲ以及aVF中有两个以上的的导联出现了ST段抬高。乙组的病人则有两个导联以上的ST段压低,丙组的病人中则有两个以上的ST段改变。对甲组、乙组和丙组病人的CK最大值包括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病人当中CK值A组最低,左室射区分数甲组最高。甲组的病人有90.00%绕过了心尖的左前降支的中断,剩余的病人在右冠状动脉的近段。乙组的病人无绕过心尖的LAD,而有73.33%的病人在非绕过心尖的LAD的近段;丙组有60.00%的病人为非绕过心尖的LAD,有35.00%的病人在非绕过心尖的LAD近中段,组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下壁导联ST段改变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以广东华厦阳西电厂二期5、6号机组工程拟建设二台1240MW高效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为例,对锅炉水冷、刚性梁的组合安装进行了分析探讨。

  • 标签: 锅炉 水冷壁 刚性梁 组合安装
  • 简介:目的总结子宫肌间妊娠超声图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例子宫肌间妊娠患者临床、超声分型表现及手术病理检查、临床诊治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1例早期超声诊断正确,3例超声误诊,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肌间妊娠后重新对超声图像予以分型。4例子宫肌间妊娠患者超声分型表现及临床诊治结果:(1)妊娠囊型2例,1例入院前超声显示子宫底后壁肌层内妊娠囊回声,与子宫腔不相通,与子宫内膜不相连接,妊娠囊四周肌层包绕,周边肌层内血管扩张、血流丰富,超声诊断为子宫底后壁肌间妊娠,经甲氨蝶呤保守治疗成功。另一例术前超声显示左侧子宫腔内妊娠囊回声,胚胎存活,误诊为子宫左侧宫内妊娠,清宫手术失败后再次超声检查显示子宫下段左侧后壁肌层内妊娠囊,胚胎存活,妊娠囊内缘与子宫内膜不相连接,四周肌层包绕;剖腹探查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下段左侧后壁肌间妊娠。(2)包块型1例,入院前超声显示子宫右侧宫角处混合回声包块,包块内缘紧贴子宫内膜,周边可见菲薄肌层包绕,包块内部及周边肌层血管扩张、血流丰富,超声误诊为子宫右侧宫角妊娠,宫腔镜及腹腔镜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右侧宫角前间妊娠。(3)破裂型1例,入院前超声显示子宫后方偏右侧混合回声包块,包块紧贴子宫右后壁,与子宫肌层关系密切,盆腔内透声差的无回声区,超声误诊为右侧输卵管异位妊娠破裂,腹腔镜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右侧后壁肌间妊娠。3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均经临床治愈。结论子宫肌间妊娠罕见,超声显示妊娠囊(或包块)位于子宫肌层内,与子宫腔不相通,与子宫内膜不相连接,四周由子宫肌层包绕,肌层内血管扩张、血流丰富者可提示为子宫肌�

  • 标签: 超声检查 子宫 异位妊娠 鉴别诊断
  • 简介:肺癌侵犯胸通常认为是不可治愈的,国内外对此类病人的外科治疗也未统一意见。自1982年1月至1994年1月我们共手术切除406例非小细胞型肺癌,其中侵犯胸26例,占病例总数的6.4%。现将本组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中男23例,女3例。年龄49~71岁,平均58.3岁。临床症状中出现胸痛、咳嗽17例,咳嗽痰血9例,活动后气急6例。胸部X线肿瘤直径小于等于5cm6例,5.1~10cm19例,大于10cml例。CT检查肺癌肿块与胸粘连的14例,肋骨破坏2例。根据术中发现病理证实

  • 标签: 侵犯胸壁 淋巴结转移 治疗体 外科治疗 胸壁重建 病例报告
  • 简介:一、病例摘要例1,3岁,因外伤伴阴道出血9h于1998年5月21日急诊入院.9h前,患儿不慎从10米高处跌下,一直径约5cm的竹筒刚好从会阴刺入阴道,致使疼痛、出血不止.入院查体:血压60/30mmHg,脉搏110次/分,呼吸25次/分,贫血貌,心肺未发现异常,腹部柔软,肝脾未及,肠鸣音4~7次/min,臀部挫伤,右侧臀部外侧皮下气肿,有捻发感,肛门正常,双下肢可活动,神经系统检查未引出病理征.

  • 标签: 剥脱伤 阴道壁 手术治疗 神经系统检查 球海绵体肌 病例摘要